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10岁女孩喝药自杀:被打击教育毁掉的中国人

作者:admin 2018-04-21 我要评论

拜拜了,再见了。还有给你们不添乱,你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 11月14日晚上,一个年仅10岁的小女孩喝农药自杀身亡。 当时距期中考试还有3天。 小雪(化名)家里...

“拜拜了,再见了。还有给你们不添乱,你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

11月14日晚上,一个年仅10岁的小女孩喝农药自杀身亡。

当时距期中考试还有3天。

小雪(化名)家里共有三个孩子,她是第二个,上有姐姐、下有弟弟。

小雪的成绩不太好,语文、数学经常不及格。

遗书上说,她的妈妈经常打她,孩子家庭温暖缺失。

打击教育是不合格父母的遮羞布

金星曾说过:对家长来说,只管骂不管教的教育都是耍流氓。

《我是演说家》第二季,有个选手讲了一个小故事:为了过一个快乐的暑假,有一次我把隔壁家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叫过来,乞求他能不能看书别看那么晚,说服他能不能在考试做错几道题,别考那么高分...人家自然不会答应,我就狠狠把那家伙揍了一顿。

为什么我们不愿学习榜样,反而对他们比较反感?

这个选手解释了原因:从小学起,父母就爱拿我和别人比较。只要我背不出一首诗,他们就嫌弃我不如隔壁的某某;考试成绩稍差一点,就会数落我没隔壁家的某某争气...

南桥在《知识不是力量》中写道:比较是为了借助外来冲击,打破惯性思维,以便创造性地思考对策,解决我们在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可是现在家长的比较,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鄙视、被嫌弃。

中国式打击教育,不合格父母自创的遮羞布

今年1月27日,云南省镇雄县15岁初三学生小龙(化名),喝农药自杀。遗书直指父亲的抚养和教育问题,小龙在遗书中对爷爷奶奶的养育照料表示感激。

小龙留下的最后话语是:为什么别人都有好的家庭?我没有!别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而我却只有在阴暗的阳光里度过...爸爸,我死了,你就高兴了。因为不会有什么事烦你了。

字字都是含血的控诉。

2005年9月初,19岁的邓燕没有去上学,被早回家的爸爸看到后像审犯人一样审问,爸爸像一头发疯的老虎,打了几巴掌仍嫌不够,拿出皮鞭就开抽。

太过偏激的处理方式让邓燕离家出走了十二年。

为什么会有打击教育

打击式教育来源于父母对于自身的不满。

有些父母会常说:“你要是不努力,就会和爸爸现在一样”父母将自己对生活的不满映射到孩子身上,企图孩子能替自己实现理想。

中国式打击教育,不合格父母自创的遮羞布

9月13日,饱受争议的10岁大专生张易文开始了入学军训。去年,她的高考分数是172分,父亲让她来年再战,今年她的成绩是352分。

张易文从未受过义务教育,就读于父亲的私塾,十岁考上大学,十五岁考上研究生,20岁博士毕业。

即使这样,父亲还嫌不够,他说社会上读不到博士就不算人才了。但读博就快到30岁了。

要结婚、买房子、生孩子,对于一个女孩来说,一生就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希望她迅速学完中小学课程。

父母过度将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揠苗助长式的拼命拔高让孩子成为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

这是非常病态的教育。

中国式打击教育,不合格父母自创的遮羞布

网友评论自己的经历:八岁全国爵士鼓金奖,可回来父亲第一句话就是金奖有什么好说的,比你强的多了去。

母亲还因为一小时只写了三行作文而赶我出去,他们永远不相信我有抑郁症。事实上,别人的孩子眼神都是活力四射的,只有我的眼神黯淡无光。

父亲总是以自己臆想儿子的标准要求我,无论做的多好都觉得很差。

父母认为打击式教育效果更好

俗话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父母认为打击式教育能够最好地减少孩子犯错的机会。

中国式打击教育,不合格父母自创的遮羞布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班杜拉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他给三组孩子播放一个影片:影片的前半段是一个人对着一个充气玩偶拳打脚踢;影片后半段,A组孩子看到这个人受到惩罚,B组孩子看到这个人获得奖励,C组孩子则没看到这个人的结局。

