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讲真,我没有被《沸腾吧火锅》馋哭

作者:admin 2020-03-28 我要评论

看腻了的套路,让美食纪录片再也不香了。 热气腾腾的火锅,谁不爱?/图虫创意 当全国人民一起宅家,只能在脑海里幻想着疫情结束后,要去吃火锅、麻辣烫、烧烤、...

 
 
看腻了的套路,让美食纪录片再也不香了。
 
 
 
热气腾腾的火锅,谁不爱?/图虫创意
 
 
当全国人民一起宅家,只能在脑海里幻想着疫情结束后,要去吃火锅、麻辣烫、烧烤、螺蛳粉、牛蛙、烤鱼……
 
 
这时候,一部美食纪录片《沸腾吧火锅》悄然上线。
 
 
数九寒冬,谁不想和家人朋友围坐一起,热闹地吃一顿火锅?虽然不能出门,至少还可以看下纪录片解馋吧!
 
 
而当我满怀期待地打开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却发现导演真的是个好人。
 
 
镜头里的火锅无论怎么沸腾,都无法让我感叹一句“真香”。甚至还打消了我出门吃火锅的念头,连家里的饭菜看起来都好吃多了。
 
 
 
相比之下,朋友深夜发来的动图似乎更好吃。
 
 
沸腾的火锅,不香了
 
 
“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从流行语里,大众对火锅的热爱溢于言表。
 
 
一项有5.3万人参加的微博调查#疫情结束后你最想吃什么#,火锅获得了超六成票数,打败了烧烤、奶茶荣登榜首。
 
 
 
约上三五知己一起吃火锅、喝啤酒,成为了年轻人的日常。
 
 
瞄准了最受大众欢迎的食物,《沸腾吧火锅》野心勃勃。
 
 
再看看主创团队,监制陈晓卿的名字赫然在列。
 
 
“火锅+陈晓卿”的组合,谁不怕被馋哭?
 
 
然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真正的吃货,看见陈晓卿都要流口水。/@纪录片-风味人间
 
 
《沸腾吧火锅》共有10集,每集介绍一种火锅。
 
 
有街知巷闻的潮汕牛肉火锅、重庆麻辣火锅、云南野生菌火锅、北京铜锅涮肉,也有冷门小众如贵州牛瘪火锅、四川高县土火锅、海南糟粕醋火锅。
 
 
但七八集看下来,《沸腾吧火锅》似乎只是把桌上的火锅换了,叙事的套路并没有改变:
 
 
从外观、味道开始介绍食物,再来说说制作方法,最后是人文背景、故事升华。
 
 
而熟悉的食物掉落、翻滚的镜头,这种被做菜博主用烂了的拍摄手法,早就不能让人食指大动了。
 
 
 
我只是一块没有灵魂的牛肉,为什么要摔我?/《沸腾吧火锅》
 
 
《沸腾吧火锅》每集只有13分钟,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还要分割成两、三个部分来叙述。因此,在介绍每种火锅时往往只能浅尝辄止、流于表面,过于仓促。
 
 
例如在介绍潮汕牛肉火锅时,只集中于食材、酱料的介绍,并没有深入挖掘潮汕人饮食习惯的成因、潮汕牛肉火锅的由来,让人看得并不过瘾。
 
 
深度、广度不足尚可理解,不专业才是这部纪录片让吃货不买账的重要原因。
 
 
一个甩毛肚的镜头,激怒了豆瓣网友@路人廿五:“毛肚,本来就蘸不了几颗油,这么一甩味道去哪儿了?”
 
 
“不懂美食,只懂画面的人在把持着剧本。”@路人廿五的评价,相信说出了不少人的观后感。
 
 
 
让网友愤怒的甩毛肚镜头。/《沸腾吧火锅》
 
 
在美食纪录片中,讲故事的确可以为食物增添情感色彩。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下称《舌尖》),我们记住了一个背着80斤的黄糜子,从凌晨三点忙到晚上九点,只为去城里卖一块钱一个的黄馍馍的老爷爷,也更想亲自尝尝,花费如此多心力的黄馍馍到底有多好吃。
 
 
通过《寻味顺德》,我们记住了“豪横“的牛展,也更想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吃那一锅冒着热气的煲仔饭。
 
 
《沸腾吧火锅》也执着地要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却“大众化”得跟自己家楼下烧腊店老板的故事大同小异,再也无法引人入胜。
 
 
作为美食纪录片,当然少不了戏中人替观众大快朵颐的画面。
 
 
而《沸腾吧火锅》拍出来的吃货,并没有把我们馋哭。
 
 
 
不能说《沸腾吧火锅》拍得不好,只是,无法带给观众惊喜的作品,注定很快就会被遗忘。
 
 
对美食纪录片满怀期待的吃货们,也终将会厌倦这种平庸和重复。
 
 
《舌尖1》:套路易于模仿,
 
 
成功难以复制
 
 
2012年,《舌尖》第一季在央视连播7天,最高收视率达到0.55%,远超同档期的电视剧,
 
 
《舌尖》让数以亿计的观众,重新回归电视,也让原本小众的纪录片,变成了不少人全家一起守候的节目。
 
 
但谁能想到,如今《舌尖》被用烂的套路——美食纪录片不专注于美食本身,还要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在当年可是剑走偏锋。
 
 
 
《舌尖》第二季的宣传海报,别出心裁。
 
 
“从乡情里找灵感,从故事中求共鸣,而不是单纯讲食物本身,尽管食物本身的故事已经足够丰富。而这乡情,这故事,也正是触碰到了国人感情的七寸,那是相当的受用。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乡情永远是最容易打动人的东西。”
 
