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校园霸凌高危国:新西兰的应对与困局

作者:admin 2019-12-24 我要评论

很多旁观者没有站出来,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成年人可能都没接受过这样的教育,怎么能指望孩子? 一些家长认为,语言霸凌和排斥性的关系霸凌没有直接...

很多旁观者没有站出来,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成年人可能都没接受过这样的教育,怎么能指望孩子?

一些家长认为,语言霸凌和排斥性的关系霸凌没有直接身体接触的霸凌行为那么严重(视觉中国供图)

 

霸凌事件中的角色

在新西兰教育部旗下反校园霸凌网站Bully-Free NZ上,首页醒目的位置有一段绘本改编的动画视频,叫作《山羊奥特》。

山羊奥特在跋山涉水追求理想的途中,遇到长毛怪和发绿光的萤火虫。后两者因为与众不同,遭到了周围人的嘲笑。奥特第一次遇到长毛怪时,心里曾闪现出四个不同的选择:

加入嘲笑的队伍,还是默默地当旁观者,显而易见,这二者都会助长霸凌者的嚣张气焰。那要不要站出来制止霸凌者呢?奥特试着这么做了,但是被霸凌者连带着一起骂了回去。最后他真正选择了第四个方案,走到长毛怪身边,对他说:“嘿,你还好吗?我们一起做朋友吧!”结果几个霸凌者自感没趣,悻悻地走掉了。

接着,奥特和长毛怪一起结伴开始了旅途,两人互相帮助,克服了很多困难。途中,他们遇到了被欺凌的绿光萤火虫,它正被几个蓝光萤火虫围攻。奥特于是又面临了一次选择:

无论是袖手旁观还是默默走开,都会伤了长毛怪的心,“原来你就是这么对待跟我一样的人的!”。

于是奥特决定再一次站出来,要跟绿光萤火虫做朋友。三人于是开始携手一起往前走。

故事讲到这里可没完。

奥特的梦想是攀登到冰川的顶峰,路上遇到了很多三人之力无法解决的困难。没想到在千钧一发之际,赶来帮忙的是之前欺负过长毛怪的绵羊和嘲笑过同类的蓝光萤火虫。它们都意识到,对别人刻薄一点都不酷,而且会错过很多有趣的事,只有友善才能战胜一切。

最后众人一起登顶,这个故事才算真正到了结尾。

在这个关于霸凌的故事里,主角奥特一直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通过这个视角,可以看出新西兰教育界对霸凌中的旁观者的重视,也可以看出在一个群体中人物角色的多重性。

按照新西兰校园霸凌研究专家、维多利亚大学教授瓦内萨·格林(Vanessa Green)的划分,在一个青少年群体中,从霸凌事件的角度出发至少可以分成6种角色:霸凌与被霸凌的当事人、霸凌者的帮手、给霸凌者助威的人、默许霸凌行为发生的旁观者和保护受害者的人。如果这个群体有20个人,这6种角色的人数大致为:1到2个霸凌者、2到3个受害者、1至2名霸凌帮手、4至5名助威者、5至6名沉默纵容者和3到4名保护受害者的人。

相比给霸凌者放风或打下手的人,或者站在旁边鼓掌、起哄、议论纷纷,助长霸凌者气焰的人,那些沉默着观看的人,虽然什么都没做,但他们客观上也成为了施暴的一部分。因为不做声,霸凌者就会认为他们在默许事情的发生。

而沉默的旁观者无论倒向哪一边,都会改变对峙双方的实力对比。他们的心态也是最微妙的,看到没有人站出来,不想做出头鸟,或者不敢站出来,怕成为下一个被霸凌的对象,但他们内心一定是向善的。著名的芬兰校园霸凌研究专家、图尔库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娜·萨尔米瓦利(Christina Salmivalli)曾在研究中介绍道:“旁观者的行动,不仅影响到个体的受害人,它同样会影响整个班级里的霸凌气氛。研究表明,如果有旁观者支持,受害人心理上就不会那么焦虑和抑郁。而且旁观者的积极行为也会减少霸凌活动持续的时间。他们是阻止霸凌行为最有力的干预者。”

《山羊奥特》里也突出了那些欺负过人的霸凌者,原来他们本质并不坏,只要经过正确的引导,他们同样可以改正,变得友善。这也代表着新西兰教育界对霸凌者的态度,相信他们会变好,过去的错误大家都会选择放下。

