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极端状态下的反思设计

作者:admin 2020-05-06 我要评论

极端状态意在展示设计如何起到协调和修复作用,来揭示、缓解或者抵制极端化及其背后的驱动机制。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生龟井润设计的两栖装置Amphibio类似于鳃...

“极端状态”意在展示设计如何起到协调和修复作用,来揭示、缓解或者抵制极端化及其背后的驱动机制。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生龟井润设计的两栖装置Amphibio类似于鳃,可以帮助人在水下呼吸 (c) Jun Kamei

 

图片版权/(c)Lucy McRae、Design Museum Holon

3D打印两栖装置

以色列特拉维夫霍隆(Holon)设计博物馆正在举办的“极端状态”展览的海报上是一位年轻女性的半身像,她的脸上戴着银白色的面罩,一个V字形的奇怪白色装备挂在肩颈和胸前。她有一双黑白分明、异常清澈透亮的眼睛,眼珠直直地注视着前方,像是包含了严厉的责备,又像是一种刻不容缓的提醒,醒目的黑色英文标题“State of Extremes”印制在正中间偏左的位置。

这场持续到5月上旬的展览原本是博物馆为成立10周年策划的,2010年,开幕展“事物的状态”展示了当代物品的景观。10年后,世界已然发生变化,政治、气候、社交媒体等因素加剧了社会的分化。

前所未有的丛林野火,频繁出现的严重干旱、洪水和暴风雨,这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媒体新闻、网络言论等放大着极端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进一步激化了由不平等现象导致的怨恨情绪。目前,始料未及的全球蔓延疫情又为这种极端状态增添了另一层困境。

设计实践也在随之改变,来自国际和以色列设计师的70多件展品有物品、装置、视频和推测性提案等形式,涵盖5个主题类别:螺旋、偏振、极端、新常态以及极限实验室。相互交叠的各个主题涉及政治、环境、社会和科学思想等,表达对立状态的同时,试图使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合理化。

“极端状态”展览以相互交叠的多个主题涉及政治、环境、社会和科学思想等 (c) Lucy McRae

 

海报上的那件作品来自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生龟井润(Jun Kamei)的两栖装置Amphibio,它的功能类似于鳃,可以帮助人在水下呼吸。预计到2100年,城市热岛效应造成的极端高温导致海平面上升,将影响全球30%以上的人口。

Amphibio分为两部分,内部中空的3D打印白色装置中包含着空气,通过管子与呼吸面罩相连。为了水下生存,潜水昆虫以超疏水性的皮肤表面薄层来捕获空气,龟井润从中获得启发,在RCA-IIS工作室(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与东京大学合作建立的设计实验室)中开发出一种特殊的微孔疏水材料,空气可以通过材料中的微孔,水却无法渗透进来。因此,充当鳃的白色装置能从周围水域提取氧气,并消散系统中积累的二氧化碳。

“如果你熟悉自由潜水与水肺潜水设备,那么,Amphibio就介于两者之间。”龟井润这样解释说。目前的原型机已经成功地从水中提取氧气,但容量不足以维持人的呼吸,如果补充小型的氧气瓶就可以发挥作用。

霍隆设计博物馆首席策展人玛雅·德瓦什(Maya Dvash)认为:“过去10年中,人们寻求解决日常问题的创新设计,进步又带来了无法预料的后果。极端会滋生出更多的极端,从而产生反冲力,变成强度不断提高的螺旋式循环。所以,这次展览意在展示设计如何起到协调和修复作用,来揭示、抵制或者缓解极端化及其背后的驱动机制。”

极端也是相对的,今天看来极端的事情,明天可能会变成常规。对线上认可和社交媒体点赞的渴望也许就属于“新常规”现象之一,当你发布了宠物、孩子或精美晚餐的照片后,往往急不可耐地等待来自朋友或陌生人的点赞。

立陶宛多媒体艺术家塔达斯·马克西莫瓦斯(Tadas Maksimovas)的疑问是,如果我们必须从身体上接受这些代表支持、难过或快乐的表情符号,是否仍然希望朋友和陌生人做出更多反应?我们为这些代表感情的虚假符号付出怎样的代价?它们是否也会转化为一种攻击力量?

