百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作者:admin 2018-03-21 我要评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简称 一战 ;英语: World War I 、 WW I 、 Great War )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英语:World War IWW IGreat War)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发生在欧洲,然而战火最终延烧至全球,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被卷入这场战争,是人类史上第一场全球性规模的大型战争,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此20世纪早期的中文经常称之为“欧战”[5]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及保加利亚属于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日本、俄国、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中国、比利时等则属于协约国阵营。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国家都加入协约国。战争的导火线是发生于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包括塞尔维亚对奥匈、保加利亚作战的巴尔干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线最为惨烈。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约6,500万人参战,约2,000万人受伤,超过1,600万人丧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了严重的人口及经济损失,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当时币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903年,一伙不满现状的军官发动政变,将塞尔维亚国王夫妇射杀,把他们夫妻俩尸体的衣服剥光,从贝尔格莱德宫殿的窗户扔出,这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塞尔维亚边境参观军事演习后访问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枪杀,此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当时国际社会中的某些地区甚至完全没有关心,美国在孤立和富足中过着平澜无波的生活。威尔逊总统在白宫的走廊中孤独地踱步,为第一夫人病体日渐衰弱而忧心忡忡。

一开始并没有人意识到这次暗杀奥匈帝国皇储的事件,可能是“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某个愚蠢透顶的事情”。而早在1888年,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就曾预言这样的蠢事会在某天引发一次欧洲大战。

剑桥大学现代欧洲史教授克里斯托弗·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在新书《梦游者》(The Sleepwalkers)中,描述了拥护沙皇的大臣们如何在短短10天内创造舆论来为俄国打着为“塞尔维亚小兄弟”的正义旗号,对抗奥匈帝国。

而被暗杀的大公则被描绘成德国凯撒·威廉二世的傀儡和好战分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其目的是为了将道德责任从行凶者转移到受害者的身上。萨拉热窝事件37天 之后,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图曼帝国以及之后保加利亚)向协约国(俄国、法国、英国,以及日本和之后加入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开战。

关于一战历史的书籍汗牛充栋。但是另一本新书《1914年七月》(July 1914)则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为克拉克和肖恩·麦克米金(Sean McMeekin)。《梦游者》的突出优势在于,作者克拉克调查了导致战争爆发的欧洲历史。听起来或许有些枯燥,事实却恰恰相反。

这本书就如同一束光线,照亮了原本在半明半暗舞台上一群鬼影幢幢的角色。

    1903年,一伙不满现状的军官发动政变,将塞尔维亚国王夫妇射杀,把夫妻俩尸体的衣服剥光,从贝尔格莱德宫殿的窗户扔出。克拉克表示贝尔格莱德事件和萨拉热窝事件两者之间有着直接关联。尽管前者带来了一个更加民主议会,但是阴谋网络犹存,其凶残的激情转向破坏奥匈帝国。

    1911年,谋杀塞尔维亚王室的反叛者组建了统一或死亡会,也就是黑手会。黑手会的领导人是德拉古廷·迪米特里维奇(Dragutin Dimitrijevic)上校,他同时也是塞尔维亚情报部门的领导人,此人是“泛塞尔维亚”偏执狂,他曾在历次巴尔干战争中为塞尔维亚出谋划策,他的战 略引导塞尔维亚取得战争胜利。1914年,他是刺杀弗朗茨·斐迪南秘密计划的主谋。

在伊斯坦布尔任教的美国教授麦克米金在《1914年七月》中有意将他所认为的人们和国家定罪。克拉克则认为,若想要定罪到某一人或某个国家至上,就假定了 一定存在有罪的一方。而如此一来就将历史扭曲成为了一个原告的叙述故事,缺少了基本交流中的多边性质,同时轻描淡写了一个地区存在的种族和民族主义的骚动。

不过克拉克的客观性并不等同于中立。他仔细分析了奥匈帝国在最后48小时给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以及塞尔维亚的回复中使用的措辞,推翻了一直以来认为奥匈帝 国咄咄逼人而塞尔维亚谦虚顺从的观点。克拉克展示塞尔维亚对于奥匈帝国的回复,不过是喷着香水的一张空头支票,是“一个外交空话的集大成者。”