不让任何人落单

新西兰教育部高级媒体顾问露西·班尼特(Lucy Bennett)告诉我,Bully-Free NZ希望通过增进学生的幸福感、包容心和对多样性的认可度,来预防和减少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他们推广的是一套叫作PB4L的指导方案,由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策略。

除此之外,一些操作性和针对性更强的反霸凌方案也被很多学校采用。

巴拉丁圣心学院(Baradene College of the Sacred Heart)是奥克兰一所天主教女子中学。从5年前开始,他们引进了芬兰的反校园霸凌操作方案KiVa,是新西兰第一批使用该方案的学校之一。

“很多旁观者没有站出来,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成年人可能都没接受过这样的教育,怎么能指望孩子?”巴拉丁圣心学院助理校长、学生服务主任杰基·伍德(Jackie Wood)说,“会害怕,会怕被报复,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担心,所以我们的反校园霸凌课程主要都是针对‘旁观者’来设计的。”

KiVa是芬兰语中“反霸凌”两个词的简称。它就是由深入研究旁观者的图尔库大学教授萨尔米瓦利带头进行研发的。它是一套针对所有学生的教育方案,既包括日常的授课,也包括针对霸凌个案的响应系统。2018年的最新数据表明,在实施KiVa之后,无论是每月至少遭受两三次霸凌的学生,还是多次欺负别人的霸凌者,数量均大幅减少,在KiVa实施的第三年,上述两个数据分别减少了41%和63%。

巴拉丁圣心学院的KiVa课程针对七至十年级学生,相当于国内的初一到高一年级。七年级每年学习20个小时,另外三个年级每年也要学习10个小时。KiVa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反霸凌教育很有实际操作性。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有各自相应的操作手册,在这其中,老师投入的精力最多。巴拉丁圣心学院的七到十年级里,每个年级会常设一名专职的KiVa讲师,要在一年之中给该年级所有学生授课。

在引入“识别霸凌”之前,七年级学生先要学习“尊重每一个人”和“我们是一个团体,要让每一个人都乐在其中”。在这些主题中,老师会带领学生讨论,在群体中和在一对一时,应该如何尊重他人,成员会在团体中承受怎样的压力,每个人在群体中会承担什么样的角色等等,在每一节课的最后,老师会让同学们集体制定相应的班级守则,形成一个契约性的共识。

而在第三课“识别霸凌”中,KiVa将霸凌总结为三个特征:故意性、重复性和伤害性,产生的后果是让受害者难以承受和应对。有人说单一性别学校比男女混校的霸凌状况更加严重,伍德主任对此并不认可,“这只是一种说法,并没有数据的支持”。她觉得在女校里,肢体冲突的霸凌行为尤其少,最常见的方式是摆臭脸、翻白眼等等表情霸凌。

除此之外,面对面的语言攻击也不如网络暴力的数量多。KiVa里专门的一个章节“网络暴力”也是巴拉丁圣心学院讲授的重点。哪些行为属于网络暴力呢?在讲课之前,可能学生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是错误的。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流言蜚语、未经允许上传其他人的照片或视频、假借其他人的名义发表言论,尤其是一些不友好的评论、用短信或邮件恶意攻击或威胁他人、在网络上泄露别人隐私等等。

针对这种有时难以溯源的新型暴力行为,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应对建议:

如果有人向我发送不良信息,首先要向对方发出警告,不能再发类似的信息给我。同时,还要把这些内容上报给网站的管理员,并要截图留下证据,如果是通过邮箱或手机号发来的私密信息,要把来源一起记下来,寻求成年人的帮助。

如果我看到有人在Facebook上恶意攻击我的朋友,或者是攻击那些我不认识的人,我应该通知网站的管理员,清除这些信息,并给那个受攻击的人发去问候,表示友好和关怀。

在这些建议中,向成年人寻求帮助和旁观者的见义勇为是最重要的两点。这两点也延续到巴拉丁圣心学院的霸凌个案救援机制中。

如果感觉到被人欺负,学生们可以向霸凌救援小组的老师求助,无论是面对面,还是发邮件,老师都需要学生填写一份详细的问卷。“我们会问很多问题,对方有什么样的行为,发生过一次还是多次,持续了多长时间,等等。”七、八年级主任卡罗尔·阿达姆松(Carol Adamson)告诉我,“如果只发生过一次,我们认为这是普通的不当行为,会告诉学生,这不是霸凌。”

