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万达遭遇股债双杀 回看它的惊魂一天与转型两年

作者:admin 2017-06-24 我要评论

受困于银行抛售债券传闻,过去两年一直忙于通过并购扩展多元业务的万达集团,正在遭遇市场对其经营预期和债务偿还能力的质疑。 2017年6月22日这一天,万达集团分...

受困于银行抛售债券传闻,过去两年一直忙于通过并购扩展多元业务的万达集团,正在遭遇市场对其经营预期和债务偿还能力的质疑。


2017年6月22日这一天,万达集团分别在股市和债市双双体验了乘坐“过山车的下行段”究竟是一番什么样的滋味。

一大早,在A股上市的万达电影(002739.SZ)开市便急促放量下跌,一直跌到中午快休市时也未消停,跌幅已经超过9%,接近跌停, 创下5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据交易所当日盘后数据显示,共有4个机构席位在数小时内合计卖出2.29亿元。

“听说万达债券近几日连续被抛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金融机构资管部人士在22日上午10时对《第一财经周刊》记者透露。

此时,以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达商业”)为主体发行的多支债券当日早盘也遭遇跳水状况,跌幅均超过2%。海外市场表现更惨,万达2024年到期的美元债券,价格从112美元直线下挫至101.9美元,跌幅一度达到9%。

万达股债突然遭遇“双杀”,表面看多少令人意外。时值万达集团筹划整体从港交所回归A股之际,通常来说,一家公司退市私有化,退市的价格较最新市值就有一定的溢价区间,这也正是投资者逐利的对象。所以,无论对于小散投资者,还是专业机构投资者,除非遇到重大风险,一般不会选择在此时大幅斩仓。

万达商业已于2016年9月完成了从港交所的退市,按照此前的私有化项目书,万达商业计划在2018年8月31日前完成在A股的上市。对于万达来说,这则整体IPO的利好消息还应该足以支撑其股市和债市维持一个不算难看的表现。就算没有利好到可以“不跌反升”,但至少也应相对平稳——除非这家公司出了什么状况。

临近中午,坏消息还在持续。随着万达系债券价格出现较大波动,有关“万达债券在近几日内被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集体抛售”的消息,开始在国内金融圈与媒体圈里迅速发酵,甚至言之凿凿,称浦发、工行资管、建行上海,均要求其管理人清仓大连万达相关债券,理由并未提及。如果查询债市公开的行情数据,近一个月来,大连万达债券成交的确非常活跃,但其他“深度”传闻则让人难辩真伪。

就在各种消息满天飞时,万达集团发表了第一则声明,称“网上有关银行抛售万达债券一事属于谣言,建行等行从未下发此类通知。”不过,万达集团的这则声明中,并未就万达债券的大幅波动的原因给出更有针对性的回应。

这则自证“经营一切良好”的声明,并没能扭转市场的悲观。多只万达私有化概念股于午后开盘便相继跳水。万达电影则不得不宣布从当日下午13:00起临时停牌,原因在于“公共传媒出现可能对公司股价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

万达债券下跌,源于一则被抛售的谣言,亦或者,万达债券是否被抛售?

据财新传媒6月22日发布的一则报道称,银监会在今年6月中旬要求银行排查包括万达、复星以及海航等在内的数家企业的授信与风险,排查对象为近年来海外投资比较凶狠、在银行业敞口比较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受此消息牵连,复星医药的A股和H股当日盘中也分别跳水8%和5%。

市场的分析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一些城商行,为了避免排查风险对债券收益产生影响,采取了主动抛售的举措以避险。

不管“遭大行抛售债券”一事是否属实,又或者银监会的风险排查行动有何进展,至少这一日的风波之后,万达对于债务的偿还能力以及其多项主业的经营性现金状况,已不可避免会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 万达集团财报显示,万达集团2014年至2016年的总资产数额分别为5341亿元、6340亿元、7961亿元,其增长率则依次为34.5%、20.9%、21.4%。 | 

《第一财经周刊》统计了万达商业从2015年4月截至2017年4月19日已发行的债券情况,规模为850亿元债券,其中2016年这一年就发行了490亿元,是2015年的250亿元的近一倍。

如果按2015年万达商业实现收入1905亿元来计算,万达整个发债规模已经占到收入的大约13%。2016年,万达商业的年收入为1430亿元,但当年的发债规模在其收入的占比则已高达34%。

事实上,在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中,今年1月20日穆迪进一步下调对万达的评级,展望皆为负面。标普则在去年年初就已经将万达商业的境外债券给予BB+(垃圾级)的评级。

从万达私有化项目书可以了解到,如果万达商业在退市满两年,亦即2018年8月31日前,未能在内地主板市场上市,大连万达集团将回购全部股份,并向海外及境内投资者分别支付12%和10%的利息回报。

对于万达来说,这可能才是更要命的问题,不过,万达商业还有时间,距离它约定的内地主板上市,还有超过一年。

万达对于债务的偿还能力,直接取决于它的业务运营能力。回顾万达过去一年的业绩只能说是喜忧参半。

以其2016年的成绩单来看,虽然万达院线和万达文化集团都有不错的增长表现,但万达集团整体的收入增长率,已经从过去连续三年超过30%,下降至19%。其中,万达很多传统主业都在下滑:以万达广场为核心业务的商业地产仍然是生意大头,占到总收入的45.98%,但这部分收入较2015年同比下降了25%,而你熟悉的那个百货公司——万达百货的收入同比下降了22.7%,只占5.73%。

