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为李开复、周鸿祎书写人生 顶尖传记作家的进阶之路

作者:admin 2018-02-18 我要评论

处女作《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就引起轰动,累计销量超过百万,让范海涛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记者华丽转身为顶尖的传记作家。 然而,当徐小平向她递来橄榄枝时...

处女作《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就引起轰动,累计销量超过百万,让范海涛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记者华丽转身为顶尖的传记作家。
 
然而,当徐小平向她递来橄榄枝时,她却不得不忍痛拒绝了,令徐小平抱憾至今。
 
找到范海涛,周鸿祎觉得他总算遇到了对的人。她为周鸿祎打造的《颠覆者:周鸿祎自传》依旧畅销,然而背后过程却异常艰难,两人都被虐得够呛……
 
范海涛
 历任《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新浪网驻华盛顿记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国区代表。 2009年,与时任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合著出版《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迄今销量超过100万册,并以此获得蓝狮子中国最佳本土商业作者奖。2011年赴美留学,201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硕士学位,这是该专业的最高学位。2014年创办“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2016年,出版畅销书《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受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邀请,讲述非虚构写作和口述历史。2017年1月,当选当当网年度影响力作家。
 
11 月 7 日,《颠覆者:周鸿祎自传》上市,首印 10 万册,一日内就紧急加印了 3 万册,至今已多次加印。这是 360公司创始人兼 CEO,免费安全之父,著名的互联网斗士周鸿祎的首部个人传记。书中,他以自述的方式道出了一个调皮捣蛋四处惹祸的“超级熊孩子”,一个颠覆式的挑战者,怀揣着对计算机矢志不渝的爱,经过三十年坚持不懈的奋斗与折腾,如何一步步地成为中国互联网界举足经重的人物。他的自信、不服输、混不吝的气质,充满斗志的状态,跃然纸上。同时,你也会发现他不为人知的有趣一面,比如他还酷爱文学,喜欢诗词,写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至今保持着大量阅读。他甚至不避讳地爆料两次被冤枉进局子的事……
 
看他的人生就像看一场大片,过瘾极了。这本书的作者范海涛是中国顶尖的传记作家。2009 年,她创作的《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问世后就极为轰动。书中第一次将曾在苹果、微软和谷歌三个世界科技巨头都做过高管的首位华人的家世、成长历程、事业轨迹完整地向大家揭开,李开复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故事,细节丰富,引人入胜。传记销量累计过百万,创下了出版界的一个神话。这也让李开复也从年轻人的偶像一跃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众人物。
 
2014 年年中的一天,范海涛接到了来自周鸿祎的电话。他问她愿不愿意为他写一本传记,也像李开复那本一样有影响力的。那时,360 上市后,正在美股市场上经历一个巅峰时期,市值已高达 100多亿,在这个里程碑的时刻,周鸿祎想记录下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同时,他也想把他自己和一些往事全面真实地呈现出来,试图消除大家的误解。而此前,周鸿祎曾两度请人合作传记,作者咖位都不小,可计划都相继流产了。
 
这一次,周鸿祎觉得他总算遇到了对的人。
 
你干嘛不试试写书
 
如今被称为中国财经传记写作第一人的范海涛,在与李开复合作之前,其实还只是一个《北京青年报》名不见经传的记者。2001 年,纸媒风头正盛,北青报的地位就像今天的 BAT。范海涛还记得她在电话亭里给报社打了个电话,申请实习,但社招名额早已满了。她脑子一活,告诉对方自己是第 13 届学通社的记者,这为她幸运地争取到一张“外卡”——“这改变了我人生的方向。”
 
北青报是个很开放的平台,刚刚大学毕业的她就有机会写整版报道,每星期一篇四五千字的稿子,至今回想,都觉得热血沸腾。2002 年 APEC 国际会议时,她才 23 岁,小姑娘一个人扛着相机和当时还特别笨重的电脑,到墨西哥后,再飞三个小时才到达最南部的一个小镇洛斯卡沃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做了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挺嗨的。”
 
可是后来,传统媒体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范海涛的工作动力也在一点点地被消磨,“我发现,什么都不如互联网媒体报道得快,报道得好。后来报社把整版的深度财经报道全部取消了,说受众的喜好改变了。这让我特别郁闷。”
 
正迷茫着,有一天,范海涛的老公递给她一本写王石的书,说,写得还不如你呢,你干嘛不试试写书?这给了她特别大的启发,她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尝试新方向?
 
