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这个世界要是没了方言,那该会多无聊

作者:admin 2019-10-20 我要评论

支持方言教育,利大于弊。/《白鹿原》 你会做家乡的美食吗?你还记得家乡的年俗吗?如果连方言都不会说了,你拿什么来证明自己从哪里来、祖先是谁呢? 时间一天...

支持方言教育,利大于弊。/《白鹿原》

你会做家乡的美食吗?你还记得家乡的年俗吗?如果连方言都不会说了,你拿什么来证明自己“从哪里来、祖先是谁”呢?

“时间一天一天一天地走,汗一滴一滴一滴地流,有一天我们都老……”

茄子蛋的一首《浪子回头》,浓浓的乡土味道,把许多即便听不懂闽南话的人们,都唱哭了。这首歌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人,珍惜时间。

这种质朴的情感,用乡土的闽南方言表达出来,它产生的心理共振是普通话代替不了的。

普通话就像白开水,而方言则是妈妈亲手煲的一碗热汤。但只是,这碗“热汤”传到我们这一辈,已经很多人都不会煲,甚至品都品不来了。

不久前,作家十年砍柴在文章中说,他十八岁北上读大学时,曾为普通话说得很差而自卑和焦虑。而今,听儿子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却不会任何一种方言,又有一种莫名的惆怅。

面对这种惆怅,上海的家长们坐不住了。最近,一些上海家庭将孩子送去纯沪语早教机构,期望孩子可以尽早接触上海方言,并熟练掌握。

但这种举动引发不小的争议。

虎扑步行街的调查中,接近80%的网友支持孩子学方言。/微博@虎扑的步行街

有网友称,“现在吴语日渐式微,就应该从小抓起,至于普通话,自然会有老师来教,但是方言老师可不会教”。

但也有网友认为,“孩子正处于被教育的基础时期,教孩子说方言之后普通话难免会带口音吧?况且在成长的环境里接触到的就是方言,自然就能听懂,何必推行什么早教?”

还有人担心,方言早教会造成地域歧视问题,尤其在上海、广州等方言强势的地区。

但其实方言教育和普通话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这些问题通过双语教育都可以解决。

对于所谓的地域歧视问题,普及方言教育恰恰可以让外地孩子更好融入所在地的生活圈。

支持方言教育,并不是反对普通话教育,而是反对强行用普通话教育取代方言教育的大一统思维。这种倡导一元审美的思维,弊远大于利。

 

方言,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大一统思维,正在瓦解多元文化

自秦以来,车同轨,书同文,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地理版图,也为形成中华文明奠定了文化基础。虽然“书同文”了,但“语同音”却是让历代都很头疼的问题。

各朝各代也都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官话”,即官方倡导的统一语言——“雅言”。《论语》有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隋朝时期出现了迄今发现最早的韵书《切韵》,以南京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形成了当时的官话。朱元璋时期颁布了《洪武正韵》,雍正还下令敕造正音书馆。

但在古代毕竟人员流动范围有限,顶多也就和周边的人有一些往来,所以方言始终都是主流的存在,官话这样的“通语”也只有少数人掌握。

而且有时官话并不统一,明清时期官话的相对标准至少有南北两套。

 

《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乐韶凤等奉诏编成的一部官方韵书,共16卷。/数字古籍馆

明中后期形成的昆曲,就既有“南昆”也有“北昆”,“南昆”唱南京官话,“北昆”唱北京官话,到今天也仍然如此。正是这样“南腔北调”的语音体系,构成了丰富多元的中华文明。

1949年之后,取自河北滦平的“普通话”被大力推广,“语同音”才基本上得以实现。普通话甚至开始走向世界,“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开始变成热潮。

2004年,为了进一步推广普通话,“防止方言中的粗口俚语破坏语言纯洁性”,广电总局发布了“方言禁令”,禁止各电视台用方言译制境外节目。

这其实比较好理解,毕竟电视节目小孩子也看的,向上积极的语言氛围对于成长十分有利。

但一刀切式地强推普通话,消解淡化方言,这样对其他地方的人真的不公平。

今年上海中考作文以《这事,真带劲》为命题,要求学生写作。“带劲”这种北方俚语出现在一个南方城市的考卷里,这真的是推普的初衷吗?

去年上海小学语文教材还把“外婆”改成了“姥姥”。一时间“姥姥的澎湖湾”上了热搜。

 

同样是在去年,广州一所知名小学向家长发短信,要求不能说方言……

上述短信中很滑稽的一点是第一句,“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难道方言不属于祖国语言的一部分吗?我们连说方言的自由都没有了吗?还不允许转变语音,说不标准怎么办?是罚抄字典还是怎么样?

