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杨振宁

作者:admin 2022-04-27 我要评论

天才:创造力与平衡感 杨振宁的办公室在清华大学科学馆的二楼,上了楼梯之后右拐,走到头,左手边就是他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的对面,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念...

天才:创造力与平衡感

杨振宁的办公室在清华大学科学馆的二楼,上了楼梯之后右拐,走到头,左手边就是他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的对面,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念乐的办公室。如果他们都在办公室,两人的门会一直开着,杨振宁有时候会过来找吴念乐谈事情,许多时候是关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展的问题。


杨振宁是2003年底从美国回到清华全职任教的。他那时已经81岁,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所退休刚4年。他是受清华大学之邀,来帮助建设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改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这个研究实体以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样本,希望加强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建成世界一流的学科。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了17年,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科学家,1966年开始又一手筹建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所,他肩负盛名,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而对杨振宁来讲,这一抉择,除了帮助清华发展科学的计划之外,也有叶落归根的考量。“他们那一辈人,都拥有家国情怀。他去了美国,还加入了美国国籍,他自己会觉得很矛盾,他一直压着没有解决。对于他来讲,回到清华,等于是解决了矛盾。”他的好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原所长陈方正告诉本刊。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原来的地址在清华大学理科楼,2007年才搬到科学馆。这是一栋建于1918年的砖红色欧式小楼,位于大礼堂西南,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从外观看古朴、雅致。吴念乐记得,对搬家这个事情,杨振宁很高兴,他曾带着吴念乐在楼里转悠,并告诉吴念乐,从正门进来以后,左手边第三间屋子,就是他父亲的办公室——78年前,他的父亲杨武之在芝加哥大学取得数学博士学位后,曾在清华任教。从1929年到1937年战争爆发前,杨振宁在清华度过了8年的幸福时光。

如今已经99岁的杨振宁,一转眼又在清华度过了18年。这位百岁老人的命运,也一直与时代的命运紧密呼应。童年的清华园、战乱时期的西南联大,他所具有的独特的学习环境,都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二战”后的美国成为全球顶尖的学术中心,杨振宁在那里又获得了足以让国际物理学界惊叹的发展。

杨振宁从小就显露了出色的数学天赋,专攻数学的父亲却不急不躁,让他从容地打好人文基础。童年时温暖的家庭氛围,也让杨振宁养成了平静温和的性格。正如他青年时期一位好友所形容的,杨振宁是一位显得最正常不过的天才。数理人文、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命运选择,杨振宁都显示出一种得心应手的平衡感。而他在物理学上的创造性,使他又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上世纪30年代,杨振宁经常夏天去清华的科学馆,他记得科学馆那时是理数大楼。那时的清华园,汇聚了包括邓以蛰、王国维、朱自清、陈寅恪、闻一多、顾毓琇等一众名家。清华大学数学系也是人才集聚,不仅有杨武之和郑之蕃、熊庆来、孙光远四位教授,还有他们的学生陈省身、华罗庚,是国内的数学中心。

在这样一个名师云集、学术氛围单纯热烈的环境里,杨振宁迎来了自己受教育的时期。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颇大。纵观杨武之的一生,他代表着少数处于新旧交替时代年轻人的命运。他们出生在清朝末期,又是第一批接受中国现代教育的大学生,兼具中西特色,历经了中国19、20世纪之交严重的民族和社会危机。他们将民族振兴视为己任,后来出国留学,日后多终身投于教育。杨武之像一个窗口,让杨振宁在幼小的年龄就接触到了更广大的世界,而他的家国思维也深刻地影响了杨振宁的一生。

如果说,在清华园的少年生活培养了杨振宁乐观、开朗、自信的性格,那么西南联大的岁月则将他引入了物理世界的大门,也让他以一种鲜活而又狼狈的方式认识了当时的中国。

上世纪30年代,北方大学南迁昆明是高校面对战争形势做出的迫不得已的选择,却也将当时最精英的一批人才集聚在一起。西南联大英文系的教师燕卜荪曾是学生们颇为喜爱的老师,他毕业于剑桥大学,讲话一嘴牛津腔,因为缺少书籍,他多靠过往的背诵记忆给学生讲课。他曾经归纳了西南联大教学成功的原因:“学生的水平都非常高,我见证了中国吸收欧洲成就的努力最后的伟大日子,那时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相当于一个受过最好教育的欧洲人。我的同事们彼此之间总是用三四种语言混合着谈话,没有丝毫做作,只是为了方便说话。”

在昆明的日子,杨振宁上课是在铁皮搭建的屋子里,下雨时,屋顶叮当响个不停,盖过老师讲课的声音。地面是泥土压成的,几年以后,地上满是泥坑。饭堂没有板凳,更没有椅子,所有人都站着吃饭,饭也是糙米,里面掺有糠皮。为了能多吃半碗饭,他们总结出了第一碗少盛一点的技巧,这样早早吃完,能再盛第二碗。除了要忍受艰苦的生活外,还要躲避随时到来的日军飞机轰炸。1940年9月,杨振宁家的房屋正中一弹,全家少得可怜的家当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几天后,杨振宁拿了把铁锹,回去挖出了压变形的书籍,欣喜若狂。“今天已很难了解,在那种困苦的岁月里几本书的价值。”杨振宁在他的著作《读书教学四十年》中写道。

这些困苦的日子让他更珍惜日后安静做学问的生活,影响了他日后的许多重要选择。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杨振宁

    杨振宁

  • 殷桃身材三围资料简介 中年发福身材走

    殷桃身材三围资料简介 中年发福身材走

  • 张大奕资料哪里人 张大奕怎么走红的

    张大奕资料哪里人 张大奕怎么走红的

  • 著名导演汪俊老婆是谁?汪俊的个人资料

    著名导演汪俊老婆是谁?汪俊的个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