而一旦认定是持续的、恶意的、感受到伤害的行为,霸凌小组的老师便会启动应对措施。“如果老师在接到求助后,对阻止施暴者的行为无能为力,那显而易见,受害者会担心,如果我告诉了老师,对方报复我该怎么办。”阿达姆松说,老师们会先分别找双方谈话。“施暴者经常会说,她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霸凌别人。但我们拿出记录的事实之后,其中有一些是我们单独找旁观者搜集到的证据,我们会告诉她:‘你这样做就是霸凌。’施暴者一般到最后都会承认,她们确实这么做了。”

在确认事实之后,老师会将家长和施暴者的朋友都引进来:“没有人会希望自己被贴上‘霸凌者’的标签,不希望自己在老师、家长和朋友眼里是这个样子。我们在给家长打电话通报的时候,会先摆出他们的孩子已经认定了的事实。如果我们直接把‘霸凌’二字说出口,每个家长都不会相信,‘怎么可能?我的孩子不可能去霸凌别人’。但我们希望的是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了,希望家长去督促孩子,并不是想给谁‘定罪’,只要改正,这些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我们都会往前看。”对于施暴者来说,朋友的作用也很关键。“我们会找她的朋友谈话,希望在下一次,如果见到类似的情况,朋友会说:‘你这么做不对,你不应该这么做。’同伴的力量是很大的。”

在这之后,霸凌小组会把事件双方当事人叫到一起见个面。“我们不指望她们今后会成为朋友,但霸凌者至少要道歉,要承诺未来再不会做类似的事,受害人也应该去原谅对方。”

就像《山羊奥特》一样,霸凌事件中的旁观者作用非常关键。“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不会对霸凌事件视若无睹。我们不会要求她们当下就站出来,她们可以发邮件向老师报告,描写清楚事件发生的细节,这对她们来说已经足够棒了。”伍德说,在得到报告后,老师会思考为什么上报的人不是受害者自己,而是旁人。他们会找机会与受害人谈话,先从一些学习生活中的细节入手,最后再表明此次谈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以此打消受害人的顾虑。

“受害人最害怕的就是被报复,会变本加厉。”阿达姆松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朋友陪伴着她。巴拉丁圣心学院有一个名为“友谊小组”(Friendship Team)的机构,成员皆是学生,主要目的是帮助那些社交有困难的同学重塑友谊。“很多受害人都是不善交友的人,老师会给她‘友谊小组’的成员名单,她可以从中挑选两个她最信赖的人,这两个人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常常陪伴她,一起吃饭,在午间休息的时候一起玩,邀请她一起参加俱乐部,培养兴趣,从而能够更好地交到朋友。”还有一些受害者生性喜欢独行,她们不愿意交朋友,但巴拉丁圣心学院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不能让受害者处于单独一人的状态,我们会要求她必须有朋友的陪伴,或者去参加俱乐部的活动。”

社会生态视角下的霸凌

可能令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是,新西兰这样一个给人友善印象的国家,却在2018年经合组织对48个国家和地区的校园霸凌状况调查中,排名为第二严重国家。新西兰35%的中学校长表示,恐吓和霸凌是学校的常见现象,仅仅比排名第一的比利时低一个百分点。

新西兰几乎连年排在这个霸凌黑榜上。就拿2011年经合组织的数据来说,有高达31%的九年级在校学生表示,他们每周都在遭受校园霸凌的折磨。

对此,教育界人士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答案,甚至是资深的校园霸凌专家瓦内萨·格林都表示,这个问题需要长期的调研,目前她仍旧说不清楚。只有新西兰儿童委员会(The Children 's Commissioners)专员安德鲁·比克罗夫特(Andrew Becroft)试图给我一些与此相关联的因素:家庭暴力、缺少家人的关怀、贫困、使用网络和较高的青少年自杀率。“这其中的一些因素,到底是谁导致了谁,有时候很难说清。”同时,欧洲人在新西兰的殖民历史,以及这里多民族的人口构成,也被认为是一个影响因素。原住民毛利人以及南太平洋岛国的移民,生活在贫困线下的比例较高,他们反馈出的遭受校园暴力的案例也比较多。