他与制作团队合作,开发了不乏黑色幽默色彩的行为艺术项目《表情枪》(Emotigun),包括一个由电机驱动的远程控制弹射器以及随附的视频与照片。手工制作的发射枪用4毫米胶合板切割出框架,发射机制来自橡皮筋、马达和12伏电池,充当子弹的就是高性能橡胶泡沫制作的各种表情符号了。每次射击时,表情枪可以依次发射10个表情符号。

随附视频中,马克西莫瓦斯穿着一套海军蓝色西装,站在距离弹射器几米开外的位置,他故意模仿了马克·扎克伯格2019年10月在美国国会发表证词时的穿着。他按下遥控器开关,那些代表爱心、喜欢、愤怒、流泪等含义的表情符号依次被弹射出来,准确无误地击中他的额头或脸颊。他紧闭着双眼忍受着,最后在视频末尾嘲讽地竖起了大拇指。

代表爱心、喜欢、愤怒、流泪等表情符号依次被弹射出来,准确无误地击中马克西莫瓦斯 (c) Tadas Maksimovas

 

人机合并与机器人原住民

去年年初,居住伦敦的设计师松田敬一(Keiichi Matsuda)发布了一部片长4分钟的360度电影《合并》,探讨增强现实将如何定义未来的工作站。影片的主角是一位在家办公的年轻女性咨询师,她坐在增强现实台式机桌子后面,被待办事项列表、新闻文章、聊天消息等各种数据信息投影包围着,她用手势控制着工作台界面,就像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少数派报告》电影中出现过的场景。《合并》短片可以在普通屏幕上观看,还提供了一个沉浸式VR版本。

采用女主角与只以一名画外音出现的男性面试官对话的形式,故事逐渐展开。在那个近未来时代,现实是已经控制了公司业务的算法让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女咨询师以极其低落的语调说:“当年由人来管理公司的时候简单多了,后来就被算法超越了,产生变异直至失控。我们不能总是指望公司,它们是由人创办的,但现在它们有了自己的生命,如此强大。”

为了与此竞争,她把个人的工作环境优化调整到效率最大化,使她可以随时为客户服务。她没有时间外出社交见朋友,许多时候,忙碌起来甚至没有时间吃饭休息,只能依靠喝营养补充剂。

立陶宛多媒体艺术家塔达斯·马克西莫瓦斯开发了不乏黑色幽默色彩的行为艺术项目《表情枪》,一个由电机驱动的远程控制弹射器 (c) Tadas Maksimovas

 

短片中使用的工作站是松田作为交互设计师开发的真实产品,他曾经担任Leap Motion公司的设计副总裁,一家人手跟踪硬件传感器的制造商。他的拍片初衷受到算法兴起、工作自动化等合并趋势的启发,过去几年,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突破,将会导致未来10到15年的大量工作流失。这种流失以前在蓝领工作种类中已经出现过,但这一次将是白领办公室工作最受打击。

研究过程中,他的兴趣逐渐转向了生产效率意识形态:“生产效率本来应该使我们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可以腾出时间去做其他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人们的工作时长没有改变,甚至更长了,他们的产出预期也变得更高了。”

松田把影片中的工作站视为一项“工作场所的生产效率设计”,随着故事的进展,界面变得更具亲密感了。“她想进一步了解这些信息,更加接近数据和网络。人机之间的界限被软化,界面变成围绕着她的球体。”蓝天和绿色田野的愉悦风景戏仿了Windows XP系统著名的Bliss桌面壁纸,然后被节点闪烁的算法群组成的星空图所取代。

尽管女咨询师尽一切努力,试图在竞争中获得一点儿优势,但她发现,在大规模自动化情境下,为客户服务的最佳方法就是抛弃她的身体,与网络系统合并。影片末尾,她的情绪变得高昂,语调中充满了兴奋感:“我知道,一旦我进入另一侧,我将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我将为客户提供一次反击的机会。”