这是两项传统主业自万达2014年提出“轻资产”转型以来的首次下滑,而且是建立在2016年新增了50个万达广场的基础上。截至2016年底,万达广场的数量达到185个。

万达百货的下滑没什么意外,过去两年,它是万达的重点裁撤对象。2015年和2016年,万达分别关掉了56家和30家百货店。关店原因看起来很简单,表面上只是因难以抵挡电商竞争而发生的百货业关店潮的一部分,其实体现了万达在零售生意上的不擅长。后者直接导致万达在事后试图发展电商业务时的难产。

万达广场的数量虽然创了新高,规模也足以让万达在购物中心领域保持行业第一的位置,但要实现生意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困难。早在2014年,万达就意识到了它在商业地产领域的瓶颈。自2005年第1座万达广场开业起,10年时间里,万达设计和建造了100多个购物中心、进入了全国近百个城市——这意味着它已开辟了所有的一二线城市,并已下沉到部分三四线城市。而想要继续扩张,它必须进入更多的三四线城市。

万达广场在三四线城市难以快速扩张。

与一二线市场不同,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容量仅够容纳一个购物中心。更大挑战在于,万达在一二线城市成功的“以售养租”模式想继续被复制到三四线城市已经变得十分困难。

所谓的以售养租,是指万达每修建一个万达广场,就同时开发酒店、住宅等多元配套,通过把住宅和部分商铺卖出去,回流资金以投入下一个商业综合体的开发。这种模式让万达在扩张速度上远胜于大悦城等单纯开发购物中心然后长期持有经营的开发商——对手每年只能先开一两个项目的时候,它每年能开出20个左右的万达广场。

但是到了三四线城市,开发住宅和酒店的风险都迅速上升——房子很可能开发了卖不出去、酒店也可能建了没人来住。单纯开发购物中心的话,回流资金的途径就消失了。

扩张仍是要义。王健林提出的目标是未来10年内把万达广场的数量做到1000家,这个数字差不多是现有规模的5倍。对目标和商业模式之间的矛盾,王健林的解决方案就是前面提到的“轻资产化”。

他在万达集团2015年工作报告中的说法是:“首先是开启合作(投资)万达广场模式,租金七三分成。其次是将建好的万达广场以成本价卖给投资者,收回投资,租金也是投资者和万达七三分。”

简单说,就是找人合建新项目,同时把旧项目的资产卖出去,自己当个商场的管理者,当然,租金收入也减少到三成。

万达的确因此找到了一些合作者。两年内,它先后拿到光大安石、嘉实基金、四川信托、快钱以及富力地产的两单合作协议,计划合作开发共计45个万达广场。但这个数量对万达的目标规模相去甚远。矛盾之处在于,万达广场想去三四线城市发展,但持有同样战略的公司并没有那么多。

类似的原因,旧项目能出售的可能性就更小了——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万达广场万达不想卖,非核心地段和三四线城市的万达广场,别人不想买。

摆在万达面前的问题不止轻资产转型困难,还有它的多元化。

除了逛过万达广场,你可能还听过很多万达到处收购的消息、去看过万达影业发行的电影,或者还可能听说它跟迪士尼叫板,以至于不知道它到底是家什么公司了。

这种感觉没错,万达旗下确实业务众多。这个像万科一样从造房子起家,发展到建造包括购物中心在内的商业综合体,并因此做起了填充购物中心的百货公司、KTV、电影院等“内容”生意。不过这些“内容”也都已经属于旧业务了,万达的新生意是做电商、开发和经营度假村、主题乐园、为了给度假村和主题乐园招揽客户而开了旅行社、投资体育和电影产业,以及涉足金融。 

根据万达集团2016年财报显示,酒店建设、商业管理租金收入、院线、旅业、文化集团、体育、金融和电影分别占万达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的  1.03%、6.29%、3.5%、20.1%、5.46%、2%、6.9%、2.28%。

预期到商业地产的瓶颈后,万达就开始涉足以上这些领域。如王健林所愿,如今的万达真的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房地产公司了。在它目前的业务结构中,最大头的生意还是商业地产,但份额已经降到了50%以下,文化旅游、电影等业务的份额也已经超过了百货。

为了加速实施“去地产化”战略,万达的方法就是花钱收购,填充其多元业务板块。据媒体报道称,截至2015年12月30日,万达集团海外投资总额已超过150亿美元,其中仅在美国的投资就达到100亿美元。此后,万达曾公开表示,2016年是其“海外并购最多的年份”,一共并购了十几家海内海外企业,其中包括以35亿美元并购了美国的传奇影业、以33亿美元投资开发法国的“欧洲城”等,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其2016年工作报告中表示,“并购扩大了万达产业规模和净利润”。

不过,这恰恰是新的危机。很难说万达哪个新生意能承载其既有的生意规模,至少目前来看,它所提出的每一项新业务,都还没能站稳脚跟。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红星耀东方

    红星耀东方

  • 重走仰韶时代考古现场

    重走仰韶时代考古现场

  • 中国西北行

    中国西北行

  • 郑州的容灾能力

    郑州的容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