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界面友好城市是个什么城?

作者:admin 2017-09-01 我要评论

当一座城市的文化沉淀、有序行为、洁净气息、便利条件和孩童笑声明显多于不合理的种种,或者其中某一点让你倍感愉悦舒适,就可称为界面友好。 0 分享到微信 使用...

当一座城市的文化沉淀、有序行为、洁净气息、便利条件和孩童笑声明显多于不合理的种种,或者其中某一点让你倍感愉悦舒适,就可称为“界面友好”。
0
 

QQ图片20170320180033.jpg

人们对城市印象的形成,源自生活里的片段刺激、重复、积累与沉淀。好的城市不是理工科式的规划图纸设计出来的,而是经过对人的喜好、习惯和愿景等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科学性与美感都应具备。美国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在经典著作《城市意象》中指出,市民一般用五个元素即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组织他们的城市意象,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印象形成感性认知。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与城市的微妙关系,借此创造城市的“可读性”,形成记忆特征。城市印象的好坏,影响着原住民和新移民的去留。

手机App界面的友好,通常来自字体考究、留白恰当、配色怡人、设计舒服等维度。同样的,城市界面的友好,来自一个人在城市中行走、呼吸、见闻、感触到的美好的一切。当一座城市的文化沉淀、有序行为、洁净气息、便利条件和孩童笑声明显多于不合理的种种,或者其中某一点让你倍感愉悦舒适,就可称为“友好”。而一座城市让人感觉“不友好”,往往只需要某处硬伤,或人与人交汇 一瞬的疏失,比如,广州立交桥底下一度出现的水泥锥。

优思佩创始人王先哲留学英国时,在谢菲尔德大学的“城市设计的反设计”课程中做过一个有趣的体验式项目:在某社区找到五个不同职业的人,模拟他们从出门、上路、工作到归家一整天的日常。通过采集个体生活的体验,思考整个社区、道路乃至城市软硬件设施的合理性,寻找可改善的切入点,提出调整计划,对城市和社区形成“反设计”。

除了用头戴式摄像机记录下目之所见,王先哲和同学们还会带上收音棒(听觉),留意鼻子反应(嗅觉),寻找周边的餐厅和便利店(味觉),搜集与各种外部事物的碰触互动(触觉)。“一路就那么走着,听到噪音,就把噪音生成的地方画个圈;有台阶,会画几条线。最后会看到一个录像,以及平面图上生成的不同标识,形成一个城市、社区和人互动情况的总结。这是我们研究城市更新和微改造的基础。”王先哲说,“我们以人的一天的生活轨迹为基础,搜集更多的素材,从而得知人们感受到的城市的友好与不友好分别来自哪里,好的因素能否有效缓解、平衡不好的因素,以及如何改进。”

在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市政交通等维度之外,王先哲认为还应该加上时间线的概念——每个居住在空间内的人随时与周遭发生关系,随着时间推移产生故事,形成对故居、故土和故人无可替代的深厚情感,这才是人与城市共生友好的根基。正因为有了人、故事和时间的独立性,我们才能拒绝千城一面的乏味。“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尽管他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象上他们常常缺乏特征。”凯文·林奇强调的特征,最终也以人为终点。

QQ图片20170320174741.jpg

道路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也是城市友好的重要标准。

摩拜和ofo等把大量共享单车推送到各个城市,它们本该成为营造城市友好界面的新契机,但也遭遇了不少的尴尬和错位。

学者大卫·哈维在《资本社会的十七个矛盾》一书中提出,资本运作的其中一个矛盾是使用权和占有权的不匹配。他提出了解决策略,“到某个社会阶段,我们不必对某个东西时时占有,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通过租金租赁使用权即可”。资本流动成本的不断降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倡导共享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以大量便捷租赁的自行车衔接大型公共交通到家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市民出行效率,同时便利、环保,本是力促城市更为和谐、流畅的构思,最终局限于现实的种种制约,有些可惜。

在拜客广州创始人陈嘉俊眼中,这一波以“共享”为关键词的全民单车热潮,严格意义上应称为“伪共享”。他认为共享的本质是闲置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如Uber、滴滴和Airbnb一直做的那样。而目前共享单车的模式更应称为“分时租赁”,本质还是经济行为。企业始终顾及自身利益和生存压力,而现有的城市规划绝少专为自行车人群考虑,又缺乏第三方机构给予政府充分的推动,“反设计”的难度增大。

在引发新经济模式讨论的同时,共享单车被损坏、丢弃、刮号牌以供私用的新闻不断,乱象频仍。互联网快速低成本的复制模式,与城市规划和基础建设、公共规则与秩序、国民规则意识之间存在着矛盾。本该成为解决市民所需的创新举措,最后折射的却是城市与人的不协调感。致力于推动低碳出行的陈嘉俊坦言,明明自行车是最环保、便捷的交通工具,却变成了最不被尊重也最受伤的一种。

道路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也是城市友好的重要标准。国内道路规划普遍优先考虑汽车,兼顾行人,而骑自行车的人成了尴尬的中间派:他们骑车上人行道,挤占行人空间,对行人造成危险;骑到机动车道上又成了弱势群体,面临着与汽车争道的危险。同时国内的绿道建设普遍名大于实,在城市生活中起的作用不大。以北京为例,自行车出行分担率已超过10%,但每年用在自行车道基础设施的专项投入与此不成正比。

城市诸元素和谐共生,在形态和功能上建立了牢固的联系,才能成为城市界面友好的基础,而这种共生本就具有弹性和张力。当市民感觉骑自行车的环境恶劣,自然用得少;待骑行环境改善,人们才会乐于选择这种出行方式。共享单车的诸多创业品牌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热度下降后的盈利模式,还有城市与人的双重反作用。

