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王耀庆 精英范儿是角色赋予的, 我其实很接地气

作者:admin 2017-06-23 我要评论

电视上常年被王耀庆的精英形象霸屏,从海归医生到企业老板,着装西服革履,发型一丝不苟似乎永远是王耀庆的Style。观众们也都太入戏,直接为王耀庆本人贴上了精...

王耀庆 精英范儿是角色赋予的, 我其实很接地气
 
电视上常年被王耀庆的精英形象霸屏,从海归医生到企业老板,着装西服革履,发型一丝不苟似乎永远是王耀庆的Style。观众们也都太入戏,直接为王耀庆本人贴上了“精英”、“气质”、“绅士”的标签。在《见字如面》、《朗读者》节目中朗诵,观众们觉得王耀庆的声音也充满了绅士范儿的磁性,他朗读的视频走红网络,网友说听了王耀庆的声音“耳朵会怀孕”。然而,这样一个从外形到声音都“苏到不行”的气质男人,却在采访中强调,“我可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种男子!”
 
拍摄王耀庆的封面之前先看了他最近的访谈节目,知道了原来王耀庆和我们想象中的不太相同。他在那档节目中以一身夹克配短裤的运动装扮出场,让观众们有些诧异:王耀庆不应该是西装革履的霸道总裁Style 吗?节目上王耀庆的表现也跟电视剧里的精英范儿大相径庭:他用朗诵的方式演绎了《爱情买卖》的歌词,用严肃的表情和标准的朗诵技巧嘶吼着“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他还爆料自己年轻时热爱电脑游戏的疯狂,不吃不喝不睡连续几个月作战,这和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痴迷游戏的男生没有什么不同。
 
拍摄当天,现场的氛围一开始是紧绷的,我们以为的王耀庆是被西装、香水、油头包装的不可近身的男神,需要小心对待。但真实的王耀庆待人亲和,和他交流起来每个人都会感到放松。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出片,是因为他把拍片现场变成了表演现场,在他灵动的节奏中抓拍,静止的影像也有了灵魂。采访时,他时而眉目紧锁,你以为他会开始一段深刻的话题,他却突然发出“魔性笑声”,开始叙述N 年前自己还是演艺圈毛头小子时可以拍张国立老师的戏是多么荣幸。王耀庆喜欢有趣的拍摄环境,所以当外界拍摄要和真实比例的长颈鹿模型互动时,他开始了喜剧表演,时而像第一次面对大型动物的无助青年,时而像唐吉坷德般骑在长颈鹿身上,假装自己飞奔在非洲草原。
 
总之,真实的王耀庆,一进入状态就起范儿,是个专业技能满分的好演员;不爱端着不爱装,是位让人没有距离感的好先生。
 
《见字如面》火了 “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
 
《见字如面》把王耀庆的台词功底释放了出来,他的情感时而含蓄,时而爆发,克制与释放中诠释的是不同的情感表达。王耀庆有三段朗诵让人印象深刻,他把信中人的真实情感由抑扬顿挫中表达出来,见字如面的“面”,说的就是王耀庆这种有戏剧舞台张力的表现方式。
 
其一,王耀庆读抗日将领胡琏写给父母与妻子的信。这是一封胡琏在“石牌守卫战”打响前写下的遗书,表达对父母不能尽孝的愧疚,杀身成仁的决心与勇气,以及对妻子愧疚不舍,铁汉亦柔情。最听不得胡琏对父亲说的那句“然而成功成仁之外,当无别的选择,有个儿子能为国战死,父亲在情感上也是足以宽慰的。”以及对妻子的“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王耀庆读信时数次哽咽,克制的情绪下,观者已经潸然泪下。
 
其二,王耀庆读顾城遗书。他的演绎,再次把人们带到无从宽恕,也永远无法忘怀的悲剧现场。每一段都有特定的遗嘱对象,爸爸,妈妈,姐姐,儿子。写给儿子木耳的一段让人最为心碎,“我爱你,爱你的妈妈,没有了你们,我一天也活不下去。所以,我只好死了。”有人说,王耀庆读谁是谁,顾城最是,听他读这封遗书,更是辗转反侧,心疼得不能入眠。
 
其三,也是最广为流传的一段朗读——王耀庆和张国立联手演绎黄永玉与曹禺的往来信。王耀庆朗读的是黄永玉先生的信,这是一封直面谏言的信件,黄永玉在信中直言曹禺的作品不如以前,希望他能尽快打起精神,“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评论人罗罔极这样评价这场酣畅淋漓的朗读:“除了信本身之外, 朗读者的水准也是相当高。王耀庆和张国立,朗读黄永玉与曹禺的往来信,是我今年看过最精彩的飙戏之一。” 王耀庆的演绎方式生动形象,仿佛就是这个人物本身。那句“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那句“心在树上,你摘就是”,王耀庆朗诵时的情感爆发加上他。成熟温润儒雅的魅力,声声入耳,句句挂心。
 
