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接下来,请享用您点的艺术外卖

作者:admin 2021-05-13 我要评论

抵达澳门参加2021澳门城市艺穗节之前,艺穗节顾问邝为立和吴熙就向我大力推荐由破艺术工作室推出的作品《老细!艺术有人叫外卖呀~》。即时、快捷、新奇、一对一...

抵达澳门参加2021澳门城市艺穗节之前,艺穗节顾问邝为立和吴熙就向我大力推荐由破艺术工作室推出的作品《老细!艺术有人叫外卖呀~》。即时、快捷、新奇、一对一表演,这些标签之外,作品对疫情之下表演艺术状况的反思及对当代消费主义浪潮的洞察引起了广泛讨论。

演员杜凯欣在澳门葡国风情街区为点单观众演出玛莎·诺曼的名作《晚安,妈妈》片段(破艺术工作室供图)

叫个艺术外卖

《老细!艺术有人叫外卖呀~》(以下简称《外卖》)是今年澳门城市艺穗节入选作品,演出持续一周,观众也可以将它视作一款“期间限定”的外卖产品。作品形式很简单:食客/观众在提供服务的午餐或晚餐时间段,通过电话、当地社交APP或“澳觅”外卖平台点外卖,指定套餐包括一份简餐/饮品和一个表演艺术作品。下单完成后,食客/观众只需要像订购任何外卖一样原地等待,无论身处澳门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在大约1个小时后收到餐点和表演。

剧组一共准备了6个作品片段上架,时长都在5分钟以内,定价19元澳门币。下单时,观众可以在戏剧、戏曲、舞蹈、音乐中进行选择,每个门类对应1~2个表演,体验很像拆盲盒。不过,主创们也将每位演员的资料和具体表演内容公布在了节目官网上,不喜欢惊喜的观众也可以在订购前先做了解。

到达澳门的第二天中午,我和其他记者、艺评人朋友相约在酒店房间分别下单,解决午餐之余,也能“偷看”别人订购的表演艺术作品。

点单过程并不顺利。由于起初几天的演出积累了口碑,组委会的工作人员提醒我们在“店铺”营业前将选好的餐点和表演加进购物车,并预先设置好送餐地址和支付方式。尽管照做,12:30开餐时刻,点击支付,页面依然显示“售罄”。立即转用社交软件订餐后,我们陷入了漫长的等待。因为爆单,为了让更多观众在最后一个演出日获得这次体验,剧组提高了演出频率,我们最终成功下单三次,订到了戏曲及音乐类中的歌剧和琵琶。

大约14:30,酒店走廊传来一声洪亮的“外卖到!”不止我们,其他房间不相识的房客、正在检修电梯的装修工人也被吸引出门。送餐的人穿着黄色骑手服,戴安全帽,手捧餐点,不像职业骑手那样行色匆匆,而是如在舞台上一样大步流星,气定神闲。“这是您点的外卖,请查收。”同样是抑扬顿挫的舞台腔,“接下来,请享用您点的艺术外卖。”说完这句话,骑手突然华丽转身,干净利落地脱下穿在最外层的骑手职业装,一个身着熨帖燕尾服的歌剧演员风度翩翩地向走廊上的所有观众鞠躬。“现在,我将为您表演歌剧《弄臣》选段La donna è mobile(《女子皆善变》)。”

《女子皆善变》是《弄臣》中最著名的咏叹调,出自第三幕。弄臣戈莱托的女儿吉尔达为公爵倾心,却在旅馆门口目睹风流成性的公爵豪饮美酒,一边吟唱“女子善变”,一边不断地与女人调情。

酒店走廊当然没有舞台布景,不熟悉原作的观众无从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意大利语歌词大多数时候也不能传递有效信息。此时,演员的表演能力和设计巧思给了我巨大的惊喜。表演开始前,外卖骑手、演员何锦辉首先做了夸张的表情变化,他挑动眉毛,面带微笑,演唱时不断地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似乎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公爵的猎艳对象。唱到反复出现的“e di pensier”(善变无常)一句时,他伸手邀请一位观众担任指挥,教给她简单的动作。这时候,他的神情极其暧昧,歌声变得忽快忽慢,完全不理节拍,反而用歌唱调动指挥的节奏。短短几分钟里,狭窄的酒店走廊宛如被施予魔法的时空隧道,借着歌声,观众跟随演员,穿越到16世纪的意大利曼图亚,与吉尔达站在一起,被公爵戏耍了一把。