QQ图片20170320175115.jpg

一轮城市更新之后,改变的不只是城市的血脉,还有住在其中的人。

王先哲曾供职于某区的城市更新局,他目前自己创业,做办公室整体设计。但他仍希望学以致用,再次参与城市更新和改造。目前城市规划的主导权仍在政府和企业手里,王先哲希望以人为本、以美为要、多方协同的设计理念普及,注重界面内元素的呼应协调,让市民得到参与家园共建的机会。

广州市恩宁路改造是一个典型例子。2006年起,恩宁路片区旧城改造方案启动,大量充满老城居民情愫的骑楼、西关民居倒下,引发争议。近期恩宁路以“微改造”为名重新启动变革,包含众创办公、教育营地、长租公寓、生活配套等产业的“创客小镇”即将入驻。

台湾建筑师黄瑞茂在走访恩宁路改造片区时指出了问题:永庆二街高大的玻璃房子没有考虑南方炎热的因素,徒步区的凸窗高度对孩子来说不安全,标识设置不专业、不到位,案子的章法不足导致协调感不佳。这些问题指向的是人与居住空间、环境的和谐互动。以此为启发,营造有特色、高水准的城市记忆点,是恩宁路下一阶段改造的重点。

作为被改造方,恩宁路原住民的意见并不一致:做街坊生意的住户无法摆脱原有的以邻里为起点的简易商业路径,守旧的住户并不愿意被商业项目扰乱原有的平静;部分住户则欢迎这种提升档次的整体更新,认为借此将住房出租盈利。王先哲认为,即便大部分原住民同意,也应考虑反对的声音。“一、妥善安置不同意改造的群体,是否在一种框架下有几个安置策略;二、好的改造应该是广泛参与、深度融入的,既有城市肌理的延伸、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也有被改造群体意愿的结合,共同企盼被改造后的生活。”

王先哲提到的“城市与历史融合,城市与人融合”这两个改造方向,佛山禅城岭南天地和厦门旧城试点改造分别作出了示范。岭南天地在保留原有文化肌理的同时,与现代商业和谐相融,成为兼顾历史传承与城市发展的佳例,也激发了原住民、新移民甚至外国人的浓厚兴趣和好感,为其他地区的旧城改造提供了“减少拆迁量,只对外部景观进行改造和品位提升,通过局部性完善引入新业态”的宝贵经验。

厦门的旧城改造则在市民参与上取得更喜人的成功,虽是试点探索,但足够令人振奋。在基础市政设施、绿化美化等都妥善更新的基础上,这次改造改变了“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让市民在前期设计和后期管理都充分参与:金鼎、神山两个社区以多元共治理事会、改造意见征求会、社区事务听评会的形式听取并解决问题,玉荷里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提升绿化带吸水、蓄水等功能,做出了“生态小区”的有效探索。居民不只欣喜于城市的变化,更获得了充分的参与感。一轮城市更新之后,改变的不只是城市的血脉,还有住在其中的人。

规划终究是一个博弈、妥协的结果。理想的状态是:政府限制逐利,企业增添情怀,个人得到尊重,社会团体贡献智识,社区调研、诉求分析、方案比较、报批、专家论证、社会评价、工程监管、使用评价等步骤都能以各方讨论的共识为基础,合力共同决定未来的生活状貌,更好完成社会与历史的更替,完成融合。在地生活的魅力不断提升,一座城的人与血脉,才因此绵延不息。

界面友好城市的6大指标

1.鲜明友好的“城市脸”

每个城市都有一张专属的脸,这张脸是人们认识它、亲近它的心理基准。它根植于城市历史文化基础,并结合城市规划特色,让商业、居住两种体系良好交互。如纽约苏荷区,以高艺术品位为特色,建筑密度极高,人们生活所需的各种功能高度集中,也降低了对机动车的需求,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绝对正确的城市规划是不存在的,千城一面与友好并不沾边。

2.友善热情的市民

友善是对一座城市的最高赞赏。人们进入一个陌生城市时总会略带忐忑,市民的友善,会成为该城最美的风景。城市之所以宜居,不仅仅在于怡人的环境,还有无处不在的善意、微笑。西欧国家(德国、荷兰、英国等)以及日本等国家展现的多为礼貌教养、坦诚相助,南欧国家(希腊、葡萄牙)和阿根廷等国家则有额外的奔放热情。

3.可以使用通行语言

较低的语言障碍,是达成友好的基本条件之一。微笑固然可以打破陌生关系的坚冰,但进一步沟通仍需语言的交流和文字标识的统一。在某些英语不通行的国家(如韩国),真急起来很难用手语解决问题。对游人售卖的地图、餐馆菜牌、地铁/公交的指示标志以及道路标志——与衣食住行相关的一切,最好都有准确的语言标识。

4.便捷的城市服务体系

便捷、准确、人性化的城市服务体系会让市民和游客感觉亲切。荷兰、德国、英国等国信息联网发达,申请公租房、在市政厅注册户口、在移民局拿居留证等,只要提前网上预约,基本不需要排队。 

5.关怀弱势群体

城市是人的城市,而弱势群体需要悉心照顾。美国和荷兰的公交车到站时会用升降机降至与人行道齐平,公交车内部的设计也便于特殊人群上下。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设立,盲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道路斜坡是否方便老人、孕妇和残障人士行动,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友好程度。

6.营造和谐的“音景”

视觉之外,街景声音可以从侧面反映城市的性格、特色和管理水平,对人的愉悦程度有重要影响。麻省理工学院(MIT)社区创新实验室(CoLab)面向全世界收集街道声音的音频,通过它们可以给城市建构特别肖像,帮助形成“更好听的城市”。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 生命与自由

    生命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