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古诗词中的日常诗意

作者:admin 2019-10-14 我要评论

如何将古人的诗意移植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朱伟(张雷 摄) 古诗词中的意象之美 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腊月三十结束,一天365天,每天读上三五首古诗词,作为...

如何将古人的诗意移植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朱伟(张雷 摄)

 

古诗词中的意象之美

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腊月三十结束,一天365天,每天读上三五首古诗词,作为读者,我们到底能从中获得什么呢?

在《日读古诗词》的前言中,作者朱伟如此总结这本书的价值:“我自己觉得,这本小书的实际价值:一是,对应一年四季中的每一天,我们可以将古人的诗意移植进自己的体会,那每天就都能在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中,在莺飞草长、蝉鸣云飘、蛩吟桂香、霰舞鹊应中,过得诗意横溢;二是,较之一代代古人,我们的语文水平真的是在日益退化。那么,这本小书又实在可成为每天的语文课,来重补我们的语文。唐诗宋词里的意境与用词,不是好的语文课吗?”

在这本书里,他认为自己所做的,本质上是编辑的工作。首先是筛选。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即使像王维、李白、苏东坡这样的大诗人,真正的好诗也不多,大量是糟粕。即使很多好诗,好也就好在一两个句子,其他的句子都没什么意思。“我的工作就是做这个,把那些能够对应一年四季每一天的,好的诗句都给选出来,形成一个读本。即使有所遗漏,以后还可以慢慢丰富。”

筛选所依据的,当然是他个人的喜好。他说他不喜欢“诗言志”一类的诗,更愿意挑选那些描绘诗情画意的,或者表达他所欣赏的那种生活态度的,比如放达的、洒脱的、真性情的诗。他喜欢白居易的诗,在他看来,这位诗人人品风流,诗又直白,不受限于眼前的世界。

按照他的说法,我们每读一首诗,眼前首先应该有一幅关于此情此景的画面,“你的这个画面也许与别人不同,但只有还原到你自己的画面里去,才可能真正理解诗”。

《日读古诗词》

 

比如杜牧的《村行》:“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这是农历二月十三,接近春半,春雨迷蒙,蓑衣牧童,竹篱边一位穿着红裙的美丽女子,清新明丽,恰是最美的春日时节。

五月初七,张籍的《夏日闲居》:“无事门多闭,偏知夏日长。早蝉声寂寞,新竹气清凉。闲对临书案,看移晒药床。自怜归未得,犹寄在班行。”早蝉,新竹,都是夏日常见的意象,但写静谧,写寂寞,写纷扰世界里的不自由,却是现代人也能感同身受。

农历八月十一,王维的《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秋日余晖下,飞鸟穿行于雾霭之间,光线明灭,色彩变幻,仿佛一幅印象派画家的杰作。

农历十月初六,白居易的《自在》:“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移榻向阳坐,拥裘仍解带,小奴捶我足,小婢搔我背。自问我为谁,胡然独安泰?”“杲杲”是日出明亮貌。初冬时节,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确实是一年之中最为明暖可爱的时刻。难怪诗人如此兴高采烈,几乎忘形。据说“冬日心智”(不将冬日视为温暖与光的失去,而作为一种积极而纯粹的存在)是一种现代发明,只有当你有一个温暖安全的地方可以作为庇护时,冬天的浪漫才成为可能。但中国古人的诗词里有不少冬日的旖旎风光,比如白居易还有一首更广为流传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些诗里,随便挑出一首,只要细细咀嚼,都能体会到强烈的意象之美。而且,这些意象之间是可以互相串联的。“同样的意象,不同的诗人常常有完全不同的表达,这样一首诗就可以读成两首诗、三首诗,读者对于这一意象也会有更丰厚、更深入的理解。比如桂花,写桂花的诗很多,王建的‘冷露无声湿桂花’是一个意象,‘桂花落人衣’是一个意象,‘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又是一个意象……这些诗组合在一起,你对于中秋,对于桂花的意象就很具体。”

有一些意象,则跨越时间和空间,比如月亮。李白写农历三月的月亮,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写中秋的月亮,则是“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朱伟认为这可能是喻月亮圆大最厉害的诗句了——明镜,形容耀目,“满”是不见其他,“飞”是不容避视,“折大刀”,折“环”为“还”。

苏东坡也喜欢写月亮,但意象却与杜甫完全不同。“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东坡的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的题目中透露了重要的信息——只有农历六七月才有这样明亮的夜色,这样分明的云彩。

苏东坡在这一天渡海离海南北归,一年后便去世了。如果你了解了这一点,再去体会“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眼前的意象就不再只是现实的风景,而是心灵的风景,因而更添一层苍凉和旷达。人生的风风雨雨过后,只剩下海天一色,明净澄澈。

如何进入古文字的魅力

朱伟说,之所以从意象入手,是因为正是“意象”二字,最初牵引他自己进入到中国古文字的魅力之中的。他年轻时喜欢西方小说,在《人民文学》做编辑时曾推出一些当时堪称先锋的小说家,但后来他书架上的西方小说都收起来了,换成几十上百册一套的古籍。他说,这种阅读趣味上的转变,与汪曾祺的指引有关。“1983年我认识了汪曾祺先生,他向我提起,说有中国的一些旧小说比外国小说写得好,他们用很简单的文字,就能把一个事情写得栩栩如生,跟西方人的叙述方式完全不同。于是开始有了一点兴趣。”