不仅仅是《弄臣》,《外卖》中每一个上架的表演内容都根据自身特质进行了细节设计。表演粤剧《怒劈华山》选段的袁一豪用戏腔与食客/观众对话,他送餐时画着脸谱,表情肃穆,全程都看得到沉香劈山救母的决心。一段武戏后,他没有谢幕,踏着鼓点绝尘而去,如同乍然出现过的天外飞仙,留给观众一个古代神话传说中独有的英雄背影。琵琶演奏者莫群庄在骑手服里穿了一件黑色旗袍,她怀抱琵琶,弹起《十面埋伏》选段,工作人员用手持光源为她打亮冷色独光,营造出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刀光剑影的氛围,给人危机四伏的感觉。

《外卖》带给我的体验前所未有。原来表演艺术可以在一切地方发生:演员用极短的时间打造一个想象力场域,可在顷刻之间将观众带往任何时空。

梁顺裕(破艺术工作室供图)

整个澳门是一座剧场

《外卖》的灵感来自破艺术工作室主创成员梁顺裕和澳门资深剧场艺术家古英元的一次消夜。“有一次,我和古英元老师在夜宵店发现有位阿姨唱歌很好听,随性自然,便想象阿姨一边送外卖一边唱歌的情景,慢慢就衍生出了这个计划的初稿。”

梁顺裕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设计学系。2020年,他与几位不同类别的艺术工作者好友成立了破艺术工作室,尝试跨界合作,探索视觉和表演艺术之间的界限。《外卖》中的选段并不是由他规定好再找到具体的演员,而是由表演者自己决定的。“选段内容是表演者个人很喜欢并且想分享给观众的作品,我们也想强调从外卖员变成表演者的仪式感,在排练中特别留意了角色变化的时刻。”

演员要同时做外卖员,是新奇的职业体验,却比想象中更为困难。歌剧表演者何锦辉面临着体力的考验。“我是音乐男高音,演出期间,每天中午12:30到晚上9:30都必须准备好自己的声音,但繁忙的送餐工作非常消耗体力,我需要格外小心地管理自己的声带。”

既然决定做外卖,剧组就不得不时刻考虑表演作为商品带给观众时的服务体验。“演出没有时限,但食物有赏味期,我们跟一般商家一样,也要与时间竞赛。”为保证服务质量,正式演出前的测试之后,团队额外添加了“中转骑手”的角色,他们负责从餐品合作商户那里取餐,再交给送餐的表演者,以此缩减配送时间。

实际上,《外卖》能从概念到演出,作为特定场域(site specific)的整个澳门城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以往的特定场域剧场作品不同,《外卖》并未将演出框定在某个区域范围内,而是以整个城市作为演出场域,通过线上下单,让表演艺术去到了这个小城市的各个角落。梁顺裕告诉我,短短一周演出中,演员们走遍唐楼、高档住宅区、办公室、街头、酒店客房、商铺、录音室、外港码头、酒楼、庙宇、学校操场、老人中心、娱乐赌场等各种各样的地方。“节目刚推出时,多是表演艺术界的朋友下单,但很快,消息和小视频在社交平台散布,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圈子的陌生顾客加入了。到最后,每天一开市就迅速售罄,大家疯狂下单、打卡,反应热烈,完全在我们的意料之外。”

相同的演出内容空降到不同地点,和不同观众相遇时,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为作品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场域本身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为演员们准备的经典艺术作品段落提供了新鲜的注解。

有一位住在旧式唐楼的观众叫了戏剧外卖,送上门的是美国剧作家玛莎·诺曼的悲剧《晚安,妈妈》选段。故事发生在周六晚上,罹患癫痫、婚姻失败、儿子沦为不良少年的女儿告诉母亲自己的生活毫无希望且无力改变,她决定自杀并最终成功。唐楼的狭窄走廊里,杜凯欣饰演的女儿面对观众,完成与母亲生离死别的一段独白。“观众立马被带入母亲的角色,残旧走廊完美合乎剧中场景,加上楼梯间本就昏黄的灯光,平平无奇的空间变成了像是精心为我们设计的舞台。”

粤剧表演者袁一豪曾被点到过老式茶楼和澳门女娲庙前。“这两个地点自带某种氛围和色彩,戏曲形式与它们不谋而合,好像回到以前茶馆的戏台或庙宇前的神功戏一样。作为演员,我感到那个地方专属于我,我的专注度也会更高。”