这是令人不安的讯息,虽然那个增强现实工作台在危险之外,确实具有一种梦幻般的吸引力。身处崇尚生产力的当代世界,我们的工作能力等同于社会价值,如果这种价值被剥夺了会如何?为了保持对社会有用的感觉,我们可能会牺牲什么?松田推测,“也许在我们这一生中,工作观念会发生彻底改变。我们需要以更激进的方式重组社会,让自动化成为一种资产而不是威胁”。

面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融入日常生活的极端状态,德国互动设计师史蒂芬·博格纳(Stephan Bogner)的设想更加温情脉脉,试图以一个“培养机器人原住民”的实验项目,塑造和改变儿童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如今的事实是,平均2岁的孩子已经被智能手机和iPad包围,大约9岁的孩子花在屏幕上的时间多于睡眠,未来的幼儿可能会在机器人无处不在的世界中长大。

如果借用“数字移民”与“数字原住民”这一对反义词,就像数字原住民在数字时代出生和长大,机器人原住民从小就习惯和技术交往,与机器人互动,他们对此没有担忧与偏见。博格纳说:“如果说我们这一代是机器人移民,机器人原住民对机器人的态度会与我们有所不同。毕竟,塑造机器人技术将是他们的责任。”

实验项目中,博格纳与另外两位设计师菲利普·史密特(Phillip Shmitt)和乔纳斯·沃格特(Jonas Voigt)合作,制作了一个婴儿喂奶器,放置在摇篮边。喂奶器的工具头上挂着标准容量的婴儿奶瓶,以真正自动化方式喂食,每一瓶可以为父母节省15到30分钟的时间。虽然是概念性的想法,但这一设计开放源代码,理论上,制造者社区中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并修补它们,制作出自己的喂食机器人。

项目中还有一套为工业机器人提供的龙形玩偶装,毛茸茸的服装让冰冷的机器人变成更温暖、更容易接近的游戏伙伴。博格纳说:“机器人原住民可能花很多时间与机器人一起玩耍、一起成长,他们可能会保留自己的第一个机器人玩伴,就像我们曾经心爱的童年毛绒玩具一样。”

设计师松田敬一制作的360度影片《合并》中,人机之间的界限被软化,界面变成围绕着女主人公的球体 (c) Keiichi Matsuda

 

德国互动设计师史蒂芬·博格纳的“培养机器人原住民”实验包括机器人婴儿喂食器与龙形玩偶装 (c) Stephan Bogner

 

未来生存工具包

对澳大利亚艺术家露西·麦克雷(Lucy McRae)来说,未来生存方式可能呈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受霍隆设计博物馆委托,她创建了一件概念作品《未来生存工具包》。这是极端状态下的后末世未来装备,里面有一块大地泥土色的地垫,展开后像一张圆床的大小,还有小块彩色羊毛编织地毯和粉红色的充气靠垫提供温暖和舒适。拍摄照片时,麦克雷把所有的东西都背负在身上,就像一匹随身携带一切的驮马,一个VR眼镜样式的棕色面罩遮住了整个脸。

拍摄《未来生存工具包》作品时,她的手中拿着《触摸危机的加剧》一书,一本集合了食谱、插画、百科知识和科学手册的推测性图书。近两年来,她的一些项目都在探索触摸危机。她的想法是——出于人们对数字技术的痴迷,数字设备可能开始争夺人的感情,与其他人的身体接触因此受到损害。她想了解,机械式触摸而不是与他人的物理接触,能否成为解决方案。

作为未来生存工具包的组成部分之一,她制作过模拟机器“压缩地毯”,来模仿人的拥抱的积极效果。甜美粉红色调的机器具有木结构框架,上面铺满充气膨胀的靠垫。一个人躺在靠垫中间,另一个人帮助转动曲柄增加压力,让像是肥厚鲸鱼脂肪的靠垫缓慢靠近平躺的人,直到紧密拥抱的程度。

