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者来信(1099)

作者:admin 2020-08-15 我要评论

不合时宜的水泥路 日前,我的大伯骑车外出,在村前的水泥路上为了躲避迎面驶来的一辆汽车,不小心跌进河道里,幸好河里的水不深,水流也不急,大伯只是受了轻伤...

不合时宜的水泥路

日前,我的大伯骑车外出,在村前的水泥路上为了躲避迎面驶来的一辆汽车,不小心跌进河道里,幸好河里的水不深,水流也不急,大伯只是受了轻伤,但受到的惊吓不小。

村前的水泥路,路面并不宽,仅够一辆汽车单独通行。我每次走在路上,遇到来往的车辆,总是小心翼翼地躲闪开,生怕被撞上。这次大伯掉进河里,只因司机是个新手,方向盘把控不好,汽车还是“越界”了。水泥路是村村通公路工程的一部分,两年前建成的,当初规划时就因路面狭窄而广受诟病:该水泥路按照的是非机动车道的标准设计的,忽略了农村小汽车越来越多的趋势。现在农村买车的家庭比比皆是,就说我们村吧,如今大概每三户家庭就有一辆小汽车。

车子有了,道路却“不合时宜”了,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令人揪心。据我了解,除了路面“小家子气”外,乡村水泥路还存在容易损毁的问题。

乡村水泥路一开始就是按照非机动车行驶标准设计的,自然而然,路基就无需打得很深很牢固,水泥混凝土也无需铺设得很厚很结实??这本无可厚非,可是,随着村民的汽车、拖拉机等多起来,道路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压力,很容易出现烂损的情况:先是路面最上面的一层水泥被碾压掉了,接着在最薄弱的路段出现大小不一的坑洼。

让人更着急的是,对坏了的道路,竟没能及时修补。我们村口的水泥路段,铺设好了仅半年就被汽车碾坏了,村民向有关部门反映了很多次,工作人员总是回复:再等等,等道路坏得更多一些,再统一修补,只坏一小点路段,实在很难组织工人去修,成本高,不值当啊。这样的说辞,不是没有道理,可是,非要等道路大面积“破相”了才肯修补,村民出行可就困难了。修补过的道路,其实也不耐用,只要汽车通行,用不了多久,道路又伤痕累累了。

其实说来,一味地等着道路“病”了再“动手术”,到底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关部门应采取“前瞻性”措施——按照汽车行驶的道路标准修建:一要宽阔,最起码要容得下并排的两辆汽车通过;二要质量过关,承受得了汽车日复一日的碾压。

(读者 赵华夏)

 

杀鱼记

平时我几乎不去菜场,上周末,朋友约我去郊外钓鱼,我因有别的事没能参加,朋友傍晚给我带回一条大青鱼,大约有15斤。我一看这可犯了愁,这么大的鱼,家里肯定不方便杀,还是去菜场请人杀吧。

到了菜场,找到一个卖鱼的摊位,摊位前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水盆,大部分盆里养着不同种类的活鱼,少数盆里零散放着些死鱼。老板在边上忙活,不时地把活鱼盆里的死鱼捞出来放到死鱼盆里。

老板娘开始帮我杀鱼,由于鱼比较大,刮鳞、剖肚、切段什么的还挺费工夫。这时,边上一个大约四五十岁模样的妇女转悠着过来,开始看其中一个盆里的死鱼。她先跟老板讲价,一来二去便谈妥了,选了几条让老板装起来,走到我这边,准备让老板娘过秤、结账。忽然她指着我面前的一个盆,问老板这个鱼多少钱?老板说了价格,大概比之前装起来的死鱼价格低些,她马上说,那个不要了,我买这个。老板拎着装好鱼的袋子,很不乐意,说你这人也是,价格都讲好了,怎么又要换?但她还是很坚持,原来那个不要了,就买这个。老板无奈,只好一边骂骂咧咧,一边把原先的鱼倒出去,重新给她拿这边更小的死鱼。

这边的大青鱼快要收拾完了,我问老板娘:“多少钱?”老板娘说给15块吧。中年妇女一听,用无比羡慕的口气自言自语:“哇,这么大一条鱼,才15块钱。”我笑着跟她说:“什么15块钱,这是杀鱼的钱,算是加工费。”中年妇女轻声“啊”了一声,随即捂住嘴,睁大眼睛看着我,眼神里写满了惊讶。

疫情以来,多少人失去了工作机会,多少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受到了影响,多少人早出晚归就为了一日三餐。那天在菜场,看着那位中年妇女,我忍住心酸,跟老板娘说,鱼头剁大一点儿,帮我单独装个袋子。付了款,接过袋子,我跟中年妇女说,我们家没人吃鱼头,需要的话你拿走吧,别浪费了。然后便摆了摆手,离开了菜场。(读者 箫滂洋)

空巢老人的现状

早晨出门,走到四楼时,看到东门阿姨门口的墙上贴着一张纸,上写:“从今天开始我大约要出差三天,不能及时照顾父母,所以麻烦这几天走过的邻居们,如果看到门口有我父母放的垃圾,恳请帮忙扔一下。万分感谢!”落款是四楼阿姨的女儿。

阿姨70多岁,只有一个女儿,因为她跟老伴儿的腿脚在老家受过风寒都不太好,所以平时上下楼活动都是由女儿搀扶着慢慢走。而他们的日常生活,也都是由女儿来回跑着照顾。女儿住得不远,每天早晨早早地就给他们带过来早餐,然后准备好中午的饭菜后,才赶着去上班。等下午下了班,她再过来给二老做晚饭,带着他们下楼散散步后才走。阿姨觉得女儿累,就说自己只是腿脚不方便,做饭还是可以的,不用女儿这么累。但是女儿不放心,毕竟父母老了,每天看看,求个放心。

阿姨的女儿除了照顾自己的家庭,工作上还要经常出差,所以她对父母的照顾,平时还好,一出差就有些麻烦了。她曾想着让父母搬到自己家住,毕竟自己出差了,还有爱人。可是,老两口说什么都不愿意,总说在自己的房子里清净自在惯了,住到她那里,人多不方便。女儿提议,要不请一个保姆照顾二人的生活,然而老两口也不答应,表示不愿意家里有外人,哪怕只是一个做饭洗衣的钟点工。女儿没有办法,思考再三后,问他们对养老机构怎么看。结果,老两口头摇得跟拨浪鼓一般,说对养老机构的服务不是太放心。

女儿没有办法,想给二老讲道理,让他们的观念跟上时代,可老人家却说:“我们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不就下不了楼吗?其余的都能做,你一个星期过来一次就行了。”说到这时候,女儿也就不再作声了,她知道自己改变不了父母的思想,只能先顺着他们,有困难时,自己再想办法尽力照顾。

其实,类似于阿姨家这样的养老现状,不在少数。我婆婆一个人在乡下老家住,我们劝她搬到我们这里来,结果她住了不到一星期就要走,说楼房不如家里的大院子宽敞。婆婆总说等自己不能照顾自己了再说,因此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每天跟婆婆打电话或是视频,问她的生活,跟她唠嗑。如果她有什么需求,我们就请邻居帮忙照顾一下。我知道她不愿意离开自己住了几十年的家,只能每天祈祷她身体健康。(读者 巴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大地与金沙(五):清剿金匪

    大地与金沙(五):清剿金匪

  • 读者来信(1099)

    读者来信(1099)

  • 时尚的极致

    时尚的极致

  • 萝卜之上

    萝卜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