他说,人与人的路径不同。他个人进入古文,是从晚明散文进入的。比如张岱、归有光、袁中郎的文字,用词简洁,意象很美,又很容易理解。他尤其喜欢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寥寥150字,写雪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片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样的文字,真正惜墨如金,简练到不能再简练,而且,画面感极强。你能想象,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只有黑色的一叶舟和舟上的几点人,完全是一幅画。

“晚明散文,其实就是把诗词变成了散文。”他说,“古人的感觉真是厉害,就像绷紧的弦,所有东西都在弦上面,出现的每一种声音都能记述下来。”

是的,从一只夏日早蝉微弱的鸣叫,到一只飞鸟掠过秋日山间的身影,从一个春日月下诗人凌乱的舞步,到元宵繁华灯市里只有乘肩小女随的白发男人的怅惘与悲凉,一朵花中可以窥见一整个世界,整个世界也可以被凝缩为一粒微尘。

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的感觉就太迟钝,太麻木了。月亮时时在,竹柏处处有,缺的是目光,是闲情,是想象,是关心。

“人这一生,能活出来的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他说,“到了最后,真正能留下来的,无非是那些最刻骨铭心的记忆、经验、情感,这些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我认为,智商和情商是教育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他说,“智商,是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是一种穿透力,是一刀就能把一个东西刺穿了。一个人认知世界,要保持这样的锐利。但人更重要的东西是情商,是审美,是你有很复杂的情感。所以,一个智,一个情,智商让你变犀利,而情商让你变丰厚,这两个东西缺一不可。没有智商,只有丰富的情感,容易上当受骗;只有智商,没有情感,则单薄、枯燥。但现在的家长,既不想智商,也不想情商,就想着让孩子有知识,有技能,其实都没用。你让一个孩子背多少首诗,如果不能转化为他的情感,有什么用呢?你让一个孩子拉琴拿到了多少证书,但他不具备对音乐的理解有什么用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诗词可以视为一种情感的教育。在每一个具体的日子里,重新回到这些古诗词,细细品味这些字句,以及由字句所召唤的画面,虽不能洞察天地人之间的哲学关系,但我们的感官也许能随之变得敏锐,也许能重新感应到时光的流变,四季的更迭,以及万物的生灭,从而获得某种新的感知的可能性,或许,现象世界会因此得以重新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令人心醉神迷的美。

日读作为一种修炼

其实,最近几年,受《中国诗词大会》之类的电视节目影响,背诵古诗词,尤其在父母之间,渐成流行。我曾见过四五岁的孩子能完整地背下《将进酒》《琵琶行》之类的长诗,但我一直好奇,这些诗背诵多了,是否就能天然地理解诗中意境或情感?

朱伟说:“背诗这条路,如果不是和意境联系在一起,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一些悟性特别强的孩子,也许能靠自己理解到一点诗中的意境,但很难镌刻到他们的脑子里。所谓镌刻,就是一辈子的印记,看到什么就想起来什么。”

就像他小时候,母亲送他上学,经过河边,风很大,伞很容易被吹走,她给他念苏东坡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那种强烈的色彩感,一直记到今天。

每到春风又绿时,他会想起“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意境。他小时候背《古诗十九首》唯一还记得的一句,也是意象强烈之故。“青青”是一种很娇嫩的颜色,“郁郁”则是繁茂的绿的郁积——远处是青浅,近看却沉郁扰人。

但成年后再读这句诗,追典溯源,“青青”和“郁郁”又绝不只是一种色调。“青青”典出《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衿是衣领,古代妇女系衿缨,表示已有所属,因而有相思之意;而“郁”出现在《诗经·秦风·晨风》中:“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鴥是鸟很快地飞过,你可以想象,就像远去的君子,留下无法移动的山林沉郁在那里没有生气。

他说,现代人真的想进入这些古诗词的意境并不容易,因为你必须精确地理解一首诗要表达的东西。从《三联生活周刊》主编的岗位退休后,他每晚要用一个多小时时间,查词典,读笺注,力求真正读通一首诗。这个日读过程,他称之“修炼”——修炼自己的耐力和心性。

“这个当然是我个人的观点,我就是一个比较认真的人。很多人可能觉得无所谓,知道个大概的意思就行了。但我觉得中国古文字的魅力,若非这样孜孜以求的话,不可能真正领略。”

比如,古诗词讲解最难的是虚字,有一些词你明明认识,但到底什么意思,你并不知道,似懂非懂。就像我们常说“灯火阑珊”,但“阑珊”两个字到底什么意思,你真的明白吗?

“阑,最早的意思是阑干、围栏,延伸的意思就是边缘,再延伸就变成夜晚,也就是天晚了的意思;珊,姗姗来迟,古人最早用的意思是风声,金玉相撞的意思。风的声音和夜晚结合在一起,就是夜很深了,表达一种衰败的感觉,就是夜已经到要败的时候了。”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文豪、史密斯和菲菲的炖菜

    文豪、史密斯和菲菲的炖菜

  • 读者来信(1073)

    读者来信(1073)

  • 虎妈威震逍遥津

    虎妈威震逍遥津

  • 《我的事说来话长》:治愈式“啃老”

    《我的事说来话长》:治愈式“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