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垃圾分类20年,广州人什么垃圾没见过

作者:admin 2019-12-01 我要评论

看完上海市民的热闹,广州人也迎来了垃圾分类。 不是广州人太佛,是垃圾分类措施本身不长进。仔细看看这些年推出的垃圾分类措施,重点都是让扔垃圾的人守规矩,...

看完上海市民的热闹,广州人也迎来了垃圾分类。
 
不是广州人太佛,是垃圾分类措施本身不长进。仔细看看这些年推出的垃圾分类措施,重点都是让扔垃圾的人守规矩,但人民日益增长的垃圾分类意识与落后的垃圾分类产业链之间的矛盾始终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一觉醒来,很多广州人发现,楼道里的垃圾桶被撤了。
 
最近一两个月,广州的垃圾分类明显提速,不少小区都已经全面撤桶,设置了定时投放点。按照部署,今年年底,各区楼道要“全部撤桶”。
 
上半年还在施施然嘲笑上海人的广州街坊,这次终于慌了。
 
定时投放点到底在哪?
 
哪个时间段才可以投?
 
垃圾到底应该怎么分?
 
会不会有个戴红袖章的阿姨镇守在那里,劈头就问你:
 
“咪住,你系咩垃圾?”(等一下,你是什么垃圾?)
 
 
下班—回家—给垃圾分类—出门扔垃圾—回家制造垃圾。
 
还真有。上海人此前经历过的,广州人跑不掉,全国人民大多数也躲不过。
 
据中新网报道,目前全国已经有2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启动了垃圾分类,上海、厦门、宁波、广州等一二线城市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70%。
 
这样看来,垃圾分类眼看就要实现了?
 
没那么简单。
 
广州版垃圾分类,
 
还是一样的味道
 
在分类上,广州和上海都是实行四分法,都有“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两大类。
 
不同的是,广州垃圾分类没有“湿垃圾”和“干垃圾”之分,而是用“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来区分。
 
乍看之下,广州的分法似乎更清晰,明白告诉你餐厨垃圾就是肉蛋食品、瓜果皮核、宠物饲料等,即便它是干的。
 
魔鬼藏在细节里。没把细则背下来就去扔垃圾,依然很可能会投错。
 
 
广州路边的分类宣传牌,看完还是不会分类。
 
首先,餐厨垃圾不一定能投“餐厨垃圾”桶,动物筒骨、榴莲壳、椰子壳等大件餐厨垃圾,广州人应该投到“其他垃圾”里,因为这些垃圾质地坚硬不好分解。
 
其次,投“餐厨垃圾”桶的不一定是餐厨垃圾,花花草草、残枝落叶等容易腐坏分解的有机物,也要投到“餐厨垃圾”桶。
 
更玄的是“其他垃圾”,顾名思义,不属于另外三种垃圾的东西,自然就应该投到这个桶。听起来简单,可哪件垃圾不属于另外三种垃圾呢?
 
广大人民群众可能得补一补化学课。
 
很多人都听说过,电池属于有害垃圾,那他们在广州99%会投错,因为日常使用的5号、7号一次性干电池并不属于“有害垃圾”,请投“其他垃圾”桶。
 
据广州日报,目前我国一次性干电池基本实现了无汞或低汞,不再属于有害垃圾。应该投到“有害垃圾”桶的,是纽扣电池和充电电池,这些电池都含有多种有毒重金属。
 
 
一遇到垃圾分类,我就成了垃圾。
 
这就晕了?你可能还没试过餐厨垃圾干湿分离、破袋投放的恐怖体验。
 
广州和上海一样,投放餐厨垃圾时,必须破袋将垃圾倒入“餐厨垃圾”桶,沥干水分,再把垃圾袋投到“其他垃圾”桶。
 
不用到现场都能想象,这样扔餐厨垃圾,很容易弄得一手油渍,更别说那个“餐厨垃圾”桶一掀开,各种各样的湿垃圾在里面堆积发酵,会散发怎样的味道......
 
11月初,广东交通频道的记者到白云区一小区走访,几位街坊都对着镜头抱怨,他们小区开始定时定点投放之后,最难以忍受的就是臭。
 
“大堆大堆厨余垃圾堆一起,非常的臭,每天清洗还是有味道。”
 
“以前放在楼梯口,环卫工会及时收走,现在早上和晚上定时投放的时候,人家在小区里散步,走过都很臭。”
 
 
垃圾分类之后的广州,真真是暖风熏得路人醉。/广东交通频道
 
在番禺某小区,因为垃圾分类之后,定时投放地点设置不合理,导致小区道路恶臭难闻,遭到业主抵制,数日内两度撤桶失败。
 
 
图/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
 
臭是必然的。垃圾分类使用的垃圾桶,比以前小区收运垃圾的垃圾桶小一号,无论容量还是数量,都无法满足一个小区的垃圾投放需求。
 
很简单的一条数:广州天河区一个中等规模的小区,有14个单元,楼高8层,每层2户,撤桶前每2层放置一个垃圾桶,总共需要56个垃圾桶(14*8/2)。
 
撤桶以后,小区里有两个垃圾投放点,每个摆4个垃圾桶,总共8个垃圾桶,供224户人家使用,怎么可能够?
 