Q:当时和张国立老师是怎样准备《见字如面》中那段往来信朗诵的?你是怎样诠释黄永玉老先生的语气和态度的?
A:那段朗诵之前,我跟张国立老师没有彩排,而且我们都是不久前拿到的材料。在我看来,在朗读之前,最重要的不是彩排,而是去理解每一封信代表的是一个人当时的怎样的心境,他为什么要去跟另外一个人说这番话。我不可能完全地模仿这个人,我只能尽可能地以我的理解去理解。我会设想这个人在这封信里面想要表现的语气大概是这样,所以这完全是一个二次演绎。读黄永玉和曹禺往来信那天其实很紧张,而且是跟张国立老师这样的“大儒”一起,我小心备至。这往来信的形式很有意思,也是一个晚辈写给一个前辈,在演艺的道路上也是一样,我跟张国立老师也是这样的关系,我是后辈,他是前辈,这一组的安排就很有意思,也会产生奇妙的火花。
 
Q:你会觉得读信也是一种舞台表演吗?展现的是台词功底?
A:倒没有那么像舞台,读信的过程是可以加入自己对于信件内容的演绎和理解的。《见字如面》节目的导演说得很好,他说我希望读信的人都能够做到这四个字——见字如面,观众看你朗读,就像是写信的这个人在说话一样。所以,我读信的过程不是那种朗读朗诵一般的,大家所熟知的那种抑扬顿挫和慷慨激昂那种形式,我读的是这个人当时的心情。每次准备之前我都会想,写信的这个人可能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说信中的话?只,我也只能这么去揣测。
 
Q:为什么会参加《见字如面》这样的节目?
A:我的生活圈其实很窄,各种节目的邀约也都不是直接找到我的。工作人员跟我说,有个读信的节目想要找你出演,我觉得这还挺有意思就去了。一开始以为读信是多简单的一件事,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发现,这种演绎的方式相当于在很短的时间里面要去演12个角色,挑战还挺大,而且确实有些人或事我并没有那么熟悉,信件后面的背景资料、人物性格、历史发展,我可以借由这个节目去了解、深成熟温润儒雅的魅力,声声入耳,句句挂心。
 
Q:当时和张国立老师是怎样准备《见字如面》中那段往来信朗诵的?你是怎样诠释黄永玉老先生的语气和态度的?
A:那段朗诵之前,我跟张国立老师没有彩排,而且我们都是不久前拿到的材料。在我看来,在朗读之前,最重要的不是彩排,而是去理解每一封信代表的是一个人当时的怎样的心境,他为什么要去跟另外一个人说这番话。我不可能完全地模仿这个人,我只能尽可能地以我的理解去理解。我会设想这个人在这封信里面想要表现的语气大概是这样,所以这完全是一个二次演绎。读黄永玉和曹禺往来信那天其实很紧张,而且是跟张国立老师这样的“大儒”一起,我小心备至。这往来信的形式很有意思,也是一个晚辈写给一个前辈,在演艺的道路上也是一样,我跟张国立老师也是这样的关系,我是后辈,他是前辈,这一组的安排就很有意思,也会产生奇妙的火花。
 
Q:你会觉得读信也是一种舞台表演吗?展现的是台词功底?
A:倒没有那么像舞台,读信的过程是可以加入自己对于信件内容的演绎和理解的。《见字如面》节目的导演说得很好,他说我希望读信的人都能够做到这四个字——见字如面,观众看你朗读,就像是写信的这个人在说话一样。所以,我读信的过程不是那种朗读朗诵一般的,大家所熟知的那种抑扬顿挫和慷慨激昂那种形式,我读的是这个人当时的心情。每次准备之前我都会想,写信的这个人可能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说信中的话?只,我也只能这么去揣测。
 
Q:为什么会参加《见字如面》这样的节目?
A:我的生活圈其实很窄,各种节目的邀约也都不是直接找到我的。工作人员跟我说,有个读信的节目想要找你出演,我觉得这还挺有意思就去了。一开始以为读信是多简单的一件事,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发现,这种演绎的方式相当于在很短的时间里面要去演12个角色,挑战还挺大,而且确实有些人或事我并没有那么熟悉,信件后面的背景资料、人物性格、历史发展,我可以借由这个节目去了解、深挖、脑补。幸好《见字如面》的导演,他非常了解一封信背后的历史,事前准备他做得很细,会给我们讲解历史和人物情感,帮助所有人去传递信件背后的故事。
Q:你是一个喜欢写信的人吗?
 