可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那时范海涛已开始做互联网领域的报道了,有大量机会和互联网公司接触。她觉得时任谷歌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是一个颇有意思的人物。心动不如行动。一次活动后,范海涛主动找机会向李开复抛去了橄榄枝,他当时有点意外但并没有马上拒绝,而是给她留了一张名片。她就隔三岔五就给他发邮件,“想得怎么样啦?考虑成熟没有?”那时,她喜欢写博客,就陆续发自己得意的博客文章给他看。令她惊喜的是,短短的一个月后,她就收到了她期待中的“Yes”。
 
新闻报道和传记写作毕竟是两码事,第一次就敢写这样重量级的人物是需要勇气的。“其实我没信心,但是我想做。”范海涛坦陈,对于第一次、没经验她完全没多想,仅凭着一腔热血。而从中学时就在学通社做记者开始,她最不怕的就是被拒绝。
 
虽然范海涛写书是零经验,但在随后的创作中她发现,自己天然就有驾驭故事的能力。“我知道什么样的节奏比较好,我会用有镜头感的故事代入,很自然地喜欢结尾留个悬疑,或稍微有点冲击力。我交出的成稿,他几乎都没有改。”不过,她的英文颇让李开复头疼。李开复写邮件都用英文,结果发现范海涛的英文错误百出。她开玩笑地问:“你是不是特别后悔选择了我?” 李开复说:“可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一年后,《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出版并迅速引起轰动。范海涛有点懵了,“我现在也不太明白那 100 万册是怎么卖出来的。直到今天我也觉得,那次成功像是一个偶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夜蹿红,范海涛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报纸记者华丽地变身为了一位出色的财经传记作家。
 
“无意识留学”
 
机会随之而来。比如,徐小平就找到了她。可是却被她忍痛拒绝了,“说起来很惭愧,因为我当时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的offer 了, 太想去了。”
 
范海涛一直有个留学梦。在了解了李开复精彩的求学生活后她心里熄灭已久的小火苗又被点燃了,“加上李开复一煽乎,我就热血沸腾了。”她花一年时间考了5次托福,3次GRE,蜕了几层皮,终于梦想成真,拿到了美国常青藤大学——也是李开复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的录取通知,“拿到 offer 那晚我是狂喜的,后来所有朋友都说我是范进中举了。”她当然不肯轻易放弃。
 
徐小平心里那叫一个“恨”,一方面因为自己的传记泡汤了,另一方面为范海涛的“无意识留学”而抱憾。作为资深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他认为范海涛当时应该趁热打铁把事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毕竟那时留学已不是件稀罕事,海归身价很有限,机会都在中国,那是她大干一番事业的绝佳时机。他为范海涛规划了完美路线:出书、创业、生娃、留学。留学只是件锦上添花的事,永远不嫌晚。
 
而范海涛偏偏是逆着来的:出书、出国、生娃,还在写书。“人都是虚荣的,我还是想上名校嘛。小平老师至今都觉得我不应该出国。也许他是对的,但如果当初我拿到 offer 不出去,我终生都会后悔。可能结果没有预期的那么好,但是没办法。”只是选择了另一条路,无关正确与错误。两年的留学生活,新鲜、痛苦、精彩、挣扎、丰富,全被她生动地记录在了《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一书里。
 
到底能做成吗?
 
周鸿祎的邀请来得正是时候。2014年,范海涛已经厌倦了美国的沉闷生活,她正渴望回国将她所学的口述历史学以致用。对于周鸿祎在互联网江湖掀起的那些风起云涌的过往,范海涛一点不陌生,这个复杂的人物和题材甚至让她跃跃欲试。而且,成功的实战经验又有了理论的加持,她兴致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
 
可没成想,虽早有心理准备,但她还是大大低估了这件事的难度——这是一场长达两年半的挑战,而李开复的传记只花了一年。同样是科技公司的高管、成功的企业家,周鸿祎的性格和作风与李开复却完全不同。从给大众的印象来看,李开复是温文尔雅的绅士范儿,而周鸿祎是张扬、意气风发的斗士。和周鸿祎深度接触之后,范海涛也收获了全新的体验。
 
