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呵呵,人生哪有必须要做的100件事

作者:admin 2020-03-16 我要评论

人生必须要做的,何止100件事? 认真生活的人,肯定做过除了这100件之外还更有意义的事。 人生必做的100件事,你完成了多少? 如果这段时间你也被这句话刷屏社交...

 
人生必须要做的,何止100件事?
 
 
认真生活的人,肯定做过除了这100件之外还更有意义的事。
 
 
 
人生必做的100件事,你完成了多少?
 
 
如果这段时间你也被这句话刷屏社交网络,那么恭喜你,证明你的朋友交际圈依然活跃,在经历了这么长一段时间的弱社交生活之后。
 
 
复工开学或者会延迟,但鸡汤绝对不会迟到。
 
 
在2020年开春第一个爆款朋友圈H5《人生必做的100件事》里,很多人都晒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有人因为将近满分沾沾自喜,也有人离“及格”还远得很而感到沮丧。
 
 
“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回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长河起于无私的念头而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
 
 
40年前的春天,1980年第5期的《中国青年》刊登了一封署名为“潘晓”的读者来信,在当时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这封信的名字叫《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从未间断的青年人焦虑,只不过现在换了个词叫“丧文化”。/ 《编辑部的故事》截图
 
 
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潘晓”观察着人们。“我请教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初出茅庐的青年,兢兢业业的师傅,起早摸黑的社员……”可依然没有一个答案使“潘晓”满意。
 
 
40年前因为对人生感到困惑写出求助信的“潘晓”,和如今认真填写这份“人生百事问卷”的年轻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迷茫的青年们按照这份“人生答卷模板”而活,人生的路很难不越走越窄。
 
 
 
人生必做百事
 
 
没有人有资格定义
 
 
从2月21日晚上6点发布至今,《人生必做的100件事》这个H5点击量达到2000多万,同名微博话题也有2500多万阅读。
 
 
H5里头提到的100件事情,几乎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创作团队网易哒哒的说法是,他们基于全网数据,在各种网站上筛选了大量资料和调研,再经过内部反复投票让大家选出这100件“人生必做的事”。
 
 
简单来说,这份人生清单可以分为3大类:“最想做的”、“最遗憾的”、“最没感觉的”。
 
 
 
人生百事大概也可以归门别类到《人间指南》里面。/ 《编辑部的故事》截图
 
 
有网友吐槽这100件事其实只有一种分类,可以名为“只要有钱就能做到的100件事”。
 
 
一次无计划的旅程、和偶像近距离接触、开一间店(网店也算)、创业(无论成败)、送自己一个贵到模糊的礼物、拥有自己的房子……
 
 
连最基本的“经济独立”这一条还没完成的学生党们,很快就败退在这些进阶版任务上。
 
 
当然也有人开发了新的“解题思路”。“我会点开朋友圈看每一个人的清单,然后把那些选择了‘赚到人生的第一个100万’的人列入我的土豪朋友分组。”网友小芝说,将来她就可以找这些土豪朋友借钱,成功概率也会高些。
 
 
 
请注意,你的土豪朋友随时准备出现。
 
 
而这人生百事值得吐槽的点远远不止这一点。因为如果你认真看完这100件事,能全部做到的人想必是个世间难得的十项全能奇才。
 
 
这个已经有“人生第一个100万”的商业小能手是个热爱自然的旅行家,他不恐高不怕水潜水高空跳伞不在话下,还要走遍中国各个省市然后进军七大洲,在每个国家都生活过一段时间才够本。
 
 
他懂乐器精通外语,是一个看过上千部电影和书,发表过演讲然后还能自己出书上电视组乐队的文艺青年。对了,他的“人生成就”之一是去过西藏。
 
 
为什么是去西藏?在这人生百事里,像这样莫名其妙引起网友不满的选项实在不少。
 
 
 
“热情是生活带领我们前进的动力。”/ unsplash
 
 
“这支H5是在给我们的人生设限,其实不然。 人生并没有限制,我们只是把大家对人生的经历和憧憬单独拿出来,汇总成‘可供参考的人生’。”创作团队认为这人生百事是旨在提醒大家“你还有很多事没做过”。
 
 
然而他们忘了一点,这个世上不存在可供参考的人生,也没有必须要做的事。人生而自由不该被轻易定义,况且又有谁有资格来定义别人的生活?
 
