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18世纪欧洲三条裙子的音乐往事

作者:admin 2019-10-15 我要评论

文/陈海 18世纪的欧洲,以腓特烈大帝为中心的普鲁士占据着北德,形成了柏林乐派主导的音乐中心。与之相对的,以女王特蕾莎为中心的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控制着...

文/陈海

18世纪的欧洲,以腓特烈大帝为中心的普鲁士占据着北德,形成了柏林乐派主导的音乐中心。与之相对的,以女王特蕾莎为中心的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控制着音乐之都维也纳;以蓬帕杜夫人为中心的凡尔赛后宫支配着整个法国的音乐艺术走向;以沙皇伊丽莎白为中心的沙俄则开始走向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那么,这“三条裙子”如何影响了欧洲18世纪的音乐发展呢?

女强人:玛丽娅·特蕾莎

玛丽亚·特蕾莎出生在神圣罗马帝国,是皇帝查理六世的女儿。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奥地利的维也纳从18世纪开始逐渐发展为欧洲音乐的文化中心。维也纳的崛起,主要归功于女皇玛丽亚·特蕾莎以及整个哈布斯堡家族对于音乐的喜爱和支持。

作为女皇,特蕾莎的继位之路实属坎坷。按照帝位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其父查理六世去世后,大女儿特蕾莎无法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好在充满智慧的父亲留有一手,查理六世生前通过了《1713年国事诏书》,“诏书”确保特蕾莎继承奥地利大公的称号,虽不是皇帝,但实际控制着哈布斯堡家族和奥地利。但是神圣罗马帝国其他邦国对“诏书”有歧见,不承认特蕾莎大公的合法性。尤其是北部最大邦国普鲁士,作为领导者,赫赫有名的腓特烈大帝(实际上不是皇帝,只是一种赞誉)借此机会侵占原属于哈布斯堡家族掌控的西里西亚,挑起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权之战。最终奥地利以西里西亚全境割予普鲁士为代价,换取普鲁士的支持,承认了玛利亚‧特蕾莎大公及其夫婿弗兰茨·斯蒂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就是弗朗茨一世皇帝)的合法性。而其实,神圣罗马帝国的实际掌权者是玛丽亚·特蕾莎大公。

特蕾莎掌权后,致力于把维也纳发展成为全欧洲的政治、文化、艺术、音乐中心,通过她与其子约瑟夫二世的推动,维也纳逐渐成为了欧洲的音乐中心,孕育了无数知名音乐家,如格鲁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在此期间,特蕾莎也与他们不断产生交集,其中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与之也有着密切关联。

作为18世纪欧洲的歌剧大师,格鲁克学习的是意大利正歌剧。在定居维也纳期间,他便萌发了对传统歌剧改革的想法。但是格鲁克的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观众们似乎并不买账,他们嘲笑格鲁克的歌剧没有阉人歌手、花腔炫技和浮华热闹的剧情。1772年,格鲁克来到法国巴黎,希望能够得到这里观众的理解和支持,以继续推进歌剧改革事业。显然,他来对了。支持歌剧改革的人,正是格鲁克以前的学生、玛丽亚·特蕾莎的女儿、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1774年,格鲁克的歌剧《伊菲姬尼在奥利德》在法国大获成功,他在巴黎的名声逐渐响亮,为表达谢意,法国版本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也被献给了玛丽王后。在法国接二连三的成功创作,使格鲁克名声大噪,甚至传回了奥地利的维也纳。为了巩固维也纳音乐中心的核心地位,玛丽亚·特蕾莎以更高的薪酬请回了这位大师。

特蕾莎女皇一生都钟爱意大利歌剧,她的父亲查理六世本身也是一位音乐素养极高的皇帝,他不仅创作新音乐,还能演奏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当时的宫廷作曲家富克斯(Johann Joseph Fux)说道:“哦,陛下没有成为一个艺术大师真可惜。”查理六世的两个女儿都学习了声乐,据记载,1735年在维也纳霍夫堡宫的镜厅中演出了一部小型歌剧,玛丽亚·特蕾莎还登台演唱。