克拉克的新书闪光点在于,让我们能够分辨出过去的事件是如何拉开序幕的。简而言之,《梦游者》是一本杰作,汇集了详实学术研究以及一针见血的见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战原因

15世纪以来,居住着许多塞尔维亚人的波斯尼亚一直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在1878年却被已经是世界列强的奥匈帝国单方面强行吞并,这引起了塞尔维亚人强烈的仇奥情绪。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族学生普林西普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开枪打死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普林西普是黑手党成员,这个组织目标是南斯拉夫的统一和从奥匈帝国统治下独立出来。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引起了一系列强烈反应,最终演变成全面战争。奥匈帝国发出通牒,要求塞尔维亚采取行动惩罚肇事者,当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没有做到的时候,进而对塞尔维亚宣战。由于种种集体协定防御条约和复杂性的国际结盟关系,在数周内主要欧洲列强纷纷卷入战争。

极端民族主义

普法战争

18世纪中叶,德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十数个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国组成的“日耳曼邦联”,分裂造成德国国内市场经济无法发展(因为各邦关卡、课税重重,商品无法自由流通),在欧洲大陆也无法与其他列强鼎立,故其中的最具实力的第二大邦普鲁士为了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进而与奥地利,法国等列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便领导日耳曼邦联,于公元1870年诱发法国开战并击败法国。在这场战争中法国大败,御驾亲征的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大获全胜,后乘势率各邦国联合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德意志帝国。法国战败后,被逼签下了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所开出条件非常苛刻的和约:《法兰克福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普军在收齐赔款前,可驻军于法国。此外,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大典于法国的凡尔赛宫举行,这大大羞辱了法国,挑起德法两国之仇恨。战后法国复仇主义盛行,亦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主因。

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线。

原来纯仆的巴尔干自从罗马帝国征服此地后灾难就不断降临在此,拜占庭、奥图曼、沙俄和奥匈的皮鞭和铁骑纷纷在此挥舞和揉拧。

奥匈和俄国的利益冲突源于巴尔干半岛,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俄国在保加利亚的势力大大被夺;而奥匈则在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两地取得保护权,这令俄国大为惊慌,试图以支持塞尔维亚以对抗奥匈帝国的扩张。此后,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亦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

同盟对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德国(蓝色)和奥匈(红色)组成的德奥同盟是同盟国的前身

普法战争后,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采取结盟政策,以孤立法国。他本来让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及俄罗斯帝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俄国因巴尔干半岛问题,而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1879年,德国选择与奥匈缔结了秘密的德奥同盟。此外,意大利在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让法国在1881年兼并该地。为了争取支援,意大利跟德国和奥匈结盟,是为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不满。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可是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维持俾斯麦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条约终止,而选择只与奥国为盟。法国向俄国提供资本,实现其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下军事同盟,是为法俄同盟。

英国鉴于法国在埃及、俄国在巴尔干日益扩张,威胁英帝国前往远东的贸易航道,故在1887年2月12日和意大利组成《地中海协定》,互相保证维持地中海、亚德里亚海及黑海的现状,而意大利则支持英国在埃及的行动。经德国首相俾斯麦支持下,奥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协定,是为《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同年十二月,英、奥、意三国商定共 同维持近东现状,对抗俄国对土耳其帝国之影响,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不过两次协定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故英国并未放弃其光荣孤立政策。直至德国海军日扩,威胁英国的制海权,英国才着手在欧陆寻求盟友。1904年英国终与法国签订《英法协约》,但此协定并非军事同盟,而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相对于德奥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无疑是较为松散。不过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中,此协定充分反映英法坚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受到法国鼓励,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其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条约》。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有感德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是以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遭到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经济及工业化发展催促著当时各国政府争夺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应地及市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国内商人势力兴起,便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法国的既得利益有所冲突,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发加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更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

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 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1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乃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甚 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之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47万扩张至85万,步兵质素一般,但重炮部队质素全球第一;意大利由20万扩张至35万,而无论步兵和 炮兵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而把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2019年度生活方式:青春崇拜

    2019年度生活方式:青春崇拜

  • 炸炫

    炸炫

  • 国潮

    国潮

  • 不为铭记,谁会跑这100英里

    不为铭记,谁会跑这100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