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01 领读 | 进化的本意,是让我们做“野人”

作者:admin 2020-02-26 我要评论

在节目的开始,我想给大家先读一首我很喜欢的诗,叫《远古》,是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Sheldon Alan Silverstein)的作品。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我很喜欢的...

在节目的开始,我想给大家先读一首我很喜欢的诗,叫《远古》,是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Sheldon Alan Silverstein)的作品。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童书作家,还是《花花公子》杂志的作者。

你们所喜爱的这些蜥蜴、蛤蟆和乌龟,

在远古曾是恐龙和蛇颈龙。

它们的敌手是披甲的甲龙、狂暴的雷龙、

雕齿兽、巨蜥和饥饿的剑龙。

还有鲨鱼一样的鱼龙,会飞的翼龙,

霸王龙、巨龙、阴险的粗齿龙,尖叫的始祖鸟、三角龙。

还有那些我压根儿不会念,也不会写的龙。

但不管怎么说,它们慢慢变成了今天的蜥蜴、乌龟和蛤蟆。

而那些勇敢、野蛮、浑身长毛的远古人类——

天哪!他们变成了我们!

——《远古》,谢尔·希尔弗斯坦

为什么要读这首诗呢?你们一会儿就会明白了。

去年,《三联生活周刊》做过一期封面故事,关于孩子的运动问题,主标题就是让孩子动起来。当时我采访了一位哈佛医学院的神经医学教授,叫约翰·瑞迪( John Ratey),他有一本书在国内很流行,就叫《运动改造大脑》。核心观点就是,运动与学习之间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运动是学习最佳的准备。“运动能激活孩子用来学习的所有大脑细胞,它唤醒整个大脑。”所以,让孩子真正的爱上运动,让运动的习惯伴随他/她的一生,其实是父母可以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不过我今天要谈的是瑞迪医生的另外一本书,也就是继《运动改造大脑》之后,他又写了一本书,叫《重归野性:解放你的身体与心灵》。

“野性”是什么意思呢?

你可以想像狼vs狗野牛vs家养的牛野人vs人

作者说,现代人类绝大部分的麻烦,包括身体和心灵上的病痛,都与一万多年的那场农业革命有关。正是因为农业革命,人类被“驯化”(tame)成了今天的样子,就像当初的狼被驯化成狗的样子,野牛被驯化成了家牛的样子。

人类文明始于农业革命。文明当然有很多好处,这里不多做解释。但问题在于,文明的进化速度太快,我们的基因根本无法跟上脚步

在上百万年的深度时间里,人类一直都处于“野人”的状态,人类的身体和心智的各种功能,都是在野性的状态里进化出来的,适应的也是野性的生活,比如我们生来就喜欢空旷的空间,生来就是要在外面跑来跑去狩猎采集,生来就是喜新厌旧的,生来就是需要爱和被爱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天生就是具有自愈能力的,我们的身体和心智都有修复、疗愈自己的能力。当你的身体受伤时,比如手烫伤了,只要不是太严重,过几天就会脱屑痊愈,不留瘢痕。

不仅身体的如此,心理也一样。在遇到变故或逆境时,大部分人最常见的反应不是被击垮,而是迅速恢复,通常不超过几个月就能重新回到正常轨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抗逆力”。这种自愈能力就是“野性”的核心,是进化的精妙设计。

但是,一万多年前的农业革命,一方面将我们带入文明的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繁华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将我们带离野生的自然环境,打断我们自然的生存和生活节律,破坏我们的自愈能力,让我们生病、受苦、不开心。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生活的状态,完全不是进化设计的本意

