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百度这些科普告诉你 为什么吃野味要不得

作者:admin 2020-03-04 我要评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伊始,就有许多人怀疑吃野味是让病毒进入人类社会的罪魁祸首,而最近的研究认为,穿山甲可能是病毒潜在中间宿主之一,无疑为这种论据增加了不少说...

在新冠肺炎疫情伊始,就有许多人怀疑“吃野味”是让病毒进入人类社会的罪魁祸首,而最近的研究认为,穿山甲可能是病毒潜在中间宿主之一,无疑为这种论据增加了不少说服力,也成为新一轮“拒绝野味”活动的导火索,但要在全民认知层面实现这一点,需要长期的、深入的科普。
 
近期,央视上线了一则时长30秒、主题为“拒绝野味”的公益视频,“美食名义的杀害,不科学的滋补观念,口腹之欲引起的灾难。拒绝野味,保护它们,也保护我们”的理念贯穿全片,这则公益短片是百度发出的倡议,直指当前新冠病毒疫情的可疑源头——“吃野味”,此前也有相关研究报告称,穿山甲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
 
“吃野味”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广泛存在的一大恶习,穿山甲正是受害者之一,《百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搜索大数据报告》也显示,在过去近十年里,穿山甲始终位于野味热搜排行榜第一,占比高达23%。
 
 
“咋又开始吃野味了呢?”社交网络上,很多人发出这样的疑惑,这个“又”字,也让人们回想起17年前的那一场十分相似的灾难。
 
01
 
上一个千夫所指的野味是果子狸
 
17年前,SARS的全球性爆发事件,是许多人一辈子也难以忘记的阴影与恐慌:它最早在2002年于中国广东发生,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26个国家,8000多人致病,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
 
广东防治SARS科技攻关组的专家们在“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科技成果的鉴定会上认定: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的主要载体。研究结果表明:果子狸是人类SARS病毒重要的动物宿主之一,具有传播SARS病毒的能力。
 
 
但果子狸也只是SARS病毒的“背锅侠”。在非典疫情过去一年后,徐德忠等发表于《医学争鸣》上论文指出,中华菊头蝠为SARS样冠状病毒(SARS-like-CoV)的贮存宿主,也就是“非典”的源头。之后的数年内,多个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和论文均显示,2003年,云南昆明附近的一群中华菊头蝠与附近养殖的果子狸意外接触,蝙蝠体内的SARS病毒传播给了果子狸,然后果子狸被人类接触或食用,导致了疫情的发生。
 
蝙蝠比人们想象的“毒”多了,据统计,当今新出现的传染病中,有60%都是人畜共患。蝙蝠,更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病毒储存库。科学家已在近200种蝙蝠身上发现超过4100种病毒,其中冠状病毒超过500多种。
 
换言之,这些存在于大自然的病毒是被人类“吃”进人类社会的。
 
SARS病毒疫情之后,网络上也掀起了声讨吃野味行径的浪潮,“拒绝野味”、“保护野生动物”的口号比比皆是,一如今日。
 
02
 
人类的“野味”迷思
 
据统计,当今新出现的传染病中,有60%都是人畜共患。这些病毒本来存在于自然界,野生动物宿主并不一定致病致死,但由于人类食用野生动物,或者侵蚀野生动物栖息地,使得这些病毒与人类的接触面大幅增加,给病毒从野生动物向人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危及公共卫生安全。
 
吃野味带来的风险如此巨大,但很多人似乎并未吸取SARS的教训。十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城乡小镇、山水之间,哪个地方没有野味爱好者的聚集地?吃野味这一行为,又是多少人在朋友圈炫耀的资本?又有多少影视、文学、教材在侧面宣传野生动物的“美味”和“好处”?
 
 
“背锅侠”从果子狸切换到穿山甲,不变的是许多人对野味固执的“爱好”,说到底,是一些错误的观念在作怪:
 
l 野生动物比养殖的好吃,因为纯天然无人工饲料,突出一个“有机”;
 
l 野生动物具备很多神秘的功效,比如药用、补身体、男能壮阳、女能坐月子;
 
l 吃野生动物可以作为一种炫耀的资本,突出“人无我有”的优越感,体现自身的权力与地位;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03
 
难以短时扭转的观念
 
与SARS病毒疫情期间一样,这次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再次刮起了“拒绝野味”的网络浪潮,全国各地也掀起了整治野生动物市场、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贩卖的行动。
 
但更耐人寻味的是,在疫情初期,微博等平台上的网友就高度怀疑此次疫情依然与吃野味有很大关系,并表达出了一种惊愕:“我还以为非典之后吃野味的行为得以收敛,怎么还这么多?”
 
是的,非典之后,针对野生动物科普与保护的浪潮,许多网友依然历历在目,但他们低估了扭转吃野味这一传统观念所需要的时间和投入,依然有许多人对这种情形不以为然,或者没有意识到贸然接触野生动物带来的危害,如果下次把野味端到面前,他们依然会拿起筷子。
 
 
离下一种病毒被“吃”进人类社会,还有多远?
 
扭转一种错误观念,需要的不仅仅是喊口号和写保证书,还需要全民层面的科普。对几十亿人口培养对野生动物的正确认知,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写一两篇科普文章、出一两部科普视频就能解决的,更需要长时间、多形式、全社会的共同投入。
 
04
 
科普,也许是保护人类的一剂良方
 
很多人,对野味的认识,是从搜索它的名字开始的,比如穿山甲、果子狸、野猪、狍子、蛇等,然后寻找它是否美味、是否有药用价值,来为自己吃野味寻找“正当”的理由。
 
在这一点上,作为中国最大的信息和知识平台,百度是最早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禁止野味重要性的企业之一,自疫情爆发后已经开始了行动。
 
 
百度早已成立总规模3亿元的疫情及公共卫生安全攻坚专项基金,除了用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等新疾病的治愈药物筛选、研发等一系列抗击疫情工作外,也致力于更长期的公共卫生公益科普,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缺失的问题。
 
百度 APP、百度地图、百度输入法等多款产品,也都上线了“拒绝野味”的相关功能与服务。百度也将与 IFAW 合作,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野生动物犯罪预防领域的应用。
 
05
 
各展所长,全民抗疫
 
只有在全民认知层面实现相关科普,才能让野生动物保护事倍功半,且不会半途而废。
 
很多有关部门、学者与企业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已有多名院士联名呼吁杜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和交易,他们认为人类与野生动物的频繁接触,为自然界病毒向人类社会侵入创造了条件,而且现代化的交通和人口流动,增加了传染病流行的风险。因此,控制甚至杜绝野生动物的食用和相关贸易,已经不仅仅是生态保护的需要,而且对公共健康的风险控制意义重大。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相信这些科技企业,也是希望利用多维度、多方面的科普与提示,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吃野味的危害,逐渐扭转过去的固有观念。
 
在这场抗疫战役里,多方都在各展所长,无论是央视、百度、医学界还是其他的企业机构,都在利用自己的业务长处去打这样的一场战争,并存在着必胜的信念。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将会长久、持续地受到来自地球环境和人类行为的威胁,如何选择正确的科普方式,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正确观念贯穿进每一个人的意识内,将是一场比抗疫更加长期,也更加艰苦的战斗。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危险流量

    危险流量

  • 深海诱惑

    深海诱惑

  • 脱欧前夕,BBC的鬼节目

    脱欧前夕,BBC的鬼节目

  • 三孩生育政策发布;广州即日起暂停新冠

    三孩生育政策发布;广州即日起暂停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