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老派的鬼魂

作者:admin 2020-08-15 我要评论

夏日并不是读鬼故事的好天儿,圣诞节才是。 根据狄更斯鬼故事《圣诞颂歌》里的场景绘制的插图 鬼应该如何显形 夏天的黑夜太短,不适合鬼魂出没,留给鬼魂活动的...

夏日并不是读鬼故事的好天儿,圣诞节才是。

根据狄更斯鬼故事《圣诞颂歌》里的场景绘制的插图

 

鬼应该如何显形

夏天的黑夜太短,不适合鬼魂出没,留给鬼魂活动的时间太少。圣诞节前后,天在下午4点就黑了,房子古老黑暗的门道里雾气很浓,寒气逼人,家里壁炉里的火焰忽明忽暗,四周很静谧,听得见雪落到地上的声音,远处传来一两声猫叫,似乎还听见了地下室的门被打开了,木地板吱扭作响,似乎有阴影一闪却倏尔不见了,壁炉里的火苗往上一蹿……鬼魂出场了,“它没有笼罩在深深的暗影之中,而是发出一圈惨淡的亮光,就像是黑暗的地窖里腐烂的龙虾一样……头发古怪地飘动,那双眼睛虽然睁得大大的,但却定定的一动不动。这种神情,再加上青灰色的脸色,看起来十分可怕;不过最可怕之处倒不是某种表情,而是这张脸本身完全控制不住自己”。

老派、正统的鬼魂,就该像狄更斯鬼故事《圣诞颂歌》里的马利这般出场。

英国电影编剧罗杰·克拉克(Roger Clarke)自称在威尔士一幢闹鬼的房子里长大,他14岁加入灵媒研究协会,是年纪最小的会员,15岁出版了自己的鬼故事集。他在《幽灵的自然史:寻找证据的500年》一书中提到,圣诞节一直与鬼魂、幽灵联系在一起,例如1642年圣诞节前,据说很多牧羊人看到内战士兵的幽灵在空中交战。狄更斯重拾了这种联系。因此有个说法,圣诞假期应该从平安夜开始读《圣诞颂歌》,然后在圣诞节早上躺在床上看结局。

圣诞假期里,亲友们聚在一起大声念鬼故事,是狄更斯兴起的潮流,时至今日已经固定成一种风俗。2000年,BBC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找了一间屋子,关了灯,点起蜡烛,请著名电影演员克里斯托夫·李朗读蒙塔古·罗兹·詹姆斯写的鬼故事,拍摄成片,在圣诞节期间播放。

蒙塔古·罗兹·詹姆斯(M.R.James,1862~ 1936)是中世纪研究学者,曾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院长。身为作家,他是英国文学史上只写鬼故事的小说家,他的鬼故事显然比他的学术成果更为人所熟知,经常在圣诞节拿来诵读。评论家赞誉他写出了最好看的鬼故事,开创了“詹姆斯鬼故事流派”。他在剑桥和伊顿公学就任时,每年平安夜,也会邀请一些学生和朋友到家里来,听他读他写的鬼故事。詹姆斯在《埃尔伯力克教士的剪贴簿》里描写了鬼魂的手:“灰暗的皮肤,覆盖的只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骨骼和肌腱;粗糙的黑毛,比任何人手上长的都要长;指甲从手指末端顶出,立刻向下和向前弯曲,颜色灰白;布满了角质和皱纹。”成为魔鬼之手的样板。

克里斯托夫·李曾经扮演过吸血鬼德库拉伯爵和《魔戒》里的白袍巫师萨鲁曼。萨鲁曼属于迈雅族,是仅次于主神的种族,没有成形的形态,也没有性别。萨鲁曼接受使命前去中土世界,便穿上人的肉身,幻化成长发老人;他被杀后,并不会死去,只能抛弃肉身,只剩灵魂在中土大地上漫游,最终销声匿迹。人们普遍认为鬼魂、幽灵是薄雾、空气或微妙的物质组成。人类学家认为,这种认识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有关,古人发现,在比较冷的天气里呼气,人呼出的白色薄雾很像鬼魂,可见鬼是人体内的人,即人的精神。《魔戒》并不是鬼故事,但托尔金对萨鲁曼“非物质性、剥夺人身后只剩灵魂”的描写,让这个角色也具有了鬼魂的某些特征。

鬼魂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类的各种文化形态中。古希腊古罗马的戏剧、《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坎特伯雷故事集》、民间传说、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歌谣中都有鬼魂出现。英国的鬼怪概念多样,除了人死后的灵魂,还包括山魈水魅、木客石怪,以及占卜术、星象术、巫术等等,几乎涵盖了所有超自然现象。