影片结束,实验者把孩子带到另一个房间,房间有很多玩具,同样有一个充气玩偶摆在显眼处。结果发现,A组孩子对玩偶表现出粗暴的行为次数最少,B组最多,C组居中。

孩子通常会经由观察别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奖励或处罚),间接学习到是否要表现某一个行为。这个间接学习的过程,被称为模仿,而模仿的对象则被称为榜样。

大多数父母在实行打击教育的时候,实际上是为了给自家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就是他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意识到差距,奋起直追,从而也拥有同样的能力或素质。

可惜大多数孩子没有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反而被自卑所困扰。

打击教育有多恐怖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可能每一个实行打击式教育的父母都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打击是出于爱,觉得孩子总有一天会明白自己的用心良苦。

可是作为孩子他们真的很难理解到这一点,更多的时候,他们直观感受到的是,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温柔和善,他的父母却总是批评自己。

董卿的父亲一直奉行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小的时候对于董卿极其严格,不让董卿照镜子,不给买新衣服,每个寒暑假都让她去打工。

中国式打击教育,不合格父母自创的遮羞布

她的父亲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照也是土豆,你已经长成这样了,照镜子还能让你变好看吗?”

董卿说小的时候最开心的就是父亲出差,自己不用看到这个人,才会觉得轻松一些。

两人的矛盾一直持续到董卿上大学。董卿大学第一次放假回家,父亲提议要到外边去下馆子。

吃到一半,父亲突然倒了一杯酒,对董卿说:“我敬你一杯吧,我给你道个歉,我想想我这么多年,以前对你有很多方式不对,你别往心里去。”

这些长大的孩子可能会理解父母当年的打击式教育,可是理解不等于赞同,毕竟童年时丢失的那些快乐,再也回不来了。

父母的打击式教育会引来孩子对自我的否定。

最近电影《至爱梵高》上映,人们开始追忆这个天赋异禀,却英年早逝的画家。

中国式打击教育,不合格父母自创的遮羞布

梵高的弟弟提奥说,梵高的精神疾病在童年就已经埋下了根源。

梵高是家里的长子,但却不是第一个孩子。他有一个哥哥,也叫文森特。梵高的生日就是哥哥的忌日。

在母亲心里,他永远不及死去的哥哥。梵高也一直认为哥哥才是真正的文森特·梵高。

他拼命地融合到这个家庭,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和生活,但却依然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

直到29岁,才在弟弟的鼓励下开始绘画。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有一句台词“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每一个人都不应该为自己的出生感到抱歉,无论父母多不喜欢你,社会多不认可你。

打击式教育对于孩子的伤害,并不会因为孩子长大而消除

若干年后,也许你已经忘了因为什么挨打,但是被打时的恐惧和伤痛,却永远记得。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被父母暴力对待过的中国孩子也会在成年后出现大规模的心理创伤吗?

一位匿名网友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在学业上,他们认为我读书好是应该的,从来不做真正的“教育”。

在青春期进入初中后,成绩一落千丈,他们继续辱骂、责怪,因为让他们“丢面子”了,直至我在一个午后,吞下了奶奶的50片安眠药,后被救活。

而现在的她已经结婚生子,年收入30万,却依然没有摆脱童年的阴影。

中国式打击教育,不合格父母自创的遮羞布

陈丹青在《谈话的泥沼》中说过,我最怕看见年轻人自卑,可是我们的教育就是让你越来越自卑。

一位崇尚打击教育的母亲说:“我批评你,就是为了让你记住。”

记住什么呢?

