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不同世界的表情

作者:admin 2021-05-27 我要评论

自从手机变成大屏幕,一段手机对话中插入各种文字以外的符号便成了常态。各种各样表示心情和语气的表情符、表情包和动图独立于各种语言之外,无须任何学习过程就...

自从手机变成大屏幕,一段手机对话中插入各种文字以外的符号便成了常态。各种各样表示心情和语气的表情符、表情包和动图独立于各种语言之外,无须任何学习过程就被全世界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采纳。在使用过程中, 这种新的语言规则才渐渐成熟起来。这种语言形成的方式跟以前的所有语言有多少相似又有多少不同?可能只有语言学家才能说清楚。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表情包(摄于2019年德国慕尼黑街头)

 

文/孙欣

在英国,我也有个工作群,因为现在可能所有人都有工作群。工作群用来发紧急求助和通知,但是信息并不正式:正式信息还是发邮件才算数。如果有人发现冰箱或培养箱失灵、仪器故障、需要找到某种试剂等等,都可以在群里发信息,如果有人看到又能帮忙就回复一下。当然,不成文的规则是,在这样的群里说话,除了表示感谢的“微笑”表情符,其他表情符、表情包都不可使用,工作群只说完全必要的事情。

除了工作群之外,我们几个比较要好的朋友另有一个小群,全都是来自异国的人,共同语言是英语,共同的兴趣爱好除了工作和吃喝以外就是调侃英国。在这个小群里,我们才随心所欲地使用表情符和表情包来聊天。

表情符,表情包,动图……这些符号配合语言使用时,都是“书面语”,因为它们没有对应的发音,意义也太过丰富,无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必须输入到显示屏里,用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绪。最早的表情符是用标点符号组合出来的,如果不想频繁转换输入法,从ICQ时代就已经上网的人(比如我)仍然会偶然使用标点符号表情符。在对话中用冒号、分号、括号及大写字母D组合出一张笑脸或调皮的笑脸,有点儿怀旧的意味。与表情符一起成长的人,使用起表情符来就像使用标点符号一样,有个解读的共识。在我们的小群里,虽然每个人的母语各不相同,但是使用起表情符来基本没有误解,大家遵循同一套“语法”和“修辞”,该“微笑”的场合不会“大笑”,该“笑哭了”的时候不会“鼓掌”。也许是因为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一起出现的表情符已经是我们生活语言的一部分,就像短信与群聊已经成了私人和公共交流的一部分,生活语言的表达有一套默认的何为得体的规则,使用表情符也一样。

中文称为“表情包”的meme,这个概念最早是《自私的基因》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他在这本书中用meme指代一种能唤起人类共同感受或记忆的文化片段或现象,比如一段旋律,一个习语,某种服装潮流。《自私的基因》刚出版时,绝大部分世界还没有互联网。过了几十年,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手机时代,这个词凭借它本来的意义,忽然成了智能手机丰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类别。如果没有表情包,活跃在脸书、推特、Instagram、Reddit上的全世界的网友将会丧失许多共鸣。他们在线下可能使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根本无法面对面交谈,但是在网上,几个表情包就能把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支持或反对一个话题。

我的另一个世界,微信群的世界,表情符和表情包的用法则与英语世界有很大不同。我的微信群主要是家庭关系群,参与者包括我的表兄弟姐妹和父母在内的长辈们。我们在这个群里贴下一代的照片和视频,因为我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下一代也是独生子女,大家凑在一起晒娃比较热闹,父母辈也喜欢。建群不久之后,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老人们尤其爱发动图和表情包,而且是五彩斑斓表情夸张的那种,可以发十张八张不重样。无论是谁贴一张自己孩子的照片或一段视频,底下很快就会冒出来一串巨大的动图,载歌载舞,都是姥姥奶奶辈的人在捧场。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巨大的表情包呢?直到有一天我亲眼看见父母如何在微信群里聊天,才算有了答案。微信“叮”的一响,我妈掏出手机,告诉我爸谁贴了什么照片,两人头碰头一起赞叹一番,商量着写回复。我妈说:“用这个表情包吧,省得打字了。”我爸说:“好的。”于是一个占了三分之一屏幕的咧嘴大笑的小孩就从输入栏上升到了对话栏,代表了两个字:“真棒!”老人大量使用表情包的一个原因居然是省得打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永远都不会想到。他们喜欢用超大号的表情包,当然也是因为容易看清楚。用表情包来作简短回复比如“好的”“是的”“很棒”,也比输入文字简单。智能手机和短信对话对中国的老人来说是他们退休以后的新事物,他们兴致勃勃地热爱拥抱这种新事物,因为这是他们与子女和孙辈时刻保持联系的桥梁,所以他们一并接受了表情包这种夸张的表达交流方式。

相比中文群里表情包的丰富多彩,英文群可以说简单得多,很少有大量的表情包对话。但是英文群尤其是关系很近的朋友聊天,会用广泛流传的图片或视频定制表情包,来配合某个特定情境。互联网世界已经有了一些非常著名的图片,表情包生成器到处都有。推而广之,有些人会把广为流传的图片或视频加上不同的关键词,生成只有某类观众才能会心大笑的表情包。推特上有一位博主Oded Rechavi是特拉维夫大学的教授,他非常擅长制作学术笑话相关的表情包。生物研究的学术圈子虽然小,但是粉丝非常忠实。每次他发了新的表情包,我都会看见一串认识或相互关联的人转发,有时还会转发到我们的小群里。比如,普通的论文是一个穿着普通的人,《自然》杂志上的论文是一身羽毛的摇滚明星埃尔顿·约翰;一段大人反复阻止小孩投篮的视频,标题是“《自然》杂志编辑的一天”。

当理查德·道金斯最早提出meme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应该也意识到了,同一个文化片段或文化现象可以很容易地放在不同的情境下唤起不同的人类情感,但他可能没想到在智能手机普及以后,meme会变得复杂多维。一个图片或动图在网上火了,因为观众都认同它某些吸引眼球的元素;这个图片或动图加上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成为多个新meme,并得到多个小群体的认同。可以想象,一张著名网图被用于表情包后的发展流变方向,可能是未来人类学研究的兴趣所在。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中国式男性气质

    中国式男性气质

  • 翁虹主演的三级作品大盘点 翁虹个人资

    翁虹主演的三级作品大盘点 翁虹个人资

  • 各色陪酒女的糜烂夜生活不堪入目毁三观

    各色陪酒女的糜烂夜生活不堪入目毁三观

  • 口述:关于3p经历的三个故事

    口述:关于3p经历的三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