比如,我们今天的生活被电子屏幕团团包围,很容易忘记自己曾经是天生的运动家。

德国生物学家伯恩德·海因里希(Bernd Heinrich)在《与羚羊赛跑:动物教我们奔跑和生存》一书中说,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在远古时代生存下来,靠的恰恰就是耐力跑。即使羚羊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哺乳动物之一,但人类依然能捕获它们,办法就是,一直追踪,直到它们耗尽体能而放弃逃跑。羚羊是跑断能手,但它们的代谢系统无法维持长时间的持续奔跑;人类却可以。我们的快速搜索与慢速收缩的肌纤维分布均匀,所以即使在野外经过数公里的奔跑之后,依然具备短时加速奔跑和击倒动物的代谢能力。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正是运动使人类的大脑变得更大,而更大的大脑又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运动者。那时候我们可以一天平均移动10—14英里,我们走路、奔跑、冲刺、攀爬、游泳、跳跃、举重……我们不得不如此,否则就活不下去。

在50万年的进化期间,思考型的大脑从运动技能的磨练中进化而来,人类渐渐有了梦想、计划以及创造的能力,从而创造了现代文明。但讽刺的是,文明的前进速度如此之快,我们的身体和基因却不及跟上——从基因而言,我们仍然是50万年前的那些狩猎采集者,我们仍然渴望最高热量的食物,但我们却不再需要运动。最终,久坐不动的现代生活方式成了我们长期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前,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18日发表专题(Physical Activity),判断全球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运动量不足,习惯“坐沙发、看电视”类型的生活方式,这导致每年约有500万人因此死亡,而这几乎和吸烟致死的人数相同。这项研究调查了全球122个国家,覆盖89%的世界人口。研究人员把运动量不足称为“流行病”,认为“年龄15岁或以上人群中,每10人中大致3人,合计大约15亿人,没有达到现有运动量建议标准”。而13至15岁青少年问题更大,每5人中4人运动量不足。(英国研究人员称运动量不足,特指无法完成每星期5次持续30分钟中等程度运动或者3次持续20分钟剧烈运动,或者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组合。)

运动量不足最严重的恶果之一,是肥胖症的蔓延。据统计,美国65%的成年人体重超标或过度肥胖,而这部分人群中,10%患有2型糖尿病。过去,糖尿病几乎是中年人的噩梦,如今却开始成为儿童的梦魇。

《柳叶刀》还有一份报告宣称,中国已成为“第二肥胖国”。这份报告分析了188个国家居民体重走向,其中中国20岁以下青少年的肥胖率为:男孩23%,女孩14%。这个数字击败了日本和韩国,高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饱受肥胖困扰的美国。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正与美国竞争,看谁拥有最大数量的超重公民。

所以,我们该怎么办呢?

瑞迪医生的建议是,至少从个体的层面,无论身体,还是心灵,我们都需要一个重新“野性化”的过程,回到我们还未被文明驯服的时候,回到我们还是野生动物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什么样子呢?

除了经常运动之外,还有低糖、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结构,充足的睡眠和日照,规模小、但长期而稳定的人际关系,经常亲近自然,等等,就像1万多年前我们那些还在从事狩猎采集的祖先的生活。其实,都不用走那么远。回到二三十年前,我们的童年时代,那时候我们的生活远比现在更接近祖先的生活。

而且,你会发现,睡眠、运动、饮食、情绪、社交,以及我们如何思考……这些生活最基本的层面都是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比如肥胖症可能与不运动,与睡眠剥夺、与高脂、高糖和高能量的食品结构都有关系。而如果得不到充足的睡眠,人不仅会生病,还可能会发胖、甚至智力受到影响。

所以,改变,也许可以从一个单一的入口开始,却不能只停留在某个单一的干预上,而是全方位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生活基础。

瑞迪医生的书名是《解放身体与心灵》,而我们今天的课程题目是:“如何维系和提升身心健康”。因为我们的讲师——徐卓,是美国后现代陶斯学院的合作者,也是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专家顾问。他认为,身体和心灵不是一次性就能解放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维护与提升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还原首例新冠肺炎逝者尸检前后

    还原首例新冠肺炎逝者尸检前后

  • 01 领读 |  进化的本意,是让我们做“

    01 领读 | 进化的本意,是让我们做“

  • 02 课前测试 | 我的身心健康评估

    02 课前测试 | 我的身心健康评估

  • 03 自律 | 为何自律是身心健康的前提?

    03 自律 | 为何自律是身心健康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