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一百个人和一百双鞋

作者:admin 2018-06-14 我要评论

从鞋子可以了解到,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般地步的。 我的鞋柜分成五层,鞋的款式大多符合典型的直男审美。最下面一层,放的是可以不用弯腰更换的拖鞋和凉鞋;往...

从鞋子可以了解到,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般地步的。

我的鞋柜分成五层,鞋的款式大多符合典型的直男审美。最下面一层,放的是可以不用弯腰更换的拖鞋和凉鞋;往上一层是打球穿的几双运动鞋,塞得狼藉;再往上一层是平时常穿的,以平底鞋为主;再往上是配正装的皮鞋,它们被整齐规范地塞入鞋套中;最上一层是一些几乎没有穿过的鞋子,过去我以为是我抛弃了它们,而现在我才明白,是这些鞋放弃了我。


站在这个鞋柜前,我总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因为鞋的意义似乎总比我能想到的多,在天气、场合、心情、见面人物这些内外因素面前,我变得选择困难。《阿甘正传》里说,那双鞋子一定很舒适(Those must be comfortable shoes),是的,这个人都比我更清楚自己想要穿什么。几年前,我在纽约和朋友碰运气去了Per Se餐厅,正巧遇到一张空位,刚走进半步,便被经理拦住,因为我没有穿皮鞋,我的朋友也没有穿外套。纽约的餐厅很信奉这一套,曾经有一段时间,接待员常对来观光的游客说:“请至少穿上一双皮鞋吧。”后来去加州采访,长了教训,我带了三件套和一双挤脚的德比皮鞋,却被当地导游告知,如果你不想被加州人当成神经病的话,最好别这么穿。加州人活得随意,很多人30岁之前没有穿过皮鞋,因为没有一个场合需要他们这样做。

到东京之前,我就被告知,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脱鞋或换拖鞋,上厕所时也需换专用拖鞋。在日本,鞋或许还代表着一种戒备,主人总是希望客人能放松下来。当然,也有不爱穿鞋的国度。十几年前,常常看到澳大利亚的市区里有人赤脚走路,他们的脚掌很厚,不惧炙烤的高温和石子,据说澳洲人不穿鞋是一种习惯,这是海滩文化的后遗症,所以常会在正装晚宴上看到一则提示:“穿着正装时要穿鞋。”

在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我曾见到一种有趣的场景——街头的电线杆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鞋子,起初我以为这是某个艺术家的创作,后来我在阿姆斯特丹、布鲁克林、柏林都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一个年轻的涂鸦少年告诉我,这是Shoefiti,鞋子(shoe)和涂鸦(graffiti)的混合体,最初是因为某种反抗和肮脏交易,现在它已经成为年轻文化的一部分。

站在随便一家鞋店,看着形色匆匆走过的时髦鞋子,我既说不上它们的名字,也叫不出它们的品牌,它们更新得如此之快,造型不断进化——全布洛克、半布洛克、四分之一雕花、稳定型、支撑半支撑,减震跑鞋、慢走鞋;融入各种文化——后迷幻时代、过简摩登主义、数学摇滚风、复古回潮;还有花花绿绿的科技——Hexagonal zoom air system,Vapormax,Boost,Harmonix,Bounce,DMX,Micro-g……光是看到这些名字,就会感到一阵阵眩晕,但这并不影响我欣赏它们的美感。

这些年,鞋子几乎取代了包的位置,成为一种新的身份宣言。与服饰相比,鞋子更像是我们的体外器官,如果不穿鞋,很多事做起来很不方便。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类放弃了脚的进化,把这个机会拱手送给了鞋子设计师。当然,这个说法也不够准确,比如我们正在退化的绝不只双脚。

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们试图讲出100个人与100双鞋的故事,以此来梳理鞋子的进化史,我们还会探讨一下传统和时尚,旧奢侈与新审美,当然,我们肯定会遗漏一些重要的人和事……简而言之,从鞋子可以了解到,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般地步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 生命与自由

    生命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