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胃口不要太好

作者:admin 2020-02-24 我要评论

(图 谢驭飞) 文/肖遥 轮船公司督办正在用叉子叉一只火腿蛋,一抬头看见窗外走过一个美人,便连忙把蛋往嘴里送,意思是要快点送到嘴里去,好快点抬起头来看。谁...

 

(图 谢驭飞)

 

文/肖遥

轮船公司督办正在用叉子叉一只火腿蛋,一抬头看见窗外走过一个美人,便连忙把蛋往嘴里送,意思是要快点送到嘴里去,好快点抬起头来看。谁知手忙脚乱,把蛋送歪了,在胡子上一碰,碰破了蛋,糊得满胡子的蛋黄……惹得美女一阵窃笑。这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一回里的桥段,后面的情节很快发生了有趣的反转,那个不会优雅地吃饭的人,不是督办,而是这位美女。督办邀请美女进来一起吃大餐,西餐的汤是用盘子装的,这位姑娘用不惯勺子喝汤,把盘子刮得叮当响,刮完了还把盘子盖在脸上喝。吃鱼的时候,剩下一根鱼脊骨吃不干净,只得用手拿起来吮。吃到一样纸围鸽,她吃完了又拿起纸来舔。

无论是刮盘子,还是吮舔这些动作,用督办小舅子的话说是“粗得很”。督办却很欣赏,说“这是女孩子的憨态”。乡下人刘姥姥的好胃口,就深得贾母羡慕,却为林黛玉所厌恶,给“吃个老母猪不回头”的刘姥姥贴标签为“母蝗虫”。

那种对食物过分的热切,在《千与千寻》里被谴责为贪婪,千寻的父母因为禁不住美食诱惑,胡吃海塞被变成了猪。这可能是每个胃口不好、不爱吃饭,但又被大人们追着喂食的小孩们内心最隐秘的诅咒。当他们成长为清瘦的少男少女时,这个“贪吃会变猪”的隐喻,就成了他们集体无意识低欲望的背书。

胃口好与不好的人之间的矛盾,可能是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林语堂就赞同“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这位资深吃货曾嘲笑西方的餐桌礼仪:“西方人士在吃饭的时候,为什么谈得那么轻柔,吃得那么凄惨、规矩、高尚呢?”他甚至认为所谓餐桌上的礼貌会导致童年阴影:“当母亲禁止小孩啜唇作响的时候,小孩就初次感觉到人生的悲哀。”何况,假使人们对快乐都要压抑着不表达,那么,久而久之可能就真的感觉不到快乐了,会变得消化不良,忧郁,神经衰弱……

对美食的热爱,有时候无关礼仪和文化,只是各人表达方式不同。《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里有一段,阿比西尼亚皇帝邀请宾客吃了一顿别致的午餐,皇帝吃得慢条斯理,将一小块酱肉蘸上一点儿汁放到嘴里,仿佛只是尝尝味道而已。客人们的吃相刚好相反,一位政府顾问因为美食太可口,站了起来,开始大声嚷嚷,又觉得光嚷嚷几句还不过瘾,便开始挤眉弄眼,又像是在做操,仿佛在俯冲飞行,然后捶胸……另一位更夸张,叉了一块肉吃下去,就像球队前锋踢进了一个百年不遇的球,跑到走廊上大喊了一通,然后跑回来,又是跳舞又是欢呼。还有一位美食者——一位退休的将军——却只是两眼望着天花板,发出一声长而略带忧伤的声音,一种幸福到极点的尖叫声,而且随着他继续往嘴里送进又一块肉和有节奏的咀嚼,那尖声委婉地渐渐升高。

当然,林语堂也对过分好胃口表示了担心,他担心胃口好的学者不能冷静地、无动于衷地观察一条鱼,一看到鱼便想到鱼在口中的滋味,因而想吃掉它。毕竟有的人即便看见一只豪猪也会马上想出种种的烧法,在不中毒的范围之内吃掉它的肉。在胃口太好的吃货看来,不中毒是唯一实际而重要的问题。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新时代头发的故事

    新时代头发的故事

  • 胃口不要太好

    胃口不要太好

  • 外省青年桑塔格

    外省青年桑塔格

  • 尚未出现的经典

    尚未出现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