周鸿祎的任性,范海涛早有耳闻,但接触后,他的变化莫测还是十分让她头疼。以第一人称来写作,必须与当事人进行充足的采访和沟通,很多时候他们约好了时间,结果周鸿祎来一句,“今儿太累了,咱们算了吧。”范海涛颇无奈,遂提议,“要不我早上一早就去采访,赶在你开会前?”他说:“不行不行,这会占用我的容量。”范海涛发现一线企业家平时的消耗太大了,可能跟他多说一句话,都会占用他的心智。可是为了传记,周鸿祎也并不愿意放弃其他一些业余活动,比如打枪,是他放松的方式,“他周六一早去靶场,打几个小时,回到家瘫软在沙发睡上一觉,睡醒之后,他能和我聊上一两个小时。”但更多时候,他总是随需而变,范海涛常常处于待命状态。比如明天要出差,前一晚她才会被通知可以一起去。和他一起出差时,她发现,如果事情提前结束了,只要能早回去一小时,他都会改签,“互联网上每时每刻都会有事情发生,比如产品出现问题,被对手黑啦,公关出现问题,需要他随机应变。”
 
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的过程中,范海涛一直都在怀疑——传记到底能做成吗?
 
因为第一次写传记时她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在美国的文化里,工作、生活中对很多事情都是要提前计划好,很少更改,会让人心里有谱儿。李开复就是这样,与他的采访总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包括今天,开复也很忙,但是我跟他秘书约好了留一个小时去见他,我肯定就会见到开复。”
 
痛苦而艰难
 
而另一边,周鸿祎也被虐得不轻。在开始前,他本以为采访两三个小时就够了,可万万没想到需要的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小时,最后竟累计完成了上百个小时的采访。老让他回忆过去,对他是个折磨。作为一个互联网人,他更习惯向前看,“在这个一日千里的行业里,每天瞬息万变,过去的事都像老黄历了。所以需要靠我们帮他去梳理。”对此,范海涛很理解。
 
在经过口述历史的训练后,范海涛希望用一种严谨的方式做采访,这就不能像记者一样问出特别具体的问题,因此她提问经常是:请你讲讲你和你妈妈的故事,你大学里都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好像让人放松地坐在一张长椅上,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时他就会天马行空,涌出很多很多回忆,有点像心理治疗。”然而,周鸿祎完全不吃这一套。面对这么宽泛的问题,他十分抓狂,“我哪儿有时间跟你做这个呀!太疯狂了!”而范海涛也不肯让步。于是两个人一直处在很拧巴的状态。 “你怎么又问这么宽的问题啊!”这句话都成了周鸿祎的口头禅,对于喜欢见招拆招的他,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一个负担。“他有时很不爽,讲讲就很不耐烦,经常讲到一个点,就说,够了够了,今天就到这吧!他觉得一个小时是他的极限,就建议说,咱们每次就聊一个小时,这样我心里负担不太重,咱们还可以把这个项目进行下去。”
 
周鸿祎还有个特质——喜欢把控节奏,不愿意说话的中间被打算,一旦范海涛抓住某个细节想进行追问,他总会说:“你先让我说完!”
 
“在传记创作中,和老周的合作是痛苦而艰难的。”范海涛这样形容。
 
也许是第一次写传记时太顺了,给自己造成了错觉——以为写传记都该是这样的。“只要稍微一点拨,开复就知道他该怎样回答问题。我就觉得这份工作挺好的,既能跟牛人学到很多,又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对我来说,还是每天写稿,但它最终会变成一本书。我每写完一章就发给开复,他当天晚上或第二天一早就把修改意见给我了,我们是同步完成的。但这次,我把初稿给了老周一两个月,他还没看过一眼呢!
 