A:因为我是70后,我小时候还写信,但现在谁还写信呢。很多人说也许微博、微信也是一种写信的形式,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博客可能还算,那毕竟是一种长文章,但这都是陈年往事了对吧?
每一个时代的人有他们自己的书写方式,我更多看到的是这种方式带来的影响。比方说当微博控制在140个字的时候,已经没有太多人会写长篇的作文。但是现在还可以发长微博,这一点倒是越来越好。但是当微信发生的时候,我觉得这种传播交流的方式把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撕裂了,现在随便说一句话,不需要想起承转合,就可以一句话一句话地接下去,于是乎,人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当然它也是适应了现代人比较快速的节奏,很多事情我马上看完解决,发了一句话两句话,我不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思考判断。这样碎片化的写信方式并不能评判它是好是坏,我只是说这个现象变得就是这样子。这是这个时代的特色。
 
Q:《见字如面》之后你又在《朗读者》上朗诵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片段,这次的表演与之前有什么不同吗?
A:央视《朗读者》的团队专业且敬业,在录制前我们开了很多次电话会议来沟通内容,最终的这篇文章是节目组选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朗读一篇文章当然和读信又不同,文章中的内容可能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生活和经历,那么我的深情我的演绎就带了我个人的感情色彩。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懂得要珍惜身边的家人,握住触手可及的幸福,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一天就要与自己的家人道别。
 
金领专业户,那是你们的刻板印象
 
王耀庆并不是表演系科班出身,他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院,当时他研究的是影像与这个世界的沟通和联系。王耀庆说,报考大学时他想在商学院、法学院或文学院中任选其一,结果填志愿时填错了,就被分配到了大众传播专业,然后又懒得再转系。“所以生命就是这样,有很多你想不到的地方。”毕业之后,王耀庆的同学们大都做了幕后工作,编导、制片、摄影,只有他选择成为演员。
 
并不是因为自信于自己的外形,或者是有进入演艺圈的捷径,王耀庆选择走演员这条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大学毕业后,他的内心是很惶恐的。大学四年他学到了很多知识,但真正能在社会上运用的其实非常有限。大学教育对他来说最有用的帮助就是时间管理。“当时刚好有一个可以成为演员的机会,我给了自己一个时间点,就是三年,三年之内我成功了就继续做下去,然后结果后来一直做到现在。”
 
成为演员的王耀庆对他的演员身份很是看重,他不喜欢被叫明星或艺人;他以一种“职人精神”对待表演,对于演员这个职业,他有很多思考。在采访中,提到他不是表演系科班出身,而学习了大众传播专业,他便开始了一段关于表演与大众传播关系的讲解:“演员的表演其实就是一个大众传播的过程,传递给的是观众。剧场的三个要素是空间、演员、观众。一个没有观众的地方不足以称之为剧场,没有观众的表演只能叫做练习,但是当有了观众之后,它就产生了一个传播的效率,传递出去的是情绪,是信息,是美感。”王耀庆说,他很庆幸当时学的是大众传播,因为表演这件事完全不能脱离大众传播这件事来进行。这个专业帮助他整合了演艺道路上的一些事情,比如《见字如面》,比如《朗读者》,比如他演的电视、电影,这些只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但是这些都脱离不了情绪,脱离不了信息的传递,脱离不了传播带给人们的本来的意义。
 
对剧场有着特殊感情的王耀庆至今还眷恋着他的话剧舞台,他曾是话剧导演林奕华的御用男主,今年年底,他还会回到台湾,跟林奕华导演一起继续他的话剧事业。问王耀庆话剧、舞台剧、剧场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王耀庆说,“它是一个承诺,一个再出发,永远是一个可以学习的事业。”
 
很多人不理解都已经很“红”很“火”的王耀庆为什么还要回归小剧场的舞台,王耀庆对这种不理解有些恼怒:“我从来就不认同‘红’这件事情,这很可笑,红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没太理解。没有谁会可以一直红,你只有想办法一直努力的在自己的业务上面去做突破。没有哪一个演员是无可取代的,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是让诺,一个再出发,永远是一个可以学习的事业。”
 