去年10月份,旧金山举办探讨人与机器之间未来关系的展览“不可能的节日”,“压缩地毯”曾在那里展出,麦克雷邀请观众亲自试用机器。一些观众被挤压几分钟后仍然无动于衷,也有人将这种体验比作拥抱一个比自己的体形大两倍的朋友,获得“令人安心的感觉”。

以身体为起点,处在技术、艺术和设计的交叉领域,麦克雷为自己虚构了“身体建筑师”这一职业 (c) Lucy McRae

 

“压缩地毯”其实是之前“压缩摇篮”项目的延续,“压缩摇篮”同样是一台机器,以一系列充气的体块亲密地挤压身体。通过对触觉进行编排,这一机制有助于催产素的释放。麦克雷解释说:“人们相互拥抱时,催产素从大脑中释放出来,促进爱与幸福感,它也被测试为抗焦虑药。基于6年的研究,我推测这种拥抱机器可以起到触发催产素的释放作用。”

以身体为起点,处在科学、技术、艺术和设计的交叉领域,麦克雷为自己虚构了“身体建筑师”这一职业,早期曾经因此获得了飞利浦公司可穿戴电子产品研究室的工作。这个定义模糊的名词让她不受限制地进入不同学科,比如心理学、基因工程、可食用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伦理学等主题。

在飞利浦的研究室,她领导团队开发一系列可穿戴技术:根据情绪变化灯光的连衣裙,能够检测皮肤水分的珠宝,通过触摸被增强的电子文身等。对于一家消费电子产品公司来说,这是颇具挑衅的艺术化概念。离开飞利浦之后,她将注意力投向了社交孤立的心理学。她自己从4岁开始练习古典芭蕾舞,每周训练4天,推动着身体表现的极限。

她发现,人们可以训练身体,头脑却是不可预测的。也许,科学发展正在与人的原始本能发生冲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涌入,将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和技术中向来缺乏女性化的观点,科幻小说呈现的未来都是男性化、机械化的,无法反映人性的、本能的因素。她想让人们停下来思考,“我们是否一直过于顺从于技术?我们只是适应它,并不质疑是否真的想要它”。

《未来生存工具包》这件作品的概念来自散居在喜马拉雅山高地、以登山和向导技能而闻名的尼泊尔夏尔巴人,夏尔巴人每天都在没有真正保障的情况下攀登高山,虽然意识到危险,还是逆行而上,总是保持随遇而安的态度。研究发现,夏尔巴人的线粒体在利用氧气产生能量方面效率更高,更适应高海拔地区。这种遗传差异也许证明了面临艰巨的挑战时,会让人变得更强大。

在麦克雷看来,如今人工智能、环境问题、自动化等各种因素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然而,那些总是感觉舒适的人也许在限制他们的成长机会:“我们知道,成长总是发生在不确定的边缘,我并不是建议人们消极隐退,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驾驭未来。”

被风险和不确定性定义的时期,每个人都必须背负起自己的生命。工具包中遮住脸的棕色面罩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暗示人们过于沉迷于数字设备,对周围的真实世界视而不见。也许,动荡年代会让人产生新的自我意识,就像背负着生存工具包的那个人,她拒绝了数字设备和社交媒体平台,对算法时代说“不,谢谢”,最终成为自己的夏尔巴人。

受散居在喜马拉雅山高地的夏尔巴人启发,澳大利亚艺术家露西·麦克雷创建了一件概念作品《未来生存工具包》(c) Lucy McRae

 

拍摄《未来生存工具包》时麦克雷把所有的东西都背负在身上,就像一匹随身携带一切的驮马 (c) Lucy McRae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地下的艮岳

    地下的艮岳

  • 极端状态下的反思设计

    极端状态下的反思设计

  • 替卡尔维诺观察城市的《马可瓦尔多》

    替卡尔维诺观察城市的《马可瓦尔多》

  • 居家巡回赛

    居家巡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