文艺复兴到来,被压抑束缚太久的人们有了浓厚的热情去探索身边的自然和未知的世界,对超自然现象,比如鬼魂学、巫术、魔法、占卜,更是兴趣盎然,在英国尤为盛行。从这个时期的英国戏剧界创作出有几百个角色的舞台剧,即可见一斑。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哈姆雷特》《理查三世》都塑造了著名的“舞台鬼魂”。他自己说,英伦小岛上的鬼魂数量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多,到处都是鬼怪呕哑嘲哳的声音。

小说是英国人在17世纪末的发明。此时欧洲进入启蒙运动时代,在英国被称为“理性时代”,唯等级、秩序、礼仪是正统,文学创作上讲究文雅、恰当、和谐、雅致,即便是讽刺,也要不伤脾胃,让读者读了觉得这讽刺针对的是他邻居,从而心里高兴,不感到难堪。怪力乱神显然不合规范。因此,在整个18世纪,英国只产出了一篇鬼故事——1706年,笛福为了替一本滞销书《德黑朗古特论死亡》做宣传,写了个短故事《韦尔夫人的鬼魂显形记实》,成功地让书畅销。这篇小说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鬼怪小说。

维多利亚女王是鬼故事主角

经过100多年讲求理性的说教劝导,本以为鬼怪这一流就要自生自灭了,没想到1824年,浪漫主义大师沃尔特·司各特写出一篇鬼怪小说《流浪的威利的故事》,让鬼怪幽灵们起死回生。1828年,他又创作鬼故事《挂着挂毯的房间》,避开了哥特小说的创作路数,使得鬼怪小说独成一派,引发了后来作家的效仿和热情。到19世纪末,就连儿童文学作家玛丽·路易莎·莫尔斯沃思也在写鬼故事了。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鬼故事的黄金时期。就连维多利亚女王也被编进鬼故事里,因为她孀居40年,服了40年丧,每天早上都为死去丈夫的剃须杯里倒上热水。人们说这40年她和鬼住在一起。

维多利亚时代的许多文学大师都留下了鬼怪小说的垂世之作。王尔德写有《坎特维尔的鬼魂》,写了一个来自新大陆的美国家庭住在闹鬼的英国古堡里的喜剧故事。乔治·艾略特也有《掀开的面纱》。这是文化、经济、城市发展等多种原因促成的。

利兹都市大学英语文学教授鲁思·罗宾斯(Ruth Robbins)认为,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刺激物是期刊的兴起。鬼故事自古依靠口口相传,期刊兴起后,亟需大量内容填充版面,而鬼故事的篇幅普遍短小而且很容易根据版面裁剪,阅读轻松,稿酬标准低,各种刊物通用,创作近似于流水线,再合适不过。司哥特的《挂着挂毯的房间》正是发表在文学年鉴《纪念品》上,这类年鉴设计、印刷考究,发表了大量鬼怪故事吸引读者。《倍尔美尔》《海滨》杂志也以刊登鬼故事见长。

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就发表在1843年圣诞节前夕出版的期刊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故事很简单:圣诞前夜,固执残忍的守财奴斯克鲁奇的家中突然有死去多年的合伙人马利的鬼魂来访。接下来斯克鲁奇在三个圣诞精灵的带领下,看到三个幻象:一个是过去的圣诞节,他自己童年欢乐的景象;一个是现在的圣诞节,他苛待的伙计全家在过节,食物寒酸,小儿子蒂姆还是残疾,但家人之间相濡以沫、彼此关爱;一个是未来的圣诞节,他孤家寡人地死去,无人为他守灵、送葬。一觉醒来,已经是圣诞节清晨,斯克鲁奇给小蒂姆家送去火鸡,向慈善机构捐款,洗心革面,变得乐善好施,“大家都说,世上没有哪个人比他更加懂得如何过好圣诞节了”。

狄更斯是鬼怪俱乐部的成员,他的成名离不开他写的大量鬼故事。他自己主编杂志,先后办了《家常话》《一年四季》。他在杂志里开辟了副刊《炉边的圣诞故事》,定期刊登鬼怪小说,名家威尔基·柯林斯、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均为重要撰稿人。柯林斯的鬼故事、侦探小说几乎都发表在狄更斯的杂志上。

美国摄影师威廉· 姆勒的摄影作品,利用技巧拍出与死去亲人幽灵的合影

 

城市化完成后,鬼来到了都市

鬼魂在温情脉脉的节日里出现,不再那么恐怖,反倒多了几分滑稽。《圣诞颂歌》借用鬼魂批判了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天真地寄希望于资本家良心发现,好让小蒂姆全家获得幸福。今天看来,《圣诞颂歌》有浓重的劝善说教意味,却也不乏慈悲为怀的博爱精神,寄托了狄更斯拯救社会的理想。《鬼故事1840~1920》的作者安德鲁·史密斯(Andrew Smith)说:“狄更斯想要借圣诞节复兴社区生活。有趣的是,他看待圣诞节并不是从基督教的视角。他视圣诞节为家人团聚、帮助穷人弱者的时刻,是停下来反思自己生活的机会。”