很多人不理解都已经很“红”很“火”的王耀庆为什么还要回归小剧场的舞台,王耀庆对这种不理解有些恼怒:“我从来就不认同‘红’这件事情,这很可笑,红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没太理解。没有谁会可以一直红,你只有想办法一直努力的在自己的业务上面去做突破。没有哪一个演员是无可取代的,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是让自己很难被取代。”在王耀庆看来,表演是一件没有尽头的事情,这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人可以达到毫无缺憾的最高境界。
 
那些获得最高荣誉的作品和表演,也只是当下最好的,可是当过了某一个时间点再回头看的时候,可能它已经被超越了。这就是王耀庆理解的演员,纯粹的、专业的、毫无功利心的。
2011 年,王耀庆暂别话剧舞台来内地发展,他接到的第一个重头戏是在《浮沉》里饰演外企高管陆帆。圈里流传着一段佳话,说王耀庆为了戏求好心切,花10 万订做西装,并为每一套服装搭配了相应的饰物。这可不是因为他有钱任性,而是出于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因为从我的经验来看,外企高管是不可能穿成衣的。他们对于衣服的要求反映在他对工作的要求上。这是逻辑的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这样“较真儿”的王耀庆导演和观众都喜欢,这也让他在内地的演艺圈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金领专业户”。电视荧屏上无数次重播的《产科医生》里,他是海归派产科主任,温柔且专业;一年多来都热度不减的《好先生》里,他是企业大佬,却也痴心不改;前阵子上映的电影《抢红》里,他又演了一名土豪老板,只是豪出了幽默感。职场戏不断,老板的角色总是找他来演,所以当王耀庆演起《非凡任务》里的毒贩,观众们都大呼不习惯。王耀庆表示,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他,很不喜欢。
 
Q :你有过出国留学、做老板的经历吗?好像观众都觉得你应该是个海归或者大老板?
A :并没有,我觉得大家都太入戏了。
 
Q :很多人觉得王耀庆是中国最具风度与气质的男人的代表,你怎么看?
A :怎么会这样觉得,这个误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
 
Q :你觉得这是个误会吗?
A :这误会大了去了!那是角色!
 
Q :所以你最初来内地拍戏的时候,并不是想要以这样的精英身份来定位自己?
A :不是的,我在内地的第一部戏是古装戏。我2011 年之后开始在内地比较多地拍戏,但其实我2004 年就开始和张国立老师合作拍戏了,第一部戏是《宋莲生坐堂》,可能大多数人都没什么印象。
 
Q :所以你跟张国立老师,你们的渊源是最久的?
A :这是个很有趣的拍摄经历。当时我的经纪人跟我说有一部戏,有机会跟张国立、张铁林、王刚这三位“铁三角”合作,去北京,问我去吗。我说我去,我去!结果到了怀柔我才发现,我跟张铁林老师完全搭不到一块,完全是两条线。我跟王刚老师只有一场戏,然后拍这场戏的时候我就特别紧张,因为要见到他了,结果到了现场发现王刚老师不在,导演说王老师特写拍完了,走了,他杀青了。那次跟我对手戏最多的是张国立老师,四场戏!四场戏里只有一场有台词,这场戏里面只有4 句台词,第一句台词是“是吗?”,第二句是“哦?”,第三句“嗯”,第四句是“我知道了!”,就没了!当然这是个很有趣的经历,觉得我好像被忽悠了,这算是跟“三巨头”合作吗?当然这些都是我多年前的美好回忆,也对我现在的表演有很大帮助。
 
工作以外的场合是我的私人领域
感觉累了就放空自己
 
王耀庆没有任何的个人社交媒体,按他的话来说,他是属于上古时代的那种人。“我希望别人关注我是因为我的工作,我的社交是限于面对面的。”除了访谈节目,王耀庆基本不上综艺节目,我们只能在电视剧和电影中见到他,也就大多会认为他本人就是剧中的那个样子。其实,生活中的王耀庆随性、自由,也对他的家庭保护得很好。他结婚很早,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在台湾生活,他会在每年不拍戏的时间回归家庭,去陪陪妻子和孩子。
 
Q :现在有很多明星去做直播,你不喜欢用这种方式去和粉丝交流吗?
A :我不太喜欢这种方式,我把所有的经历放在工作上,而且我觉得我与大家的交流就是在于我怎么样去做我的工作,你在作品中看到怎样的我,仅此而已。在工作以外的场合是我私人的领域,我也没有必要跟所有人报告,我既不好奇别人的八卦,我也不觉得这种猎奇的心理是值得被鼓励,所以我也没有所谓的那种需要去维护的那种形象。要知道,有一百个人喜欢你,就会有一百人不喜欢你,这是必然的。去要求每一个人都喜欢你,就无异于缘木求鱼,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谁是所有人的菜,没有谁能够永远站在浪头上面。一个人现在是全世界的明星,难道他可以一直都是这样吗?不会,这都是现象,而且没有任何意义,我不会花时间,也没有兴趣做这样的事情。
 
