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大英图书馆的珍宝与阅读的未来

作者:admin 2017-06-11 我要评论

从4月21日起,由大英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展览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Shakespeare to Sherlock:Treasures of the British Libra...

从4月21日起,由大英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展览“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Shakespeare to Sherlock:Treasures of the British Library)将在国图展出两个月。

乍一看多少有些失望,因为英方的展品其实只有11件,其中《大卫·科波菲尔》的早期印刷版本还是后来加进去的,另外70多件展品则是中方提供的。

“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现场

“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现场

 

据英方主策展人亚历珊德拉·奥特介绍,英方一开始的计划,就是从大英图书馆1.5亿件藏品中,挑选10位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的藏品。但应中方的需求,在狄更斯的手稿《尼古拉斯·尼克贝》之外,加入了《大卫·科波菲尔》的早期版本,因为这是狄更斯最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作品。

拜伦、华兹华斯、夏洛蒂·勃朗特、查尔斯·狄更斯、柯南·道尔的手稿,在中国读者中有多大的号召力?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欣赏这些藏品的价值呢?

“也许有人在大学里学过英国文学,也许有人小时候读过狄更斯,也许有人看过邦德电影,会有兴趣看一下作者的手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期待。他们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切入这些展品,从一首诗,从一个作家书写的方式,从一本书的纸张/装订,或者从翻译的历史切入,比如拜伦的诗,一开始只有很少的中文译本,直到20世纪才有完整的中文译本,我们希望人们能够思考这种对话。”亚历珊德拉·奥特说。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对这些手稿产生情感连接,但它们身上确实隐藏了丰富的信息,关于作者,关于当时的社会情况、环境等等。”

比如,夏洛蒂·勃朗特修订版本的《简·爱》是她个人最钟爱的一件展品。这份书稿来自乔治·史密斯纪念遗产,史密斯是《简·爱》以及勃朗特其他小说的出版人。这份修订手稿上能清晰地看到几处油墨指印,说明它曾经出现在印刷工厂里,而指纹很可能来自当时的印刷工人。手稿上还有印刷工的名字,正是这些人把她的手稿变成了印刷品。

第一章上方有一行被划掉的签名:柯勒·贝尔(Currer Bell),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笔名。她认为以男性的笔名出版,人们会更严肃地对待她的作品。事实上,这本小说出版之后,围绕作者的性别和身份曾有过很激烈的争论,甚至一度成为丑闻。

“从手稿中,能看出作者创作和出版过程的细节,能看到19世纪的创作环境对作者的身份认同的影响。19世纪的读者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我们今天对这本书的理解,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是非常有趣的部分。”

另一件不断被提及的展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版四开本)。如果说,手稿更多揭示了创作的过程,早期印刷版本则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人们最早是怎么读到这些作品的。这本《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在世期间出版的,而买下这本书的是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后来又由他的儿子乔治四世赠予当时的英国图书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大英图书馆。

这本《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明代茅瑛刻套印本)的并置,是主办方暗含深意的一次“对话”。汤显祖比莎士比亚年长14岁,但两人死于同一年。两人虽然相隔万里,但同样书写爱、死亡与人性,而他们的生平与当时作品的出版之间,也有许多有趣的平行。

资讯:拜伦手稿(《唐璜》第6、7部分)。手稿中有大量的涂写、注脚、修改,还有他对当时一些评论者的回应,都用了不同颜色的墨水,稿纸中间还有明显的折痕。据亚历珊德拉·奥特介绍,拜伦在灵感来敲门时,总是随意抓起手边的纸,把那些词句记录下来,他也喜欢折叠纸张,把它们放在口袋里,以便随身携带。这份手稿被包裹在一张棕色的棉浆纸中,这是他出门旅行时保护作品的一种方式。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红星耀东方

    红星耀东方

  • 重走仰韶时代考古现场

    重走仰韶时代考古现场

  • 中国西北行

    中国西北行

  • 郑州的容灾能力

    郑州的容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