11月初,广东台今日关注频道记者探访多个小区之后发现,目前广州街坊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垃圾投放点太少了,垃圾桶数量太少,导致经常“爆仓”溢出。
 
广州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接受采访时也提到,现在的垃圾桶数量普遍不够,尺寸普遍偏小,垃圾桶满了,居民们自然会扔垃圾桶外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误时投放点”应运而生,如果错过早晚定点投放时间,可以在任何时间前往误时投放点扔垃圾。
 
这样就避免了早晚整个小区一起扔垃圾的高峰期,也方便了时间不自由的上班族,但这跟垃圾分类之前的状态,区别在哪里?
 
既然误时投放点可以全天倒垃圾,大家为何还要去定时投放点?
 
 
荔湾某小区,珠江新闻眼记者对误时投放点表示困惑。
 
误时投放点不可能有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全天守候指导,在目前大多数人还没有养成习惯,也不熟悉分类规则的情况下,错投、乱投、不投的情况十分普遍。
 
在荔湾区芳村某小区,有记者多次查访垃圾投放现象,都发现垃圾桶内堆满了整袋整袋的垃圾,没有进行任何分类,前来收垃圾的环卫工不可能一一打开袋子进行分类,只好当“其他垃圾”处理。
 
想偷懒,又不想因为错投、乱投而良心不安,还有人采取一种钻漏洞的方法:
 
目前广州的垃圾分类主要在社区内实行,大街上基本还没有撤桶,出了小区走几步就能找到一个不需要分类的垃圾桶,重拾昔日的“扔垃圾自由”。
 
 
广州某小区的误时投放点。图/张家明
 
实际上,投放点不够、垃圾桶太少,这些容易解决,关键是:
 
居民分好类了,垃圾能及时运走吗?运走时是分类收运还是混合收运?到了垃圾处理厂后,又能够分类处理到什么程度?
 
据珠江新闻眼11月25日报道,不少广州居民都投诉,他们分好类后,垃圾车还是要等到第二天才来运走,而且是像以前一样全部倒在一起运走。此情此景,对那些身体力行做垃圾分类的市民来说,等同于打脸。
 
这些问题困扰了广州20年,是垃圾分类一直推行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垃圾分类,
 
一直都是靠收破烂的阿姨
 
广州是中国内地最早进行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
 
2000年6月1日,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下发了《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厦门、桂林等8个城市作为首批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
 
这一阶段是广州垃圾分类1.0版,广州街头、公园、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开始陆续投放、更换新式双桶分类垃圾桶(直到现在依然在使用),上面简单标明了“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
 
 
双桶分类垃圾桶,总有一款你见过。
 
在这之前,90年代广州街头的垃圾桶很多是不锈钢的、铝制的,但这些垃圾箱经常会被撬走盗卖。
 
据新快报记载,1996年广州某家企业赞助环卫部门5000个不锈钢果皮箱,不到半年就没剩几个了。环卫部门还投放过一批带铝质痰盂的垃圾箱,3个月后也被撬走了。
 
2000年后,广州换了HB复合板材料制造的环保垃圾桶,也就是我们在街头、公园经常见到的黄绿两色垃圾箱。当时有环卫专家指出,这种垃圾箱的投放,“标志着中国绿色环卫的开始”。
 
 
2003年6月,新式垃圾箱在广州亮相。
 
后来的事请我们都看到了:
 
这些垃圾桶都成了摆设,除了不会被小偷撬走,对垃圾分类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大家扔垃圾还是随便扔,最后收运时全部倒一起拉走。
 
到了垃圾处理中心,广州也没有能力分拣乱七八糟堆在一起的城市垃圾。2004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林媚珍到兴丰环卫资源回收中心实地调查,发现这座分拣中心也是个摆设:
 