Q :你会用什么方式让自己放松?
A :不拍戏时候我就在休息,我一天中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放空。
 
Q :冥想吗?还是单纯放空?
A :不会冥想,就是天然呆。
 
Q :如果有一大段休息的时间会去做什么?
A :回台湾就休息,陪伴家人。
 
Q :是不是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儿子们?
A :对,工作很忙,还是希望能多一点时间陪他们。
 
Q :儿子长时间见不到爸爸,你们之间的沟通会有问题吗?
A :并没有,他们现在打游戏都打得比我好了(笑)。他们现在是十一二岁的年纪,我就是希望他们能够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我所做的一切努力是让他们保有自己的方法、想法,希望他们自主地学习,然后能够清楚地知道并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Q :未来会演什么戏?
A :那就只能交给神来处理。
 
Q :你曾经写过哪封信让你印象深刻?
A :我记得当时有给妻子写过情书,我跟她认识很久,年轻时写过很多东西,现在大多忘记写了什么了。
《见字如面》火了 “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
 
《见字如面》把王耀庆的台词功底释放了出来,他的情感时而含蓄,时而爆发,克制与释放中诠释的是不同的情感表达。王耀庆有三段朗诵让人印象深刻,他把信中人的真实情感由抑扬顿挫中表达出来,见字如面的“面”,说的就是王耀庆这种有戏剧舞台张力的表现方式。
 
其一,王耀庆读抗日将领胡琏写给父母与妻子的信。这是一封胡琏在“石牌守卫战”打响前写下的遗书,表达对父母不能尽孝的愧疚,杀身成仁的决心与勇气,以及对妻子愧疚不舍,铁汉亦柔情。最听不得胡琏对父亲说的那句“然而成功成仁之外,当无别的选择,有个儿子能为国战死,父亲在情感上也是足以宽慰的。”以及对妻子的“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王耀庆读信时数次哽咽,克制的情绪下,观者已经潸然泪下。
 
其二,王耀庆读顾城遗书。他的演绎,再次把人们带到无从宽恕,也永远无法忘怀的悲剧现场。每一段都有特定的遗嘱对象,爸爸,妈妈,姐姐,儿子。写给儿子木耳的一段让人最为心碎,“我爱你,爱你的妈妈,没有了你们,我一天也活不下去。所以,我只好死了。”有人说,王耀庆读谁是谁,顾城最是,听他读这封遗书,更是辗转反侧,心疼得不能入眠。
 
其三,也是最广为流传的一段朗读——王耀庆和张国立联手演绎黄永玉与曹禺的往来信。王耀庆朗读的是黄永玉先生的信,这是一封直面谏言的信件,黄永玉在信中直言曹禺的作品不如以前,希望他能尽快打起精神,“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评论人罗罔极这样评价这场酣畅淋漓的朗读:“除了信本身之外, 朗读者的水准也是相当高。王耀庆和张国立,朗读黄永玉与曹禺的往来信,是我今年看过最精彩的飙戏之一。” 王耀庆的演绎方式生动形象,仿佛就是这个人物本身。那句“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那句“心在树上,你摘就是”,王耀庆朗诵时的情感爆发加上他。成熟温润儒雅的魅力,声声入耳,句句挂心。
 
Q:当时和张国立老师是怎样准备《见字如面》中那段往来信朗诵的?你是怎样诠释黄永玉老先生的语气和态度的?
A:那段朗诵之前,我跟张国立老师没有彩排,而且我们都是不久前拿到的材料。在我看来,在朗读之前,最重要的不是彩排,而是去理解每一封信代表的是一个人当时的怎样的心境,他为什么要去跟另外一个人说这番话。我不可能完全地模仿这个人,我只能尽可能地以我的理解去理解。我会设想这个人在这封信里面想要表现的语气大概是这样,所以这完全是一个二次演绎。读黄永玉和曹禺往来信那天其实很紧张,而且是跟张国立老师这样的“大儒”一起,我小心备至。这往来信的形式很有意思,也是一个晚辈写给一个前辈,在演艺的道路上也是一样,我跟张国立老师也是这样的关系,我是后辈,他是前辈,这一组的安排就很有意思,也会产生奇妙的火花。
 