狄更斯热衷于借鬼故事重现节日的热情洋溢,既是他对旧世界田园牧歌式圣诞节的怀念,也出于他的社会良知。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商业社会,走进工厂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收工回到新兴的陌生人组成的社区,重重生活压力让他们无暇庆祝节日。讽刺的是,狄更斯在《圣诞颂歌》中第一次提出“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的说法,设置了圣诞节白雪皑皑的背景,促使圣诞节成为世俗节日,却也推动圣诞节走向商业性。

狄更斯赶上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让英国成为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人口流动加快,蒸汽机燃烧烟煤喷出的黑烟把建筑熏得黢黑,空气污染带来的浓雾掩护了开膛手杰克等凶残的罪犯,城镇浸在阴翳的氛围里。狄更斯去世一年后的1871年,伦敦成为世界首个“城市主导型社会”。

鬼故事有一个反复阐述的主题,某地的居民如果突然从熟悉平和的生活中被连根拔起,就会闹鬼。以往的鬼魂,出没于乡间的墓地、北部的荒原、贵族的古堡、中世纪的修道院。人们进城后,鬼魂开始出没于大都市。威尔基·柯林斯擅长写伦敦的鬼怪幽灵。他的鬼故事代表作《闹鬼的旅馆》《无名无姓》《杰洛米特小姐》《牧师》《赞特太太和幽灵》都是精品。他的鬼怪小说中写道,都市里非道德的经济体系容易让人们非法获得金钱,使自我变成幽灵,他会塑造“英格兰银行的幽灵”,来阐述现钞和幽灵之间的关系。他的侦探小说杰作《白衣女人》,开篇即是月光下的伦敦,“一个从头到脚一身白色的女子,孤零零伫立在宽阔光亮的大路中间——好像是瞬间从地里冒出来的,要不就是从天而降。我脸朝向她时,她神情严肃地看着我,一只手指着伦敦上空的云”。《白衣女人》并不是鬼怪小说,这白衣女子在小说中被坏人利用为鬼魂,惊骇效果不亚于任何一篇布局一流的鬼故事。

20世纪的作家更乐于把城市描写成鬼魂。伊丽莎白·鲍恩(Elizabeth Bowen,1899~1973)的短篇鬼故事《恶魔情人》发生在闪电战时期的伦敦,凯塞琳和家人疏散到了乡下。某天她回伦敦旧居取东西,一进门就发现一封写给她的信,当天送达的,要她兑现当年答应与男友结婚的诺言。男友已死于“一战”前线,凯塞琳恐惧至极,着急要赶火车回到家人身边。她坐上一辆出租车,却发现司机是鬼魂。这个鬼魂是男友吗?它似乎是我们最亲密的人,知晓我们的弱点,所以知道如何给我们精确的一击。但我们生活的城市也与我们最亲密。鲍恩鬼故事里的伦敦有残破的烟囱和阳台,街道被炸出锯齿状的缺口,路牌也被取下,屋子的窗户都钉上了木板。她将伦敦变形成巨大又充满威胁的幽灵,阳光下的街道上有婴儿车和公共汽车,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正常。夜幕降临,空荡荡的街道将充满探照灯、炮声和轰炸机沉重的嗡嗡声。当夜幕降临,凯塞琳会在哪里,又会去哪儿?

意味深长的是,《圣诞颂歌》出版这一年,英国人第一次向亲朋好友寄出商业化的圣诞贺卡。英国早在17世纪就建立了世界第一个邮政系统,1838年火车开始应用于邮政业务,同年共递送了6400万封信函。可见有多少家庭的成员分散在英国各地。鬼怪小说强调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往往将他人认定为“鬼魂”,表现的就是离开家乡、亲人分居异地后形成的新的感情结构,新的人际关系。

新的人际关系存在于中产阶级与仆人之间。中产阶级是英国工业革命造就的新群体,他们模仿贵族阶层雇用仆人。仆人一般在11月前后招聘,英国已进入冬季,天早早就黑下来。《幽灵的自然史》一书中写道,新招来的仆人发现自己“身处一幢完全陌生的房子里,到处都是东西,门、木地板、床柱哪儿哪儿都在吱呀作响”,很容易产生鬼怪的联想。