普通话自然是要推广,但把方言作为“敌人”一样对待就不合适了。这种大一统的思维,就跟统一店铺招牌、强行清理“大洋怪”地名、禁止艺人上综艺染发文身,是一种逻辑。

这种逻辑强行消灭多元文化和个性表达,不仅蠢而且坏。

 

别让博物馆成为方言的归宿

都说方言是古语考证的“活化石”,什么入声啦、倒装之类的。这里的关键是“活”字,是要有人说的。而有的方言已经近乎没有人说了。

目前,粤北土话、桂北平话、湘南土话等方言都处于濒危状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显示,当时有两百多万人口使用桂北平话。

但北大博士研究生赵媛完成的桂北平话调研显示,2015年桂林北部灵川县内的11个乡镇,40岁以下的人已经基本不会说平话,都改说西南官话或普通话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行动起来,保护方言。

 

湖南汉语方言分区图。/长沙晚报

2015年,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发起了一项方言调查“響應”计划,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捐给湖南省博物馆。

2016年,首届关注方言电影创作的电影节——足荣村方言电影节在北京大学举办,承办方说:“我们希望借电影节,激发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文化保护。”

而有的方言已经成为非遗一般的存在,到了要抢救才能保护下来的地步。

2018年,太原市财政拨付专项经费,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始对18种小片区方言进行录音、录像,然后上传至山西省非遗数据库,进行永久性保存。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认为,“中华文化是平铺在中华大地上的,几乎每一个村落都保存着独特、复杂的文化基因,而方言可能是了解这些文化基因最为基本的单元,这些单元看似渺小,但彼此勾连一起,就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

 

微博网红“戏精牡丹”的走红,让太原话也火遍了全国。/微博@戏精牡丹

越来越少人说方言,人们嘴里的方言也越来越像普通话。川普、粤普、塑普、太普流行的背后,是文化多样性凋零的缩影。

现在的教育制度只要求普通话,而忽视了对方言的考查。这样只会使得方言更加式微,中华文明的完整性也越来越被这种表面的统一蚕食。

别等到一种方言凋零到要进博物馆了,才想起来要保护。

 

从传统到流行,方言始终是身份认同的终极奥义

最近大热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让四川话又火了一把。网友们也开始让自己父母用方言读“哪吒”,热闹一时也让人反思。

为什么让父母读?因为我们现在这一辈很多已经不会说方言了,或者说不出那种味道了。

 

不过至少跟父母交流的时候,熟悉的乡音还是会唤起故乡的底色。

除此之外还剩下什么呢?你会做家乡的美食吗?你还记得家乡的年俗吗?如果连方言都不会说了,你拿什么来证明自己“从哪里来、祖先是谁”呢?

《金瓶梅》就被考证出其中含有大量的山东方言,“那月娘房里玉筲和兰香众人,打发西门庆出了门,在厢房内乱厮有成一块”。

其中的“厮有”就是山东方言“撕揉”的借音字——这样的韵味,只有了解山东方言才可以理解。

而《红楼梦》中涉及的方言则更加丰富,“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首《葬花词》,“侬”“痴”皆吴语。而其中还有湘语、赣语等其他方言。

这些记录的既是文化,也是乡土认同。

反观现在的流行文化,涉及方言后,获得认可和传播的可能性也更大。

 

GAI的走红,让“勒是雾都”成了流行语。/《中国有嘻哈》

从《中国有嘻哈》中走出的GAI,让重庆话说唱火遍全国。今年的《中国新说唱》又火了长沙的C-BLOCK,一首《策长沙》,更唱出老长沙的许多韵味:

“马王堆的辛追娭毑 现在不住马王堆……记住长沙有 花鼓戏和湘绣听哒我们现场就不想走”

而不久前大热的《乐队的夏天》中,九连真人的客家话也让人印象深刻,一首《莫欺少年穷》表达出客家少年在外漂泊的艰辛与执着。

在影视作品中,《我爱男闺蜜》《老炮儿》把老北京话“胡同串子”的风趣直率展现得淋漓尽致。《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的贵州话少了几分蛮气,多了几分忧郁。

贾樟柯《江湖儿女》中赵涛的太原话,《天注定》中姜武的“唐山味”山西话,都以方言作为主要语言,这样不仅显得真实,而且也多了一些生活的厚重感。

《都挺好》中虽然主演们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片子的苏州味变得很淡,但是其中出现了苏州评弹《白蛇传之赏中秋》的唱段,这还是让片子显得贴近了不少:“七里山塘景物新,秋高气爽净无尘。今日里是新逢佳节同游赏,半日偷闲酒一樽……”

 

感受一下东北方言的独特魅力,不服不行。/新浪网

方言的魅力是用文字概括不完的,因为一样的汉字却可以读出上千种地方风味。

方言教育是绝对需要从娃娃抓起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方言保护“活”起来。但是现在人才缺乏,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社会共识。

不过至少,还有人在抢救,在坚守。只是这样的坚守,能维持多久呢?

会不会真的有一天,我们中华文明丰富多元的方言体系,只有到博物馆里才能再见。到时候博物馆里不仅有文物,还有难以言说的乡愁……

参考文献:

科技加市场化,能为方言续命吗,十年砍柴,2019

语言政策视角下的方言“禁令”研究,俞书敏,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抢救方言:与加速衰亡的赛跑,新华文摘历史,2018

太原方言被进行抢救保护,山西晚报,2018

汪涵发起方言“響應”计划 欲搜集湖南53地方言,长沙晚报,2015

作者 | 李香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文豪、史密斯和菲菲的炖菜

    文豪、史密斯和菲菲的炖菜

  • 读者来信(1073)

    读者来信(1073)

  • 虎妈威震逍遥津

    虎妈威震逍遥津

  • 《我的事说来话长》:治愈式“啃老”

    《我的事说来话长》:治愈式“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