Q:你会觉得读信也是一种舞台表演吗?展现的是台词功底?
A:倒没有那么像舞台,读信的过程是可以加入自己对于信件内容的演绎和理解的。《见字如面》节目的导演说得很好,他说我希望读信的人都能够做到这四个字——见字如面,观众看你朗读,就像是写信的这个人在说话一样。所以,我读信的过程不是那种朗读朗诵一般的,大家所熟知的那种抑扬顿挫和慷慨激昂那种形式,我读的是这个人当时的心情。每次准备之前我都会想,写信的这个人可能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说信中的话?只,我也只能这么去揣测。
 
Q:为什么会参加《见字如面》这样的节目?
A:我的生活圈其实很窄,各种节目的邀约也都不是直接找到我的。工作人员跟我说,有个读信的节目想要找你出演,我觉得这还挺有意思就去了。一开始以为读信是多简单的一件事,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发现,这种演绎的方式相当于在很短的时间里面要去演12个角色,挑战还挺大,而且确实有些人或事我并没有那么熟悉,信件后面的背景资料、人物性格、历史发展,我可以借由这个节目去了解、深成熟温润儒雅的魅力,声声入耳,句句挂心。
 
Q:当时和张国立老师是怎样准备《见字如面》中那段往来信朗诵的?你是怎样诠释黄永玉老先生的语气和态度的?
A:那段朗诵之前,我跟张国立老师没有彩排,而且我们都是不久前拿到的材料。在我看来,在朗读之前,最重要的不是彩排,而是去理解每一封信代表的是一个人当时的怎样的心境,他为什么要去跟另外一个人说这番话。我不可能完全地模仿这个人,我只能尽可能地以我的理解去理解。我会设想这个人在这封信里面想要表现的语气大概是这样,所以这完全是一个二次演绎。读黄永玉和曹禺往来信那天其实很紧张,而且是跟张国立老师这样的“大儒”一起,我小心备至。这往来信的形式很有意思,也是一个晚辈写给一个前辈,在演艺的道路上也是一样,我跟张国立老师也是这样的关系,我是后辈,他是前辈,这一组的安排就很有意思,也会产生奇妙的火花。
 
Q:你会觉得读信也是一种舞台表演吗?展现的是台词功底?
A:倒没有那么像舞台,读信的过程是可以加入自己对于信件内容的演绎和理解的。《见字如面》节目的导演说得很好,他说我希望读信的人都能够做到这四个字——见字如面,观众看你朗读,就像是写信的这个人在说话一样。所以,我读信的过程不是那种朗读朗诵一般的,大家所熟知的那种抑扬顿挫和慷慨激昂那种形式,我读的是这个人当时的心情。每次准备之前我都会想,写信的这个人可能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说信中的话?只,我也只能这么去揣测。
 
Q:为什么会参加《见字如面》这样的节目?
A:我的生活圈其实很窄,各种节目的邀约也都不是直接找到我的。工作人员跟我说,有个读信的节目想要找你出演,我觉得这还挺有意思就去了。一开始以为读信是多简单的一件事,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发现,这种演绎的方式相当于在很短的时间里面要去演12个角色,挑战还挺大,而且确实有些人或事我并没有那么熟悉,信件后面的背景资料、人物性格、历史发展,我可以借由这个节目去了解、深挖、脑补。幸好《见字如面》的导演,他非常了解一封信背后的历史,事前准备他做得很细,会给我们讲解历史和人物情感,帮助所有人去传递信件背后的故事。
Q:你是一个喜欢写信的人吗?
 
A:因为我是70后,我小时候还写信,但现在谁还写信呢。很多人说也许微博、微信也是一种写信的形式,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博客可能还算,那毕竟是一种长文章,但这都是陈年往事了对吧?
每一个时代的人有他们自己的书写方式,我更多看到的是这种方式带来的影响。比方说当微博控制在140个字的时候,已经没有太多人会写长篇的作文。但是现在还可以发长微博,这一点倒是越来越好。但是当微信发生的时候,我觉得这种传播交流的方式把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撕裂了,现在随便说一句话,不需要想起承转合,就可以一句话一句话地接下去,于是乎,人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当然它也是适应了现代人比较快速的节奏,很多事情我马上看完解决,发了一句话两句话,我不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思考判断。这样碎片化的写信方式并不能评判它是好是坏,我只是说这个现象变得就是这样子。这是这个时代的特色。
 
Q:《见字如面》之后你又在《朗读者》上朗诵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片段,这次的表演与之前有什么不同吗?
A:央视《朗读者》的团队专业且敬业,在录制前我们开了很多次电话会议来沟通内容,最终的这篇文章是节目组选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朗读一篇文章当然和读信又不同,文章中的内容可能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生活和经历,那么我的深情我的演绎就带了我个人的感情色彩。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懂得要珍惜身边的家人,握住触手可及的幸福,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一天就要与自己的家人道别。
 