新西兰儿童委员会专员安德鲁· 比克罗夫特

 

那些表示对霸凌“零容忍”的学校引人注目,但更多的学校其实并没有对此事引起重视。比克罗夫特说:“现在问题的关键并不是采取哪一种方法更有效,而是很多学校没有把防止校园霸凌当回事。只要是学校引起重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会奏效。”

新西兰教育审查办公室(Education Review Office)每年出具多项关于学校生活各个方面的权威报告。今年5月发布的《新西兰校园霸凌预防与响应报告》显示,只有32%的新西兰初中在防止校园霸凌上表现较为出色,48%的学校仅有一些防御措施,剩余20%的学校对这个问题未能引起重视。

“在一些偏远地区,不仅是学校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甚至是老师们都可能存在歧视学生的现象。”新西兰人权委员会(Human Rights Commission)种族关系专员霍振明(Meng Foon)出生于新西兰北岛最东边的小镇吉斯伯恩,在40多年前他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因为华裔血统遭到过同学的语言暴力。“我觉得在小城镇里,情况到现在都没有发生过改变。”霍振明的侄子生活在北岛最北端的城市旺格雷,他在学校里会因自己的眼睛比较小,被白人同学嘲笑:“你能看得见东西吗?”

新西兰公立学校的最高决策权掌握在校董会(Boardsof Trustees)手里,校长行使的仅仅是执行权,并接受校董会的监督。新西兰的校董会一般由3~5名家长代表、校长和一名员工代表组成,如果学校里有九年级以上的学生,则再增加一名学生代表,校董会代表了全体师生的共同利益。“如果校董会不把反校园暴力当回事,无论是新西兰教育部,还是各种反校园暴力的社会机构,对此都无权干涉。”比克罗夫特说,“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让校董会意识到反校园暴力的重要性,包括在媒体上发表演说,直接到学校去与负责人沟通,还要走进社区与相关机构联系,因为校园暴力并不仅仅是一个施暴者和受害人之间的问题。”

新西兰学界的主流观念是将校园霸凌看作一个社会生态学现象,在当事人之外,家庭是与之最密切相关的因素,在家庭之外,才是老师与同学的影响,接着是社区的作用,最宏观的则是文化的力量。

格林教授曾对家庭在校园霸凌事件中的角色进行过很多研究。“很多家长承认孩子遭受了校园暴力,但会把它当作孩子成长必须承受的一部分。”格林说,有些同性恋孩子的家长,会认为孩子遭受的校园歧视是不可避免的,会努力将霸凌合理化;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语言霸凌和排斥性的关系霸凌没有直接身体接触的霸凌行为那么严重。“比如有的家长会说:‘如果我的女儿被人殴打,我一定会做点什么,但是她只是被别人排斥了,这种歧视感觉太微妙了,小女孩之间常会发生这种事。’家长会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显然,家长这样的态度对霸凌事件的解决毫无帮助。

关于家长的作用,KiVa通过明确的家长手册给出了建议,内容包括校园霸凌的一般常识,以及老师在学校所进行的相关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家长在家该如何识别霸凌的信号,以及作为霸凌事件中任何角色的家长,应该如何去做。

比如,如果孩子参与到施暴行为中,家长绝不能认同孩子的辩解:“我们只是在玩,我们没做出格的事。”要告诉他们,你绝不容许霸凌行为的发生,玩和霸凌之间是有明确界线的。但要记住,你谴责的是孩子的霸凌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你要明确地告诉他/她,霸凌是错的,但是你永远支持自己的孩子,会帮助他/她停止做错事。即便你不得不对孩子进行惩罚,也要避免肢体上的惩罚,因为这会成为新一轮霸凌行为的开始。总之,就是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爱,无论他们受了委屈,还是欺负了人,你都要表明,永远都不会远离他们。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危险流量

    危险流量

  • 深海诱惑

    深海诱惑

  • 脱欧前夕,BBC的鬼节目

    脱欧前夕,BBC的鬼节目

  • 三孩生育政策发布;广州即日起暂停新冠

    三孩生育政策发布;广州即日起暂停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