上图:玛丽亚·特蕾莎在古钢琴旁

身为德语体系的统治者,特蕾莎终生喜欢意大利音乐。1771年,她写信给儿媳Maria Beatrix ,信中称赞了宫廷作曲家海顿的老师罗伊特(Georg Reutter)创作的《安魂曲》:“但我更喜欢具有意大利风格的奥地利作曲家,包括加斯曼(Gassmann)、格鲁克、萨拉萨蒂等人。他们能够创作更好的作品,我总是喜欢意大利人。”

特蕾莎与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海顿也有一段缘分。其实,海顿原本供职于匈牙利贵族艾斯特哈齐亲王的府邸,直到晚年才定居维也纳。1773 年,奥地利特蕾莎女皇访问艾斯特哈齐,亲王十分重视这次来访,海顿更是为女皇的盛大欢迎仪式准备了多部音乐作品。这场欢迎典礼持续了三天:第一天是海顿的喜歌剧《被迫失真》(L'infedelta delusa)的首演;第二天是大型化装舞会;第三天是盛大的宴会,下午演出海顿的歌剧《费尔蒙与波西斯》,晚上放焰火,并演出了由1000多名农民参加表演的匈牙利舞蹈。为了表达对特蕾莎女皇的敬意,海顿还为女皇创作了《第48号交响曲》,这部作品常被称为“特蕾莎交响曲”。而海顿的经典的《“皇帝”弦乐四重奏》中的《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指的是特蕾莎的孙子弗朗茨二世。非常有意思的是,这部为赞扬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王室的作品,后来成为了德国的国歌。

上图:小莫扎特会见玛丽亚·特蕾莎(本画收藏于萨尔茨堡莫扎特博物馆)

提到莫扎特,绝对会想到“神童”二字,没错,这与得到奥地利女皇特蕾莎的赞许和承认有很大的关系。1762年10月6日,年仅6岁的莫扎特与其父母以及姐姐玛丽·安娜抵达维也纳皇家宫廷郊外的美泉宫,并举行了音乐会。莫扎特在音乐会上进行了各种乐器的演奏,女皇特蕾莎为他的演奏感到不可思议,抱起了莫扎特,而莫扎特轻吻了像“上帝”一般的女皇,特蕾莎开心极了,并赏赐了他很多礼物。莫扎特不仅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得到了专业作曲家、当时宫廷作曲家瓦根塞尔的大加赞许,当然不仅是由于莫扎特演奏他的一首钢琴协奏曲。现场的小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法国路易十六的王后,上文提到的格鲁克歌剧改革的支持者),与莫扎特在那场音乐会上也有邂逅。小莫扎特不经意摔倒了,而扶起他的正是这位小公主,她只比莫扎特大三个月,十足的小姐姐。莫扎特竟然亲了她一口,并大放厥词:“我以后要娶你为妻”,引得哄堂大笑。

1781年,莫扎特定居维也纳,他与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特蕾莎的儿子约瑟夫二世不断推动德语歌剧的创作。约瑟夫二世命令自己的作曲家们写作德语歌剧,并且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演出(莫扎特的德语歌剧在这个层面上是得到了他的支持的)。但除了莫扎特的《后宫诱逃》和萨列里的《烟囱工》外,德语歌剧的普及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事实上,剧院单靠德语歌剧是无法维持生计的。

洛可可教母:蓬帕杜夫人

“有一个缜密细腻的大脑和一颗充满正义的心灵”——伏尔泰说的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法国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帕杜夫人,一位虽不是王后却比王后更得宠的凡尔赛宫女主人,一位集才学和美貌于一身的妙女子,一位得到哲学家伏尔泰、画家布歇、音乐家拉莫等文化界名流大加赞赏的文艺沙龙女主人,一位干预朝政用眉笔画七年战争中法国进军路线图的强力女超人。可以说,整座巴黎都不及她的才华与美貌。

蓬帕杜夫人,全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她的丈夫是法国贵族夏尔-纪尧姆·勒·诺尔芒·德·埃蒂奥勒,法王路易十五加封其丈夫为埃蒂奥勒为蓬帕杜侯爵,埃蒂奥勒夫人变成了蓬帕杜夫人。