那么跌宕起伏
 
“老周对他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全面开放,以及我们之间的反复沟通,最终没有使这个项目流产。” 范海涛说,“如果目标明确了,不管多难,我都会摸爬滚打去完成。包括老周的传记,太难了,丝毫不比我考过雅思托福、在美国完成适应过程要简单。”事实证明,多磨的是好事。范海涛的创作依旧出色,周鸿祎看了,非常喜欢,他感慨,没想到自己竟然经历过那么多事,那么跌宕起伏。
 
与周鸿祎密集接触的两年多,范海涛看到了外人很难看到的他最真实的一面。除了爱文学、爱射击,他还喜欢滑雪,会专门挑战最难的高级赛道,还爱问东问西,打听造雪机的原理、雪场是怎么运营的。他喜欢探寻一切未知的事物。一次出差途中,范海涛不小心调节飞机座椅时把苹果电脑电源压碎了,周鸿祎当场饶有兴趣地拿着破碎的电源把玩半天,最后看着暴露的电路兴奋地告诉她:“我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了,其实我也可以焊一个。”
 
回望漫长的过程,范海涛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个“一线人物”的难处。“在互联网这个虎狼环伺的环境下,领导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而对于老周这样一个颇为异类又十分倔强的人,如何带领着这家 6000 人的公司继续奔跑突围,抓准未来的方向,部署未来的产品线一定是他首要的课题。他和任何一个创业者一样,每一天都在为工作奔忙着,还在公司抓着产品,助理们也经常可以在门外听到他在会议中的大声咆哮。在对待公司的产品宣传方面,他从来不遗余力。在西雅图参加中美互联网论坛时,他当着不少手机业大佬,甚至苹果公司 CEO 库克的面,展示自己公司生产的手机,获得了‘西雅图最忠实推销员’的称号。”
 
“通过书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争议颇多的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是怎样经过市场的风雨,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节奏和互联网的出生、成长走到今天的。”范海涛说,每本传记后面还有着其社会学的意义。通过周鸿祎的个人史,能看到时代的变迁以及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追寻一个单独个体背后的偶然与必然。
 
而这次创作带给范海涛最大的影响则是激发了她强烈的创业欲望,“人生不折腾无以致青春,特别想折腾。”为李开复写传记圆了她一个留学梦,这次,范海涛希望能圆了她的创业梦。她已成立自己的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继续打造顶级企业家传记和人物传记,也想在财经领域外做一些探索,希望一年出一本有质量的书。她的心态很好,“不是说创业十有八九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嘛,那我就探索试试吧,也不用着急。”
 
不过,近些日子,范海涛要面对很多采访,还要拍广告、出席活动,日程满到爆,而宝宝还不满一岁,她的当务之急似乎是快点找到带娃和工作两不误的方法。提及此,她一肚子感慨:“我觉得这是我现在最想不清楚的一件事。孩子对女性的消耗挺大的。小孩出生 9 个月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生就像一种撕扯,一方面我很追求独立,另一方面孩子又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理论上我觉得自己应该慢下来,多陪陪孩子,但我又习惯在事业上,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向上。我希望不久的将来,可能孩子更大一点,我会找到很好的方式平衡我的生活。”
 
对话范海涛
 
写传记之前你会做哪些准备呢?
 
范海涛:资料搜集,列一列时间表,最重要的是准备要读的书目。每次写传记,要读的书都比较多,像这次写老周的传记,大概读了二三十本书。而且我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把重点划下来,做标注。比如老周年轻时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硅谷热》,但这本书市面上已经没有了,我就从淘宝上买了个打印版。读后,把重点画出来,很多想法跟他对一下。然后我找他妈妈要了照片,对他的初中、高中同学和老师都采访过,然后就是对他做采访。
 
这 20 多本书是什么书?
 
范海涛: 他经常会说,这本书对我很重要。比如《定位理论》是老周做公司的品牌定位和战略的基础理论。我就要把它读一读,理解他所理解的“定位理论”,他为什么相信这套理论。所有增进对他理解的书我都会读。我查了资料,很多人说他是最像乔布斯的人,所以《乔布斯传》我就读了两三遍。
 
《乔布斯传》为什么会读两三遍呢?
 
范海涛:首先书很精彩,而且阅读过程中我会揣摩一些事,比如大家为什么说这两人性格像,同样是创业者,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我发现他们创业经历的很多问题都一样,如第一桶金怎么分配,老周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实际上乔布斯跟沃兹尼亚克讨论第一桶金怎么分配时也出现了问题。你会发现这里有很多创业者共通的问题。而且这些书对我在传记中引用也极重要。虽然是写传记,我还是要组合一些信息,不能单纯记录这个人,而是要为读者提供一个视角,把他放到整个历史坐标中。所以你要先知道大时代背景,才知道怎样去放置。
 
你是怎么做到用他们的语气去写作的?
 
