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社会歧视和疾病的关系

作者:admin 2020-02-17 我要评论

方舱医院如果全部投入使用,可增添3400张床 文/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在汹涌的疫情面前,我们每天都在不断讨论各种疫情相关的话题,甚至还在朋友圈、...

方舱医院如果全部投入使用,可增添3400张床

文/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在汹涌的疫情面前,我们每天都在不断讨论各种疫情相关的话题,甚至还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就某一话题进行激辩,尽管我们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正以社会学家的方式思考。譬如说,为什么武汉在发现了第一例感染案例后,连续好几天都没有新增案例?为什么不同的省市在疫情防御中采用了不同的尺度和标准?为什么我们会对疫情产生如此之大的恐慌和畏惧?

正是这种“反身性”社会学思考的渗透效果,才对社会造成了最大的改变和影响,让我们正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融入其中,带着问题不断思考自己的社会行为,思考我们周遭的日常制度的实践,思考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

这一次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爆发,目前来看,大部分都属于输入型感染,即大部分都是去过武汉或者和武汉有关系的病患者。这就导致在全国范围内,牵动起了一场对武汉人的歧视。从阻止湖北车辆,到无处不在的举报和返乡人员信息泄露,很多地方,大到省市,小到村和街道,都采取了“宁错不漏”的方式,大力排查武汉人。仿佛一夜之间,武汉人成为了疫情的代名词。

在社会学里,这实际上是一种污名化的贴标签过程。所谓“污名化”,英文单词是stigma,早期指的是用灼热的烙铁在奴隶或者罪犯的身上留下特定的记号,以表示其社会等级的低下。后来其意义扩大为对社会中特定的人和群体,进行特殊的身份标记,从而形成某种特定的负面偏见,而被标记的人或者群体,因为经常遭受到侮辱性歧视,就会导致他们降低自我的社会认同和自尊,并出现很多抑郁与沮丧的负面情绪。

在历史上,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对麻风病患者的污名化。在明清时期,麻风病是一种大众闻之色变的传染性疾病,而患病的人,因为疾病导致肌肤腐烂而被斥责为“污秽不洁”的“罪人”,被采取了“徙(迁徙出正常人居住的范围)、禁(禁止入城)、养(隔离于地理位置偏僻的麻风院中)”的抵制措施。换句话说,麻风病患者被污名化为病菌的携带者、危险的制造者,而患者的亲戚也遭受到社会强制性的排挤。

这样的污名化,不仅仅见于历史上的麻风病患者,我们今天的一些疾病,例如艾滋病、癌症、精神疾病,或者特殊的社会群体,譬如说乞丐、社会边缘人士,再或者特定的性别选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被贴上身份标签的污名化情况。

而在武汉疫情中,污名化的后果,就是会导致更多的武汉人被他们的乡亲、被他们的友邻赤裸裸地拒之门外,如果他们真的发热生病,则会变相延缓他们的及时治疗。武汉人并不是病毒,只是倒霉版的你。

从这两个与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小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的思考方式其实很有用,可以帮助我们穿透事物的表象,解剖我们纷繁复杂的世界;也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用更锐利的视角、更具包容性的人文关怀,去看待周围的人,以及他们的行为与互动。我们的社会,首先要做的,是实现道德的进步,人和人之间平等的交流,才可以走向规范有序的良治。而这,也是我们实践社会学的目标所在。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危险流量

    危险流量

  • 深海诱惑

    深海诱惑

  • 脱欧前夕,BBC的鬼节目

    脱欧前夕,BBC的鬼节目

  • 三孩生育政策发布;广州即日起暂停新冠

    三孩生育政策发布;广州即日起暂停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