蓬帕杜夫人对于艺术最大贡献莫过于推动了洛可可风格的发展,被人们尊称为“洛可可教母”。洛可可艺术是18世纪主要流行于法国宫廷的一种风格潮流,具有轻快、精致、细腻、繁复等特点,是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巴洛克强调宏大与对称,被称为是“男人的艺术”,而洛可可则被人们称为“女人的艺术”。巴洛克就像男人一样赚钱养家,洛可可就像女人一样貌美如花。

除了描写宫廷的生活和贵族的田园风光,伟大的洛可可绘画大师布歇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为蓬帕杜夫人所作的肖像画。他注重华丽,刻画精致的服饰和装饰品,整体色彩喜好粉红、淡蓝、淡紫色等低饱和度的色彩,追求的一种“小清新”的唯美。蓬帕杜夫人本人也在平时的装饰和喜好中表达了对这种风格的喜爱。

洛可可这种“小确幸”艺术风格在音乐中的运用,主要指的是在18世纪上半叶法国宫廷的键盘小品上,如法国宫廷作曲家大库泊兰、拉莫等都是这一类风格的重要推动者。作为法国宫廷的品位与时尚先锋,以及音乐家拉莫的重要支持者,蓬帕杜夫人在洛可可音乐的推动中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洛可可风格的键盘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短小而精致的体裁:键盘乐、尤其是羽管键琴精巧的性格小品,是洛可可音乐所喜爱的创作类型,且多带有小标题;2、女性主义题材:这些音乐偏好描绘宫廷的贵妇形象,如大库泊兰创作的《莫妮卡小姐》《温柔的让娜》《骄傲的女人》《玛丽公主》等,拉莫的《乡村女孩》等;3、低饱和度的和声与调性布局:这种风格尤其表现在拉莫音乐的和声运用中,它依然保持传统的和声序进,如主和弦到下属再到属和弦最后回到主和弦,但是会出现大量的和弦外音、一些变格终止,调性上常常出现离调写法;4、大量的装饰音旋律修饰:装饰音是洛可可音乐的典型处理手法,无论是大库泊兰还是拉莫都在旋律中加入了大量的各种装饰音,以体现旋律的精致。

蓬帕杜夫人除了是洛可可风格的主要支持者和典型代表,她对于法国当时的歌剧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是一位戏剧和舞蹈的爱好者,据传她嗓音条件优质,参与了很多歌剧和芭蕾舞剧的演出和编排。她组织了一个乐团,在自己专门建造的几所私人剧院里以专业水准表演业余戏剧,每家剧院的都造价不菲。剧团有很多节目,包括歌剧、芭蕾舞剧等都由蓬帕杜夫人自导自演,既展示了她自己的才艺,又能巧妙的通过专门编排的对白称赞路易十五,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国王对她的迷恋。在短短五年的时光中,蓬帕杜夫人主演和导演了62部歌剧、戏剧,演出了122场芭蕾舞剧。法国的贵族们在此都争相饰演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东布亲王在管弦乐演奏大管,沙特尔公爵以充当临时演员为荣,甚至有朝臣私下许诺蓬巴杜夫人的侍女,只要能设法让他在莫里哀的《伪君子》中饰演警察的角色,就给这名侍女的情人在军队中谋到职务。布歇为她担任舞台剧总设计和舞台指导长达16年。在路易十四之后,法国歌剧和芭蕾舞剧艺术也通过蓬帕杜夫人的推动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关于“喜歌剧歌剧之争”这个历史事件,蓬帕杜也起到关键作用。1752年,在巴黎爆发了著名的喜歌剧之争,起因是法国作曲家德图什创作的一部英雄田园剧《伊赛》(Isse)在枫丹白露上演,另一批意大利歌剧支持者把意大利喜歌剧团请到巴黎演出佩尔戈莱西的作品《女仆作夫人》,引起大家对喜歌剧的争议。这场论战的双方分别是法国传统歌剧派与意大利喜歌剧派,论战的主题是意大利喜歌剧和法国传统歌剧孰优孰劣。双方阵营旗帜鲜明:一方是以路易十五、蓬帕杜夫人以及伏尔泰等贵族为首支持吕利、拉莫等人的法国歌剧;另一方是皇后玛利亚•列申斯卡率领卢梭、狄德罗、达朗贝尔为首的百科全书派支持意大利喜歌剧。双方的论战使得剧院里常常火药味十足,导致每一场演出都变成一场战役。得知拉莫受到众人排挤时,蓬帕杜夫人力挺其歌剧,拉莫才从困顿之中崛起,通过为伏尔泰的《纳瓦拉公主》谱写歌剧而一举成名。蓬帕杜夫人最终助拉莫战胜了意大利派,从而奠定了其法国最伟大作曲家的地位。这场争论也避免了法国歌剧随着意大利正歌剧的衰落而衰落。