范海涛: 这是个技术活,开复和老周性格完全相反,很多行为习惯也是。写开复的传记更像一个本色演出,写老周的传记更像去演绎角色。我和开复很像,对人都比较 kind,做事都比较有规划,定了时间就不改。老周更随性,以前有篇文章叫“月薪五万过着 5000 块钱的生活”,老周就是那样,穿衣服就是买一打红 T恤,有时在高铁上吃饭,我觉得特别难吃,他还吃得津津有味,说挺好吃的呀!他有很朴实、有创业者本真的那一面。
 
我有一个技巧就是读大量他们的采访,看大量视频,揣摩他们的语言习惯。老周习惯说话直给,他有一些自己的习惯用法,我都会像练功一样去揣摩。所以我有一位朋友刚看了前面一部分,就以为是老周自己写的,至少觉得有一部分老周打了底稿,我才去写的。
 
 在创作过程中,他哪个阶段是不太好写的?
 
范海涛:只有一处,就是 360 公司创建那段时间比较枯燥,因为那段时间还算比较顺利。建立奇虎免费杀毒这一块有些专业性,写得最一般。那个时候正好我怀孕了,状态差了很多,采访也不是特别充足。他人生非常坎坷,每个阶段都像一场好莱坞大片。3Q 大战和上市那段也是跌宕起伏,腾讯我没有采访到,但从吴军老师的《腾讯传》中我看到了腾讯是以什么样的视角阐述这件事的,我相信这就是腾讯的官方视角,根据这个我就做了些比对,写出了 360 视角的 3Q 大战。这个战争过去太久了,已经变成一个很有意思的互联网事件了。现在老周和马化腾在江湖上也经常见,我觉得那一篇已经翻过去了。

 
周鸿祎有表达过对书的感受吗?
 
范海涛: 他看完后,以前对我那种不好的印象消失殆尽,他觉得非常好,很满意。他说:我觉得非常感慨,怎么我的人生发生了这么多事,而且跌宕起伏。我写的时候也觉得,一个人才 47 岁,就能经历这么多事,很多都是九死一生,现在看来,这些经历真的都变成了财富,特别有意思。他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平民英雄,我觉得他的出身肯定有一定的意义和代表性。
 
你的工作室是口述历史也是人物传记工作室,这两个有什么不同?
 
范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都做。口述历史有可能是一个机构记录型的工作,传记是从口述的材料中整理出一个衍生品来,做一个成品,比如书籍。
 
口述历史对你来说价值在哪?
 
范海涛:对于我,它除了保存个人记忆之外,也保留了历史中的情感问题。留学不仅仅是学业上的事,还包括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世界观的认知,我的一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口述历史靠得是语言,语言里全都是价值观。学口述历史对我的价值观有非常大影响,对我的全球化视野也是一个巨大的支撑。
 
之前看你朋友圈里说进行非虚构写作有时很不舒服,你甚至想放弃?
 
范海涛:我每次写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这种感觉。写完开复传记之后,有两个月我就特别空虚,迷茫。写作挺伤元气的,尤其是像我这种深度写作,每次写完都觉得元气大伤,但过一段时间又满血复活了。现在朋友圈里流行晒一些和朋友一起吃饭、办公室加班一起吃夜宵的照片,每当看到那种场景我都特别感慨,我连一个团队都没有,所有这些孤独都是我一个人承担,就觉得自己好像跟这个社会有点脱节了。但有意思的是,每次出书之后又要做一些访问和宣发,又特别忙。这份工作就是两极,孤独的时候就特别孤独,但又要经常在镁光灯之下,也是一个挺消耗的事。其实接受采访也是个体力活,现在我也有点理解老周了,为什么他不愿意接受采访。好在我俩终于把这件事给坚持下来了,不然对我的职业生涯可能会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对于他也是浪费了很多时间。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女排的方法论

    女排的方法论

  • 漳州基地:女排腾飞的起点

    漳州基地:女排腾飞的起点

  • 郎平说:“挺难的”

    郎平说:“挺难的”

  • 陈忠和:打造“黄金一代”

    陈忠和:打造“黄金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