金领专业户,那是你们的刻板印象
 
王耀庆并不是表演系科班出身,他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院,当时他研究的是影像与这个世界的沟通和联系。王耀庆说,报考大学时他想在商学院、法学院或文学院中任选其一,结果填志愿时填错了,就被分配到了大众传播专业,然后又懒得再转系。“所以生命就是这样,有很多你想不到的地方。”毕业之后,王耀庆的同学们大都做了幕后工作,编导、制片、摄影,只有他选择成为演员。
 
并不是因为自信于自己的外形,或者是有进入演艺圈的捷径,王耀庆选择走演员这条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大学毕业后,他的内心是很惶恐的。大学四年他学到了很多知识,但真正能在社会上运用的其实非常有限。大学教育对他来说最有用的帮助就是时间管理。“当时刚好有一个可以成为演员的机会,我给了自己一个时间点,就是三年,三年之内我成功了就继续做下去,然后结果后来一直做到现在。”
 
成为演员的王耀庆对他的演员身份很是看重,他不喜欢被叫明星或艺人;他以一种“职人精神”对待表演,对于演员这个职业,他有很多思考。在采访中,提到他不是表演系科班出身,而学习了大众传播专业,他便开始了一段关于表演与大众传播关系的讲解:“演员的表演其实就是一个大众传播的过程,传递给的是观众。剧场的三个要素是空间、演员、观众。一个没有观众的地方不足以称之为剧场,没有观众的表演只能叫做练习,但是当有了观众之后,它就产生了一个传播的效率,传递出去的是情绪,是信息,是美感。”王耀庆说,他很庆幸当时学的是大众传播,因为表演这件事完全不能脱离大众传播这件事来进行。这个专业帮助他整合了演艺道路上的一些事情,比如《见字如面》,比如《朗读者》,比如他演的电视、电影,这些只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但是这些都脱离不了情绪,脱离不了信息的传递,脱离不了传播带给人们的本来的意义。
 
对剧场有着特殊感情的王耀庆至今还眷恋着他的话剧舞台,他曾是话剧导演林奕华的御用男主,今年年底,他还会回到台湾,跟林奕华导演一起继续他的话剧事业。问王耀庆话剧、舞台剧、剧场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王耀庆说,“它是一个承诺,一个再出发,永远是一个可以学习的事业。”
 
很多人不理解都已经很“红”很“火”的王耀庆为什么还要回归小剧场的舞台,王耀庆对这种不理解有些恼怒:“我从来就不认同‘红’这件事情,这很可笑,红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没太理解。没有谁会可以一直红,你只有想办法一直努力的在自己的业务上面去做突破。没有哪一个演员是无可取代的,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是让诺,一个再出发,永远是一个可以学习的事业。”
 
很多人不理解都已经很“红”很“火”的王耀庆为什么还要回归小剧场的舞台,王耀庆对这种不理解有些恼怒:“我从来就不认同‘红’这件事情,这很可笑,红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没太理解。没有谁会可以一直红,你只有想办法一直努力的在自己的业务上面去做突破。没有哪一个演员是无可取代的,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是让自己很难被取代。”在王耀庆看来,表演是一件没有尽头的事情,这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人可以达到毫无缺憾的最高境界。
 
那些获得最高荣誉的作品和表演,也只是当下最好的,可是当过了某一个时间点再回头看的时候,可能它已经被超越了。这就是王耀庆理解的演员,纯粹的、专业的、毫无功利心的。
2011 年,王耀庆暂别话剧舞台来内地发展,他接到的第一个重头戏是在《浮沉》里饰演外企高管陆帆。圈里流传着一段佳话,说王耀庆为了戏求好心切,花10 万订做西装,并为每一套服装搭配了相应的饰物。这可不是因为他有钱任性,而是出于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因为从我的经验来看,外企高管是不可能穿成衣的。他们对于衣服的要求反映在他对工作的要求上。这是逻辑的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这样“较真儿”的王耀庆导演和观众都喜欢,这也让他在内地的演艺圈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金领专业户”。电视荧屏上无数次重播的《产科医生》里,他是海归派产科主任,温柔且专业;一年多来都热度不减的《好先生》里,他是企业大佬,却也痴心不改;前阵子上映的电影《抢红》里,他又演了一名土豪老板,只是豪出了幽默感。职场戏不断,老板的角色总是找他来演,所以当王耀庆演起《非凡任务》里的毒贩,观众们都大呼不习惯。王耀庆表示,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他,很不喜欢。
 
Q :你有过出国留学、做老板的经历吗?好像观众都觉得你应该是个海归或者大老板?
A :并没有,我觉得大家都太入戏了。
 
Q :很多人觉得王耀庆是中国最具风度与气质的男人的代表,你怎么看?
A :怎么会这样觉得,这个误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
 
Q :你觉得这是个误会吗?
A :这误会大了去了!那是角色!
 
