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 正文

一位面艺师傅的养成之路

2021-05-25美食 编辑: huazhu

山西面食上千种,不只有一种展示方式。除了面食,人们对山西的印象,还有精彩绝伦的面食表演。好的面艺表演师傅,他们的成长之路有很大的相似性。王张龙,就是其中一位。

王张龙面气球吹得好,还创了吉尼斯纪录

 

口述/王张龙  记者/王珊  摄影/张雷

在山西,只要是稍微上点档次的饭店,就提供面艺表演。表演时,面艺师傅会穿着喜庆的红色或者黄色绣花的中式服装,或是站在饭桌的中央,或是在包间里。表演某种程度上有杂技的元素存在,比如说师傅会踩在独轮车或者高跷上表演削刀削面,他们将一块面顶在头顶,两只手握刀,移动得飞快,面就飞了出去,这可不是乱飞,一定要将面飞入到最前方的一个小锅里,煮熟捞出了就能上碗吃,也不算浪费。

在我看来,最精彩的表演应该是拉面。师傅会微微卷起袖边,拿着大块和好了的面团,先是揉成一个长条,提起来拧成麻花形,紧接着抓住两端,将胳膊伸展到不能再伸的位置,两手提着面,上下抖动,紧接着折在一起成双股,再成四股、八股、十二股。拉面师傅将一股称为“一扣”,普通吃的拉面拉到八扣就行,表演却要到十二扣以上,最后面条在师傅手里像是散落的琴弦,或是瀑布。轻轻打着打火机,面就能着起来。

学面艺表演是个辛苦活。我在山西遇到的很多师傅都是半路出家。即最初是为了学面点进的厨房,可架不住市场的需求,只能买了独轮车下班时躲在宿舍偷偷练。练习很苦,却很少有人想过放弃,因为相比于过去贫苦的日子,眼前的生活还是有奔头的。王张龙是其中的一位。他是成功的,已经上过60多家电视台的节目,去过20多个国家。

他能用4公斤面吹出直径达2米的面气球,远远看去就像一个表面光滑的巨型蘑菇,气球表面薄如蝉翼,能够透过面皮看到字;他还用重2.5公斤的面团拉成16384根龙须面,远观像瀑布一样,近看面细如丝,一点即着。这两项技艺都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下面是王张龙的口述:

 

我今年39岁,出生在临汾的一个农村,父亲是煤炭工人,母亲就在家里种地。我们家孩子多,生活一直不宽裕。说来你可能不信,16岁离开家之前,我从来没有吃过大米,与“米”相关的餐食是小米粥、黄米油膏、蒸黄米饭。吃的最多的还是面。我妈妈能做十几二十种面食,家里一日三餐都是面食:早饭馒头,午饭手擀面,晚饭汤面,过节可以吃到炸麻花和油饼。

我16岁时,二姐考上了大学,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我当时初中刚毕业,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我决定出去打工。父母送我到镇上坐了大巴车,那是我第一次坐长途汽车,还晕了车。到了太原,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问了一圈下来,觉得还是去饭店当小工合适,管吃管住,也没有什么门槛。

1999年对我来说是一次机遇,我应聘到了双龙山庄做帮厨。双龙山庄现在已经停业了,那时却很有名,有十来家直营店,省外也有分店。在那里,我第一次挣到了50块钱的工资,还惊讶地发现大饭店里的冷菜、热菜、面案等工作是要细分的。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面食。

双龙山庄的面艺总监是霍锁英师傅,他经常在各个店铺巡视,有时还会指导我们做面食。霍师傅很厉害,尤其是刀削面做得好。到现在,我都记得第一次看他削面的情景。刀削面要求三棱、柳叶形,厚薄均匀,宽窄一致,长七到八寸。师父削的不仅整齐,宽度一致、厚薄一样,削出来,还能落在同一个位置,就跟摆在那儿一样。我当时觉得,大师傅能把这么普通的一碗面,做得这么有艺术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面食技艺讲究传承。霍师傅学厨时,师傅是胡世年,民国时期在大饭店做过面点师,新中国成立后还曾在人民大会堂做过面点,是山西面食界的老前辈。霍师傅经常跟我们讲他学艺的经历。他说,那会儿师父做,他们看,下了班就练习;师父们那会儿也不会告诉他怎么削,更不会手把手教,全靠自己看、自己悟。