 
在豆瓣网友@请叫我鬼叔好么 的眼里,《舌尖》只能算是一部勉强及格的纪录片。
 
 
而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这是一部能让他们在深夜里,一边流口水,一边擦眼泪的美食纪录片。
 
 
通过《舌尖》,我们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认真观察食物。
 
 
在特写镜头里,酥油在黑陶土锅中融化后,松茸生片就在冒着泡泡的热油中收缩、焦黄,香味似乎快要溢出屏幕了;
 
 
吹弹可破的扬州包子,轻轻用筷子一戳,鲜美的汤汁便喷涌而出;
 
 
经过猛火快炒的干炒牛河,隔着屏幕都能刺激观众的味蕾。
 
 
 
通过《舌尖》,我们第一次了解到,再普通的食物都要经历漫长的历程,才成为我们熟悉的样子。
 
 
东京的超级市场里,一盒700元的松茸,在云南深山里的收购价却只是80元;
 
 
菜市场里再普通不过的莲藕,原来是靠着不少职业挖藕人背井离乡,从藕田里一根一根挖出来的;
 
 
 
为了保证莲藕的完整,只能靠人工一根一根挖出来。/《舌尖1》
 
 
通过《舌尖》,我们也第一次感受到,每种食物背后,都隐藏着深深的乡愁。
 
 
陈晓卿相信:“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
 
 
虽然如今的城市越来越相似,但庆幸还有各种不同的饮食习惯,提醒着我们来自何方。
 
 
 
看《舌尖》,从味蕾到内心,都在想家。/《舌尖2》
 
 
在《舌尖》的每一帧画面里,我们都能感受到对食物深沉的爱意。毋庸置疑,背后的作者必定是个经验十足的“吃货”。
 
 
在拍《舌尖》之前,陈晓卿是央视纪录频道的副总监,有二十多年的纪录片拍摄经验。
 
 
然而当时,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却是美食专栏作家。
 
 
“我们是怀着对于美食的尊重与热爱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其实,不仅是在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生活里的陈晓卿就是一个资深“吃货”。
 
 
余震来了,所有人都往外跑,陈晓卿还是镇定地想要吃完刚上桌的肥肠;每次接受采访,谈起美食时总是滔滔不绝,还得时不时吞两口口水。
 
 
陈晓卿将自己二十多年来,对美食的知识积累和浓浓爱意都注入了《舌尖》。
 
 
 
他苦恼的眼神,就是吃货实锤。/知乎@Ta在
 
 
好好拍美食,别再讲故事了
 
 
《舌尖》第一季,如今的豆瓣评分依然维持在9.4分,第二季8.5分。在国产纪录片里,这样的评分已经算是排名靠前的“尖子生”了。
 
 
陈晓卿离开央视后,全新团队接手制作《舌尖》第三季。他们依然想把《舌尖》讲故事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却忘了自己在做一部美食纪录片。
 
 
不仅关于美食的镜头少得可怜,接连出现的章丘铁锅、草药口红、自制瓷器等,都让人怀疑自己正在看主播卖货。
 
 
套路化的叙述方式、缺乏对食物的深刻了解,让《舌尖》第三季豆瓣评分直接“腰斩”,只有可怜的3.8分。
 
 
“中国的美食纪录片除了抒情还能剩下什么?”豆瓣网友@激怒李维斯,说出了不少吃货的心声。
 
 
 
《舌尖3》播出后,章丘铁锅一夜脱销。/《舌尖3》
 
 
庆幸的是,还是有一批优秀的美食纪录片再次突出重围,“投喂”嗷嗷待哺的“吃货”。
 
 
《老广的味道》《寻味顺德》聚焦地方特色美食,让不少人循着影片的足迹,亲自追寻美食;
 
 
《人生一串》凭借俏皮、接地气的文案解说成功出圈,用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描绘出充满中国特色的“深夜食堂”;
 
 
宝刀未老的陈晓卿又“出山”了,这次野心更大。立足全球视角,探寻中外美食流变,《风味人间》再次馋哭了中国人。
 
 
《风味人间》 用超微观+显微摄影,拍出了食物的微观变化。/《风味人间》
 
 
《沸腾吧火锅》《舌尖3》的“翻车”,别出心裁的美食纪录片的突围,都在表明:
 
 
纵然是曾经震撼中国观众的陈晓卿、知名如“舌尖系列”的大IP,不创新、吃老本,也会有让人不买账的一天。
 
 
放眼国外,美食纪录片的形式就更多样了。
 
 
Netflix美食纪录片《主厨的餐桌》,通过记录各国名厨的厨房生活,让行业外的普罗大众,在了解各国美食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正在发生的厨房革命;
 
 
《孤独的美食家》已经拍到第八季了,我们依然不知疲倦地跟随着大叔的脚步,在日本的街头巷尾寻觅美味。在屏幕里看完大叔大快朵颐后,还可以走访剧中小店,亲自品尝。
 
 
 
看大叔吃东西,真香。
 
 
中国的美食纪录片早就该走出套路,更新换代了。
 
 
要知道,好几亿吃货正“嗷嗷待哺”呢,别再给我们“炒冷饭”了!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小城美食多

    小城美食多

  • 扬州早茶的“小吃八怪”

    扬州早茶的“小吃八怪”

  • 杯中山海经 | 欲望就是欲望

    杯中山海经 | 欲望就是欲望

  • 去年吃了两次豚

    去年吃了两次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