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新基建能挑起稳增长的大梁吗?

作者:admin 2020-03-25 我要评论

所谓新基建,具体而言,主要包括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速和轨道交通、特高压等行业。和传统老基建集中于铁路、公路和机场...

所谓“新基建”,具体而言,主要包括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速和轨道交通、特高压等行业。和传统老基建集中于铁路、公路和机场建设等不同的是,新基建主要是打造信息化时代的基础设施。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4万亿”为代表的传统基建横空出世,在短时间内止住了中国经济的下滑势头,而这一次,在中国经济受到疫情冲击的背景下,新基建挑起了稳增长的大梁。

这一次中国经济之所以强调新基建,主要是因为当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虽然在短期内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带来了比较明显的产能过剩压力。尤其是钢铁、水泥、玻璃甚至新能源等,都成为产能过剩的重灾区,正是由于产能过剩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开始从传统的需求侧转向了供给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五大重点中,去产能一直是重中之重。所以,即使中国经济面临疫情冲击,对于重启“4万亿”之类的计划也会比较慎重。

另外,和2008年相比,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建设之后,我国传统基建领域的短缺缺口已经不再明显,如果规划不当,一拥而上再来一次大规模传统基建高潮,可能会形成基建领域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那些投资巨大而投资回报率不高的基建项目,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可能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沉重负担。

相比之下,我国新基建面临的产能过剩风险则小了很多,对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产业,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供给不足,短期之内还看不到产能过剩的风险。

以5G来看,去年10月31日,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但是很多首批尝鲜的5G用户都在吐槽5G信号不好,主要原因就是5G的基站数量还远远不够。截至2019年底,全国建成5G基站13万个。这是什么概念呢?2018年底,三大运营商的4G基站数量是480万个,这也就意味着,5G的基站数量还不到4G的3%。由于5G基站覆盖范围小,理论上而言,如果要达到现有4G的覆盖范围,5G的基站密度应该是4G的数倍,但是目前还不到4G的3%,5G信号自然达不到消费者的期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5G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短期之内都不用担心产能过剩的问题。

和老基建相比,新基建的产能过剩矛盾相对较小,而且着眼中国经济的未来,为中国经济向高科技转型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基础,其重要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如果指望这些新兴产业能在短期之内起到稳增长的作用,可能多少还是有些期望过高。这些新基建的投资规模虽然也比较可观,但是和传统的“铁公基”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比如最受关注的5G投资,按照工信部的规划,未来8年内投资总额达1.5万亿元,对应每年的投资规模大概在2000亿元左右,其他比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充电桩等每年的投资规模大概几百亿元。可能考虑到新产业的投资规模有限,所以在新基建的范围内,还是出现了城际高速和轨道交通,以及特高压这些传统行业,严格来说,这几大行业也可以划归老基建的范畴,不过相比之下,产能过剩的矛盾相对较轻。归于新基建的范围,可以更有效地拉动投资,比如城际高速和轨道交通板块,一年的投资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特高压的投资规模也接近千亿级别。如果算上这几个并不太新的行业,整个新基建的投资规模大概能达到1万亿元左右。不过,即便如此,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是远远比不上当年的“4万亿”时期。

2008年,我国启动“4万亿”投资的时候,当时我国GDP总额是31万亿元,现在我国的GDP规模将近100万亿元,以目前新基建1万亿元左右的投资规模,拉动效应自然是远远不及当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一季度的中国经济已经受到了明显冲击,不过,政府对于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并没有降低,尤其今年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实现预定目标,只能强化刺激政策。从“三驾马车”来看,在疫情之下,消费已经受到严重冲击,疫情彻底得到控制之前,指望消费大幅度增长并不现实,出口的形势也不乐观,疫情升级之后,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相比之下,只有投资是中国自身最能掌控的力量。

在投资的三大引擎中,房地产受到“房住不炒”的打压,短期之内也难有爆发式增长;制造业的投资增速主要看企业自身的投资意愿,在经济下行周期,更多的企业选择收缩而不是扩张;唯有基建投资是政府最能发力的领域,也是今年中国能否完成各项经济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以新基建的投资规模,可能很难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各地陆续复工,很多地方政府都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合计投资规模超过40万亿元,除了重点强调新基建之外,很多投资计划还是集中于铁路、公路和机场的传统老基建,在现实面前,老基建还是稳定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只有在老基建的托底基础上,新基建才能充分发挥其创新功能。

随着新老基建一起发力,随之而来的现实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一直在努力消除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压缩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相比前几年已经明显下降。从资金来源看,今年的财政赤字率可能会有所上升,是否会突破3%的传统红线将成为一大悬念。如果不想突破3%的红线,地方政府专项债可能会成为融资主力。

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券分为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两种。一般债券融资在公共财政预算之内,需要受到财政赤字率的约束,而地方专项债在公共财政预算之外,体现为政府性基金预算,不列入赤字,地方专项债的大规模增长,不会带来赤字率的上升。但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来融资,新一轮基建潮兴起,地方政府的债务都将不可避免地重新上升。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灰马酒店》:新瓶老酒如何拍出新意

    《灰马酒店》:新瓶老酒如何拍出新意

  • 新基建能挑起稳增长的大梁吗?

    新基建能挑起稳增长的大梁吗?

  • 港口冷链之困

    港口冷链之困

  • 先活下来,才有机会转身

    先活下来,才有机会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