80%的分拣工作都集中在纸类、废铁的分拣和打包,固体废物分拣打包流水线只有一条在运行——打包废纸的,其他先进设备都闲置着。
 
很多可回收垃圾,市民分好类了,亲自送上门了,环卫部门及相关厂家也处理不了,或没有意愿进行处理。
 
据林媚珍教授的论文记载,2003年,广大附中的学生从垃圾堆里分拣出50多公斤废电池,送到废旧电池处理厂家,它们却要求有偿回收、收费处理。
 
不得已之下,学生们只好把废电池送到市环卫局。当时广州各区汇集到环卫部门的废电池有数十吨,都堆在各个环卫站内。爆仓了,填埋了事。
 
 
他们的回收,比曾经的垃圾分类有效多了。
 
但垃圾回收是一门大生意,一个大都市每日都会产生巨量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可观,这些资源谁来消化?靠街头巷尾的“破烂王”“收买佬”。
 
他们把每个小区运出来的垃圾一件一件翻拣,把可以回收卖掉的纸制品、易拉罐、玻璃瓶、金属制品、破烂电器等都挑出来,剩下的才会被装车运走。到了垃圾处理中心或垃圾堆填区,还有一群人等着分拣剩下的垃圾。
 
随着21世纪初中国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各大城市的生活垃圾也在激增,此时实行垃圾分类,民间回收垃圾的“破烂王”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还增长了。
 
由此可见,只是放几个分类垃圾桶意思意思,1.0版垃圾分类起到的作用,还不如小区收破烂儿的阿姨。
 
 
 
从2.0到3.0,
 
广州人能好好扔垃圾了吗
 
2007年,广州1.0版垃圾分类正式终结,街头黄绿色的双桶果皮箱被悄悄撤掉,换上了蓝色单桶果皮箱。
 
据南都周刊当时报道,这是因为“分类垃圾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新的规划方案出台前,比单桶垃圾箱贵50%的分类垃圾箱暂时不再投放”。
 
直到2011年,广州颁布了国内首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提倡“简单分类、先干起来、末端减量”,可以称为2.0版本的垃圾分类制度。
 
这次比2000年初更深入,垃圾分类进入了社区推广。刚开始也轰轰烈烈,设置了试点小区,有志愿者引导,还要每家每户上门派发不同颜色的垃圾袋,每天上门检查垃圾分类情况。
 
 
2010年,一位市民从垃圾分类宣传画前走过。
 
可惜的是,后端的垃圾分类依然没有明显的进步,街坊分好类后,还是混合收运。据越秀都府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对媒体说,仅仅过了三四年之后,垃圾分类就没有人再重视了。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广州还尝试过很多种垃圾分类处理方法:厨余垃圾专袋投放、餐饮垃圾统收统运、垃圾费随袋征收、垃圾分类积分奖励、“垃圾不落地”收运方式、“垃圾按袋计量”收费模式,甚至是垃圾袋实名制......
 
具体来说,就是把一个条形码或编号印在居民购买的专用垃圾袋上,让收垃圾的人一查就能查出是哪一户扔的垃圾,方便他们按图索骥上门指导垃圾分类,直到广大市民形成自觉分类的习惯为止。
 
 
2012年7月,贴了编号的厨余垃圾袋。
 
仔细看看那些年广州推出的垃圾分类措施,重点都是让扔垃圾的人守规矩,十几二十年的反复教育、宣传、推行,很多人也确确实实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了。
 
问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垃圾分类意识与落后的垃圾分类产业链之间的矛盾始终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垃圾分类再怎么强推,也注定收效甚微,甚至会反过来打击人民群众的环卫意识。
 
2011年,中国青年报与搜狐网进行了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90.5%的受访者都支持垃圾分类,只有18.2%的人表示会在平时坚持垃圾分类。
 
这个比例只会越来越小,毕竟无论他们怎么认真分类,最后还是会混合收运,很多人就是这样放弃了。
 
到了2019年,在全国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下,垃圾分类的实现总算是出现了一些曙光。
 
 
在广州公共场所循环播放的垃圾分类宣传视频。
 
近日中新经纬报道,垃圾分类产业已经开始了爆发式的增长,全国经营“垃圾处理”的企业超过了2.7万家,仅2019年就增加了7300家,平均每天有23家垃圾处理企业在诞生。
 
看起来一切具备、只欠东风,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上来了,民营企业纷纷参与,但如何匹配这些资源和力量,也许才是最难的。
 
在广州,经过这么多年的试错,也推动了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据南方日报,目前广州已有15个大型垃圾处理场所,“终端处理能力跟前端分类已经基本匹配”。
 
是否匹配,接下来一段时间,广州人将会继续验证。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趁疫情发国难财?长租公寓开了个坏头

    趁疫情发国难财?长租公寓开了个坏头

  • 电商“狂欢”

    电商“狂欢”

  • 少存钱多买股

    少存钱多买股

  • 消费·理财(1072)

    消费·理财(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