而主人、主人邀请来的客人,也下意识地把仆人看作来无影去无踪的鬼魂。鲁思·罗宾斯说:“主人希望能看见佣人,而不是只听见他们的动静——实际上,仆人们可能根本就没有被看到过。如果你去海尔伍德庄园这种豪华大宅,你会看到隐藏起来的出入口和走廊,那是仆人专用的。你会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可是他们明明进来又出去,这可能是一种非常奇怪的体验。你会觉得他们实际上是住在这房子里的幽灵。”他们是《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哭泣的幽灵桃金娘,只能躲在盥洗室的水管里。

伊丽莎白· 鲍恩(左一)和朋友们在茶话会上

 

对新事物有恐惧?来读鬼故事

一个悖论是,鬼故事繁荣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科技大踏步前进的时期,1870年议会颁布《初等教育法》,强制5至13岁儿童入学,逐步普及义务教育,民众的知识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人们又对各种超自然现象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对病丧仪式、悼念死者的迷信活动、来世也表现出病态的痴迷,涌现出很多通灵师、灵媒等自称有超能力的人。

其实科学进步与鬼魂崇拜有因果关系。比如煤气灯照明进入普通人家后,煤气灯释放的一氧化碳引起幻觉,于是很多人声称他们遇到了鬼魂。1848年,纽约一家姓福克斯的年轻姐妹说她们听到了一串串敲击的声音,这是幽灵用暗语与她们交流。她们的故事飞速传开,招魂术开始流行。灵媒声称,阴间的死者渴望与生者交流,降神会是帮生者接收到来自坟墓里的信息的。举办降神会成为一种时髦。

福克斯姐妹听到的幽灵声音可能是发电报的敲击声。1845年,英国邮政局开始经营电报业务,用密码传输信息,肉眼看不见,却连通起大西洋两岸的国家,甚至越过红海发至印度,这一技术让人惊叹又惊恐,完全超越了人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相机和摄影技术的发展,则带动了拍摄鬼魂幽灵照片的兴起,即所谓的幽灵摄影术。有摄影师言之凿凿能拍出与死去亲人幽灵的合影,收费不菲,其实不过是采用了各种技巧。比如美国有位威廉·姆勒(William Mumler),在林肯被刺身亡后,为总统的遗孀玛丽·托德·林肯创作了一幅著名的“夫妻合影”:林肯夫人一身丧服坐在椅子上,幽灵林肯站在她身后,双手搭在她的肩膀上。

接下来,电影和无线电广播诞生了。没有具象人形的声音从银幕和电波中涌出,不是幽灵的声音是什么?19世纪末流行起来的精神疗法、对精神失常的研究引起人们对潜意识、梦境的兴趣,鬼故事中的主角不再仅仅是魑魅魍魉,更是人格的延伸、人性的扩展;鬼不在身外,而在心里。

读者们通过鬼故事来体味恐惧,学习接受有威胁的异己事物。作家对新技术保有一种心态,那就是这些弗兰肯斯坦式的大家伙纯粹可怕,但我们仍满心愉悦地流连于它。这使得英国的鬼故事有个特点:主角往往是不幸的受害者的鬼魂,而不是作恶者的鬼魂。狄更斯的鬼故事《信号员》便是他遭遇火车脱轨事故的产物。

1865年6月9日,狄更斯乘火车返回伦敦,在过桥的时候火车脱了轨。7节车厢中有6节被甩出大桥,摔到10英尺下方干枯的河床上。只有一节车厢悬在半空,一半在桥上,一半在桥外。狄更斯就在这节悬在生死之间的车厢里。他帮助车厢里的其他乘客脱险后,又目睹血腥的事故现场,心有余悸,强烈的焦虑感始终挥之不去。他写道:“这事真是太可怕了。哪怕是在回忆中写这几个字,我也能感到那种刺激,所以不得不停笔。”铁路惨剧不仅击垮了他的精神,也预兆了死亡的临近。他在火车事故发生整整5年后的1870年6月9日去世,巧合得诡异。

1866年他利用火车事故的素材,写了篇关于隧道中火车事故的鬼故事《信号员》,发表在《一年四季》上。故事更像寓言,背景很遥远,一位信号员在隧道入口处值守,似乎独立于世,最近他目睹了两场不同的火车事故,都是由幽灵发出的警告引发的。而第三次警告也已发出,信号员对即将发生的灾难充满了恐惧。当第三次火车事故发生时,信号员成了牺牲品。狄更斯有个生财之道,以“收费表演者”的身份举办朗诵会。他在朗诵会上大声朗读《信号员》,不止一个敏感的读者晕倒,要么尖叫着跑出会场。

《黄昏之读》(《信号员》收录之中) 作者:[英]查尔斯·狄更斯 译者:容豆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9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消逝的世界随幽灵浮现

    消逝的世界随幽灵浮现

  • 老派的鬼魂

    老派的鬼魂

  • 吸血鬼的隐喻

    吸血鬼的隐喻

  • 伊迪丝·华顿的爱恨情仇

    伊迪丝·华顿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