孩子一遍一遍地加深了脑海中因为考低分被批评的痛苦。

这样的结果只有两个,第一怨恨考试,开始抵触学习,因为只有不在意分数,才不会因为没考好而痛苦;第二怨恨父母,开始逆反,宁愿相信父母说的都是错的。

记住伤痛本没有意义,只有开始对伤痛进行反思,伤痛才有了意义。

不是所有人在经历创伤后都能够成长,也有可能是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经历和创伤后成长关系的研究,对6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只有0.5%的人,在儿童时期没有遭遇心理虐待,其余百分之99.5%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虐待,具体表现为,被恐吓、忽视、贬损、干涉、纵容。

该研究引入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个人面对逆境时的适应能力)两个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心理虐待对于创伤后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对创伤后的成长产生正面影响。

这说明,即使创伤后有成长,这成长也不是创伤本身带来的。

一些父母只给孩子带来了创伤,却没有教给他们经历创伤之后应该如何成长。

别让打击教育毁了孩子

1.?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打击都不会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被相信和鼓励的孩子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安慰剂效应”,原指病人实际上没有获得有效治疗,但是却在心里上相信其有效,而导致病情真的有所好转的现象。

科学家在实验对象身上制造疼痛,然后使用吗啡来止疼。一天这样做几次,持续几天,直到实验的最后一天,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结果生理盐水也有效地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

后来安慰剂效应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使孩子获得适当的、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其树立自信,激发潜能。

《阿甘正传》中母亲对于阿甘的鼓励尤为重要,儿子虽然有一点弱智,但是母亲坚持要送儿子去正常学校上学,“you are no different?than anybody else?is”。

电影开篇就是妈妈对阿甘说的那句话:“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

中国式打击教育,不合格父母自创的遮羞布

因为阿甘有轻微的智障,妈妈想用这样的比喻让他明白,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郑渊洁小的时候因写出一篇《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被老师当成反面典型,赶出学校。

父亲并没有劈头盖脸地骂他,而是认真读儿子写的检查。

结果他发现儿子的检查被写成了一篇小说,有情节、有冲突、有人物。

可惜最后郑渊洁还是被劝退回家了。

父亲没有批评儿子,只是对他说“孩子没关系,以后我教你”。

这句话对郑渊洁未来的文学之路,至关重要。

中国式打击教育,不合格父母自创的遮羞布
郑渊洁和父亲拥抱

2. 父母和孩子要积极地进行沟通

父母的方式有自身的局限性,也许他们就是接受打击式教育长大的。

在成为父母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教育方式延续到了自己孩子身上。

产生代沟是正常的,重要的是面对代沟的态度。

19岁的女生晓娜喜欢邻班的一个男生,母亲为此大发雷霆。

在一次争吵之后,母女两人陷入了“冷战”。

几乎不说话,实在有事情,也是写纸条放在对方屋里,或者直接发短信。

这样“零沟通”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晓娜很想和母亲交流,但是却找不到方法。

晓娜的父亲说:“你们俩总这样,家里像个冰窖。”

拒绝沟通相当于阻断了两人和解的最重要道路,多么深厚的感情也抵不过长期冷战的消耗。

打击式教育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沟通则是平等的开始。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老师马修到一个寄宿学校教音乐的故事。

放牛班的学生大多是家长无力管教,或者被家人抛弃的问题少年。

但是马修没有放弃他们,他尝试从每一个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

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他也会耐心听孩子解释,甚至帮他们“隐瞒罪情”。

中国式打击教育,不合格父母自创的遮羞布

结果奇迹发生了,这群孩子第一次被理解、被尊重,马修唤起了孩子本性中的善良。

没有一个孩子生来愿意被讨厌,也许他的“无理取闹”只是想获取父母的一点点认可和关心。

网上有个段子,有什么问题不能靠一顿撸串解决呢?如果有,那就两顿。

父母和子女之间有什么矛盾,不能靠真诚地沟通解决呢?如果有,那就沟通两次。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 生命与自由

    生命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