 
热衷于这种鸡汤的人,大概一辈子连里面的100件事都完成不了。因为认真生活的人,肯定做过除了这100件之外还更有意义的事。
 
 
微博大V@洋葱故事会发表了一份搞笑版的“人生必做的100件事进阶版”,在最后一条必做事项里写着“人生必做100件事初级版、进阶版、终极版所有版本里一件事都没做过”。
 
 
 
没有成功的方式,就是人生的方式。
 
 
人生必做的100件事的正确答案是什么?第一件事应该是明白人生没有什么事是必须要做的。
 
 
网友@k-k-ai还补充了最后一件事:“如果前面的99件并没有做到,那么恭喜你,这就是人生。”
 
 
 
中华鸡汤发展史
 
 
在“潘晓”向全社会述说青年烦恼的198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找到胡亚权和郑元绪两位编辑,希望他俩能够合办一本杂志。
 
 
两人都是热爱文艺的理科生,研究了一通市面上的杂志,决心办一本文摘。想告诉我国读者: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事物和高尚行为。
 
 
这就是大部分中国青少年鸡汤文学启蒙读物《读者》的诞生。
 
 
 
《读者文摘》创刊号上的卷首语。
 
 
当《读者》还是《读者文摘》时的创刊号上,写着“博采中外,荟萃精英,启迪思想,开阔眼界”。
 
 
在上世纪80年代能够和这句如雷贯耳的名言匹敌的,大概只有同样因《读者》而红遍大江南北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出自汪国真的《热爱生命》。
 
 
时至今日,汪国真依然是中国田园鸡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他的作品影响之大,令后世鸡汤从业者望尘莫及。
 
 
一句名人名言,加上一个故事,再跟随一段鸡汤大师自身的人生感悟,构成了随处可见的新媒体时代鸡汤文学。
 
 
 
鸡汤王者大冰,还创造了从封面就能统一风格的鸡汤套路。/ @大冰微博
 
 
无论是走励志逆袭人生路线的俞敏洪、李开复们,还是每天都在和自己和解的大冰、于丹们,抑或是不走寻常路异军突起的陆琪、咪蒙们,他们的心灵鸡汤总是先讲一个故事,再给一个结论,但故事逻辑和结论真理并不等于“道理”。
 
 
全球调研巨头凯度集团(Kantar Group)发布的2016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对微信上最热门的50个公号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情感类内容尤其是心灵鸡汤文章,变得特别受欢迎——50个最热门公众号中有19个是情感类的,而2014年只有3个。
 
 
“微信上鸡汤内容的受欢迎程度达到了爆发式的增长,因为有很多用户需要心灵慰藉。”凯度集团研究与咨询部负责人徐凌蓓说。
 
 
 
戒除鸡汤,从先戒除沉迷手机开始。/ unsplash
 
 
在互联网上喝鸡汤越来越变成一件防不胜防的事。
 
 
你躲过了心灵鸡汤说的“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下一秒可能就会遇到“毒鸡汤”爱好者评论“如果一个人运气一直不好,我不知道他怎么笑得出来”。
 
 
现在甚至是可能你打开一个小程序,里面就让你选出“每个人都会露出笑容的100件事,你做到了吗”。
 
 
 
鸡汤穷三代
 
 
励志毁一生
 
 
每一个鸡汤爱好者都不会承认,他们都是思想上的巨婴。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在《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一书中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
 
 
换句话说,心灵鸡汤迎合了人们偷懒、躲避的心理。正是无法独立思考,他们才需要参考别人的人生答卷,然而生活是无法复制的。
 
 
 
如果是你,你要怎么逃离重复的5000个24小时?/ 微博截图
 
 
前些日子走红网络的日本博主浅葱喵的一则vlog,讲了一个关于时间循环的故事。和每一个打破时间循环重回正常生活的主角一样,浅葱喵脱离人生循环的关键也是她在不停地行动,不停地改变。
 
 
如果你不主动去改变,那么每一天都是一成不变的同一天。这句话还可以变成,如果只沉迷鸡汤文学带来的快餐式自我感动,你的人生也不会有任何获益。
 
 
韩寒的《后会无期》中有句台词:“听了太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个悲叹有个很简单的原因,因为真理往往不纯粹,生活也常常不简单。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是认识世界最可靠的办法。
 
 
 
人生百事里也能依稀看出有些《后会无期》的痕迹,比如“认真道别一次”。/ 《后会无期》截图 
 
 
 
[1] 中国人喝的鸡汤,一代不如一代 | 宅总有理
 
 
[2] 《中国式鸡汤简史》 | 中国新闻周刊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营造学社西南考察记述

    营造学社西南考察记述

  • 呵呵,人生哪有必须要做的100件事

    呵呵,人生哪有必须要做的100件事

  • 读者来信(1077)

    读者来信(1077)

  • 一个人快乐地在家工作

    一个人快乐地在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