这些我都听进了心里。我把霍师父削面的画面都刻在脑子里了,一直按照那个标准去练。在饭店上班,我当时每天早晨5点起来做早点,中午休息一个小时后开始做午饭,晚上7点又要准备晚饭,一直要忙活到晚上11点。能练习的时间很少,但每次发工资,我都会买一袋面回来,晚上在房间里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揣摩水的多少、面的多少、水温的高低跟面之间的关系,也会跟师傅和师兄弟们请教。霍师傅说我有灵气,后来,我学会了100多种面食。

2003年是我人生的一次大机会。为了庆祝太原建城2500年,太原市组织以面食为主题的国际面食节,要在各大酒店抽出类拔萃的面点师傅进行表演。霍师傅选了我和其他三个师兄弟,我们四个人一起参加了培训。几十个选拔上来的师傅都很出色,但做面手法不一,两个月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统一手法。这样下来,几十个人表演同一款面,整齐一致又有气势。

面食节那一天,我们踩着鼓点做面,观看的人一下子被这种艺术形式给吸引了。很多外国朋友,还有全国八大菜系的同行都对表演赞赏有加。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面食表演就存在了,但霍师傅告诉我,那会儿表演的功能是为了吸引食客们多购买相关的面点。那时的表演,准确说是制作过程的一种展示,因为山西面制作包括削、剔、擦、抿、拉各种各样的方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展示性。

面食节的活动让我意识到,面食也可以走上舞台,“玩”起来。之后,我就在想,能不能将面食表演进行一下创新,让其更具有观赏性。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杂技骑独轮车的表演,它舞台性更强,展示性也强。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将独轮车与头顶削刀削面结合起来。我买了一辆独轮车。

我没有任何杂技基础,也没有老师教,刚开始我只能扶着墙或扒着双杠找平衡感,后来学会了直行却不会拐弯,骑上高车后又不知道如何跳下来,常常扭伤脚腕、磕破膝盖。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干成。大概练了一年多,我终于可以脚蹬独轮车,头顶面团,双手执刀削面。为了让面团稳在头上,我找人特制了一顶重达6公斤的帽子。你看我的抬头纹这么深,就是帽子压出来的。这之后,我又将刀削面结合了山西传统的高跷进行表演。

刚开始我是在店里进行表演,这样的表演之前没有,又要收费,客人就不愿意,他们觉得看一场表演不如点一盘菜吃得好。我和老板就跟客人说,表演完如果觉得不满意,可以不付费。那时真的是特别用心地演。我对自己说,上台以后的时间是属于我的,我要吸引客人的眼球;如果客人吃客人的,我演我的,那就不成功。这样慢慢下来,客人觉得确实形式比较新颖,也就慢慢接受了。

我是个好琢磨的人,有一次看到和好的面团在冰箱里起了个泡泡,我就想,有没有可能将这个泡泡吹大,也做成表演。我又琢磨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能够用4公斤面吹出直径达2米的面气球,还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吹面气球的秘诀主要是在于把控水、面、盐这三者的关系,三者和在一起,能够让面有很强的韧性。吹也是有讲究的,必须要用气均匀。所以,吹面气球时你要微微调整面气球的位置。这样面团才能持续膨胀,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透明,直至面皮变成纸一样薄。

剪刀面,面像小鱼一样,特别可爱

 

拉龙须面则讲究“溜面”,上下抖动、左右甩,溜匀了才能上案。上案后把面对折,每对折拉伸一次为一扣,高手能拉十扣,面艺表演要拉到十二扣,最后拉出的面能够从针眼里穿出去。以前跟师傅学习,各种材料的用量都是靠经验,我后来觉得这种经验教学法出工较慢,需要练习的时间太长了,质量不能保障。现在我会根据不同的表演需求,选择面粉、配料、时间、温度等。什么面用什么水,都是有讲究的。比如刀削面一年四季都用冷水,剔尖面则要用热水。

我们是连锁店,需要很多人进行表演,表演一次有200元的收入,为了给大家增加收入,我就将琢磨的这些经验都没有保留地告诉了徒弟们。表演的队伍不断壮大,也是山西对外宣传面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我记得有次招待一个驻华大使,我做了拉面表演。表演的时候,我说了一句话:“用我们山西的拉面,架起两国的友谊桥梁。”这个大使笑着跟我说;“你应该做外交官。”我们都很开心,后来他卸任后,写了本回忆录,说对中国印象最深的是山西,对山西印象最深的是面食。

山西的面最常见的卤是西红柿鸡蛋和杂酱肉

大家都爱看
小城美食多小城美食多 扬州早茶的“小吃八怪”扬州早茶的“小吃八怪”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

Copyright © Www.321455.Com 好日子,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