Q :所以你最初来内地拍戏的时候,并不是想要以这样的精英身份来定位自己?
A :不是的,我在内地的第一部戏是古装戏。我2011 年之后开始在内地比较多地拍戏,但其实我2004 年就开始和张国立老师合作拍戏了,第一部戏是《宋莲生坐堂》,可能大多数人都没什么印象。
 
Q :所以你跟张国立老师,你们的渊源是最久的?
A :这是个很有趣的拍摄经历。当时我的经纪人跟我说有一部戏,有机会跟张国立、张铁林、王刚这三位“铁三角”合作,去北京,问我去吗。我说我去,我去!结果到了怀柔我才发现,我跟张铁林老师完全搭不到一块,完全是两条线。我跟王刚老师只有一场戏,然后拍这场戏的时候我就特别紧张,因为要见到他了,结果到了现场发现王刚老师不在,导演说王老师特写拍完了,走了,他杀青了。那次跟我对手戏最多的是张国立老师,四场戏!四场戏里只有一场有台词,这场戏里面只有4 句台词,第一句台词是“是吗?”,第二句是“哦?”,第三句“嗯”,第四句是“我知道了!”,就没了!当然这是个很有趣的经历,觉得我好像被忽悠了,这算是跟“三巨头”合作吗?当然这些都是我多年前的美好回忆,也对我现在的表演有很大帮助。
 
工作以外的场合是我的私人领域
感觉累了就放空自己
 
王耀庆没有任何的个人社交媒体,按他的话来说,他是属于上古时代的那种人。“我希望别人关注我是因为我的工作,我的社交是限于面对面的。”除了访谈节目,王耀庆基本不上综艺节目,我们只能在电视剧和电影中见到他,也就大多会认为他本人就是剧中的那个样子。其实,生活中的王耀庆随性、自由,也对他的家庭保护得很好。他结婚很早,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在台湾生活,他会在每年不拍戏的时间回归家庭,去陪陪妻子和孩子。
 
Q :现在有很多明星去做直播,你不喜欢用这种方式去和粉丝交流吗?
A :我不太喜欢这种方式,我把所有的经历放在工作上,而且我觉得我与大家的交流就是在于我怎么样去做我的工作,你在作品中看到怎样的我,仅此而已。在工作以外的场合是我私人的领域,我也没有必要跟所有人报告,我既不好奇别人的八卦,我也不觉得这种猎奇的心理是值得被鼓励,所以我也没有所谓的那种需要去维护的那种形象。要知道,有一百个人喜欢你,就会有一百人不喜欢你,这是必然的。去要求每一个人都喜欢你,就无异于缘木求鱼,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谁是所有人的菜,没有谁能够永远站在浪头上面。一个人现在是全世界的明星,难道他可以一直都是这样吗?不会,这都是现象,而且没有任何意义,我不会花时间,也没有兴趣做这样的事情。
 
Q :你会用什么方式让自己放松?
A :不拍戏时候我就在休息,我一天中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放空。
 
Q :冥想吗?还是单纯放空?
A :不会冥想,就是天然呆。
 
Q :如果有一大段休息的时间会去做什么?
A :回台湾就休息,陪伴家人。
 
Q :是不是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儿子们?
A :对,工作很忙,还是希望能多一点时间陪他们。
 
Q :儿子长时间见不到爸爸,你们之间的沟通会有问题吗?
A :并没有,他们现在打游戏都打得比我好了(笑)。他们现在是十一二岁的年纪,我就是希望他们能够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我所做的一切努力是让他们保有自己的方法、想法,希望他们自主地学习,然后能够清楚地知道并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Q :未来会演什么戏?
A :那就只能交给神来处理。
 
Q :你曾经写过哪封信让你印象深刻?
A :我记得当时有给妻子写过情书,我跟她认识很久,年轻时写过很多东西,现在大多忘记写了什么了。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女排的方法论

    女排的方法论

  • 漳州基地:女排腾飞的起点

    漳州基地:女排腾飞的起点

  • 郎平说:“挺难的”

    郎平说:“挺难的”

  • 陈忠和:打造“黄金一代”

    陈忠和:打造“黄金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