奢华潮流:沙皇伊丽莎白

18世纪的俄国民众每天关心的事情是:伊皇今天穿什么?——这直接显现了伊丽莎白沙皇对于美与品位、奢华与时尚的追求。

1709年,俄国彼得大帝的掌上明珠伊丽莎白公主诞生,而一直顺风顺水的公主在成年后却遭遇了婚嫁小插曲。彼得大帝看中了法王路易十五这个未来女婿,可法王却看不上伊丽莎白,并非因公主颜值不够,而是因为公主的身份。伊丽莎白是彼得大帝与叶卡捷琳娜结婚前生的,按照当时的逻辑,这属于私生女,法王觉得这样的身份不够高贵。从此俄国与法国结下梁子——永远反对法国。但是,美丽的伊丽莎白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真爱,看中了一个德国贵族查理·奥古斯特,可惜定亲不久这帅哥就得天花而死。从此伊丽莎白就开始放浪形骸,只要是稍微顺眼的男人,不管是贵族还是大臣、军官还是近卫,都被她拉进闺房。

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女沙皇,即位后对整个沙俄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艺术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比前两条“裙子”,关于沙皇伊丽莎白在音乐方面的记载并不多。俄国音乐的最早记载应可追溯到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格林卡,可是格林卡已是19世纪的作曲家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沙皇伊丽莎白与之后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对于音乐艺术的共同推动,最终促成了19世纪以格林卡为代表的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崛起。

俄国的戏剧发展始于18世纪,彼得大帝对戏剧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莫斯科建立了俄国公共剧院,但演出的往往都是翻译国外的作品。女皇伊丽莎白注重俄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俄文戏剧的创作,并建立了彼得堡大剧院。俄国的贵族们纷纷效仿沙皇,在自己的属地建立小型剧院,整个18世纪的俄国本土戏剧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支持和发展。

在歌剧领域,俄国主要是接受了意大利和法国的影响。18世纪,在伊丽莎白女皇的民族艺术理念支持下,俄国的歌剧演员、歌剧作曲家、歌剧脚本作家不断涌现,开始探索最早的俄国本土歌剧模式——作为俄罗斯艺术国粹的芭蕾舞就来源于这个时期的俄国民族歌剧。随着芭蕾舞艺术形式的成熟、芭蕾舞剧体裁的独立,在沙皇的支持下,1738年俄国建立了宫廷芭蕾舞学校。同时,随着意大利和法国歌剧的引入,俄国对德国的一些奏鸣曲和协奏曲最早在做出效仿与本土化改编,并引入管弦乐团进行器乐创作和发展。音乐在以沙皇伊丽莎白为代表的上层的支持下获得推广,为19世纪俄罗斯民族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丘吉尔说:“七年战争是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特别是一代天骄腓特烈大帝和‘三条裙子’之间的博弈,怕是莎士比亚也写不出这般剧情。”腓特烈大帝说:“奥地利女王特蕾莎、路易十五情妇蓬帕杜夫人、女沙皇伊丽莎白,这三条裙子成立了毁灭我的联盟!”三条裙子的音乐往事,勾画了18世纪音乐史中一些有趣的点滴,当这些点滴串成一条链时,即成为18世纪欧洲音乐史不可遗弃的珍宝。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文豪、史密斯和菲菲的炖菜

    文豪、史密斯和菲菲的炖菜

  • 读者来信(1073)

    读者来信(1073)

  • 虎妈威震逍遥津

    虎妈威震逍遥津

  • 《我的事说来话长》:治愈式“啃老”

    《我的事说来话长》:治愈式“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