专程前往女娲庙前下单的,是艺穗节顾问邝为立。“起初我想点的其实是歌剧,西洋歌剧搭配传统女娲庙会很好玩,但当天售罄了。”比起独自观看一个一对一演出,邝为立更感兴趣的是围观者的角色。“女娲庙前突然有人开始唱《怒劈华山》,好多人围观,大家都很喜欢,我发现围观者与演出者的交流,比点外卖的观众更自发(spontaneous)。”《外卖》的演出周期里,他还做了很多次这样的实验。因为提前了解到《晚安,妈妈》的选段是母女间的私密控诉独白,邝为立在人声鼎沸的麦当劳下单,想看看繁忙的公共空间如何消解剧中的悲剧感。“这段三分钟的感情戏很有爆发力,她虽然对着我表演,但我是男人,麦当劳里的员工和顾客都在人群中寻找她的妈妈。”

梁顺裕发现,像邝为立这样多次在不同地点下单的观众有好几位,这次特殊的创作过程也让他们与不同类型的观众发生了难得的真切交流。

剧组接到过一个来自疫情隔离酒店的订单,表演者先把食物送到隔离酒店,再到指定空地演出,通过视频电话给观众看。“那次体验很奇妙。”有一些家长点演出给自己的孩子看,他们会特地把家里整理好,空出一个表演空间,非常尊敬地邀请演员进门表演,演出后再跟孩子讨论演出内容。“其实有的孩子不想看,但家长会开心地拍下小孩看演出的样子。我认为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

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对戏剧给出过一个著名的定义:“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梁顺裕和他的团队观察到,以往具有开放性、公共性特征的演出,都需要观众前往一个表演场地,他们最想通过《外卖》实验的,是让演出去找观众的反向操作,“把表演场地由公共空间变成公众熟悉的半公共空间甚至私人空间,且完全出于观众自愿选择,不单是‘吃外卖,看演出’,更是让艺术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在这样的理念下,物理空间之上,演员们走进了观众的生活场景,家庭聚会、生日派对、朋友聚餐……让琵琶演奏者莫群庄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单是一个三代同堂家庭的订单,作为茶余饭后的余兴活动,儿女外卖点一首《十面埋伏》给父母听,演出时,又抱着自己的孩子坐下来一起欣赏。“三代人在这一刻因为艺术发生了联系。”

未来的现场艺术

把表演艺术送上门,破艺术工作室并不是第一次尝试。早在2017年,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策划《艺术扩散:艺术家来敲门》计划,艺术家带着适合孩子观看的作品,走进台北家庭的客厅,让一家人共赏合家欢节目。艺穗节顾问吴熙认为,《外卖》的可贵之处之一,是作品与时代的紧密联结,与外卖平台合作、把餐品加入套餐,“像这样与生活的结合,让每个人都能明白,艺术是和吃饭一样自然且重要的事”。

疫情以来,全球表演艺术从业者都面临同样的困境,“艺术有什么用”的讨论再次蒸腾,每个艺术家都在寻找解法。“疫情让演出停演、延迟、取消,或者改为网上直播或录影上线,线上门槛低,一瞬间,大量表演被数字化,压缩在二维的屏幕上,视觉和感官都被平面化了。面对可移动、可携带的影像,我们想把关系重置,希望观众可以重新感受表演艺术‘此时此刻此地,我和您最真实的当下’的状态。”在梁顺裕看来,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们的用餐习惯随之改变,“我们也可以尝试把艺术打包送到观众面前,探讨表演艺术商品化、即食化的可能性。”

梁顺裕和团队为每个外卖艺术作品定价19元,他们想以演出发问:表演艺术的价值能通过价格来表现吗?浏览观众反馈时,我看到很多评论提到“19元看演出,超值!”面对这类评价,梁顺裕心情复杂。“如果观众站在欣赏演出的艺术价值角度来衡量,想表达他们看到的表演值更高的价钱,我很开心;但如果观众只是觉得价格便宜,19元就能满足打卡的欲望,不在乎欣赏艺术作品本身,某种程度上表明我们的艺术工作者需要再努力了。”

今天的艺术正在日渐多元。奥地利观念艺术家欧文·沃姆(Erwin Wurm)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一分钟雕塑》,参与者按照他提供的文字指示和图片说明,摆出荒诞的姿势,变成临时雕塑。这个作品给了梁顺裕的创作一定的启发,“我思索演出内容和观众产生的联结、艺术的价值和表演时间长度的关系是否对等”。

没有人能预见未来的现场艺术将去向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艺术家们都将更深入地走进生活和人群,让艺术参与社会,与观众更密切地交流。正如邝为立评价《外卖》时开的玩笑:“现在还不够极致,观众应该现场给演员五星好评,如果还能打赏小费就更好了。”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 生命与自由

    生命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