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最美敦煌

作者:admin 2019-09-19 我要评论

从莫高窟、榆林窟到麦积山 斯坦因:中西交汇处的想象 1907年初春,寒风夹带着细沙在敦煌空旷的街头吹荡。刺骨的寒风中出现了一位欧洲探险家,他的名字叫马尔克奥...

从莫高窟、榆林窟到麦积山

斯坦因:中西交汇处的想象

1907年初春,寒风夹带着细沙在敦煌空旷的街头吹荡。刺骨的寒风中出现了一位欧洲探险家,他的名字叫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他从楼兰遗址启程,穿过冰冻的罗布泊,从阳关进入敦煌。有一位跟随者,他是斯坦因雇佣的中文秘书和翻译蒋孝畹。

 

 

前往敦煌的交通还像古代一般非常不便利,骆驼、马匹和毛驴仍是主要交通工具。到达此处是一场漫长艰辛的旅程。斯坦因从喀什噶尔出发,经过和田、若羌、米兰,穿越荒凉的罗布泊盐碱大漠和戈壁荒漠,沿着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时与大月氏取得联系、欲联合攻打匈奴的古道,向敦煌进发。正是在击败匈奴之后,汉朝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玉门关和阳关两关,扼守住西域进入河西、中原的大门,同时也与当时的乌孙、大宛、安息、身毒等国建立了交往。这也是一条法显从敦煌出发向西前往印度取经的险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岁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艰难旅途中,斯坦因不禁感怀法显、玄奘的精神,这精神“虽历经千年,在充满着死亡和荒芜的地方,却比在生机勃勃的地方更坚定持久”。他还带着一本远行经过这里沙漠的马可·波罗所写的行纪,映照着看,马可·波罗对罗布泊沙漠的水源分布和穿越所需的时长描写得相当准确,对西域沙漠里诱惑人迷路的“死亡幽灵的召唤”的描述,也很生动。

此时,敦煌已被尘封和忘却了几百年。经历了隋唐和元帝国的繁荣之后,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光彩。15世纪大航海时代开拓的海上贸易航道,使得陆地交通要道逐渐失去了荣光。明朝嘉靖三年(1524)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到关内,废瓜州、沙州(敦煌),200多年敦煌旷无建制,逐成“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从此沉寂。

近敦煌时,没有任何迹象向斯坦因表明,他正在走向一座城镇。他在一条碎石路上走了17英里,直到看见了一排树。敦煌绿洲上的农舍和田地已被荒废,但仍留下大量精耕细作的迹象。大风狂沙中,他穿过正在毁坏中的敦煌镇大门,来到狭窄的街上,举目所见是开始坍塌的寺庙和年久失修的房屋。他拜见了敦煌的军事长官,在聊天中,他们聊到甲午战争,知道了“日本人在最近战争中表现出来非凡本事”。他参观了敦煌附近的千佛洞,也即莫高窟。早在1902年,他的朋友、匈牙利地质学家洛克兹就向他提及过这个遗迹的艺术价值,洛克兹在1879年到中国西部进行过地理考察。斯坦因很快得出自己的判断,千佛洞的这些壁画最好的部分属于唐朝,那是中国佛教文化繁荣的时期,敦煌曾经历过近200年的和平时期。

斯坦因为什么会长途跋涉来到敦煌,这个对他来说如此遥远,在当时默默无名的小县城?除了西汉的历史,法显、玄奘的精神感召和马可·波罗行纪的指引,还有何种力量,以及什么线索,牵引和召唤着斯坦因来此处?在他意识的版图中,敦煌位于何处,具有何种含义?

实际上,19世纪末,许多西方探险家都已经开始注意到敦煌莫高窟。1900年以前,俄国的普尔热瓦尔斯基、匈牙利的洛克济(Lajos Loczy)、法国的邦宁(Charles Eudes Bonin)等人,都曾走访过敦煌。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地理探查,还没有特别留意莫高窟的艺术价值。莫高窟广为人知,与后来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有关,但那时还无人知道它的存在。

对欧洲来说,那是一个被考古热席卷的时代。19世纪中叶,欧洲的地质科学取得了很大进步。人们认识到,地球的年龄有数十亿年,而不是之前普遍认为的几千年。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阐述了他的进化论。人们更进一步相信,人类有数百万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全新的时间限度,其间蕴含着考古研究的巨大潜力。不久后,欧洲考古学家开始探索世界各个不同区域在地质层下的古老历史,在埃及、特洛伊、克里特、庞贝、玛雅、尼尼微等地方都有令人震惊的考古发现。到19世纪晚期,考古学的方法论有了进一步发展。考古学被认为不仅应该记录和收藏具有美感和价值的物品,还应该记录世俗物品,从而与古物收藏区分开来。

斯坦因就身处这个考古学的历史热潮中。1862年,他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青年时求学于德累斯顿、维也纳、莱比锡、图林根等地,学习古印度文字和古代东方语言学等专业,后留学英国。1887年,他博士毕业后到印度工作,曾在旁遮普担任拉合尔东方学院院长。印度当时是英国殖民地。

在印度待了10年后,1897年春,斯坦因萌发了去新疆和阗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的念头。从1876年至1926年,50年间进入中国、密集往来于西北的考察队、探险队、测量队,约有42支。在斯坦因之前,法国旅行家杜特义·德·兰斯在一份报告中提及,他在库车偶然得到了一些古代梵文的桦树皮古卷的残余碎片,与和阗有密切的联系,“其中包含了一种早期印度语言和文字书写的某个佛教经文,其年代可以上溯到公元1世纪。它与已知最古老的印度抄本极其相似”。这个发现引起了专门研究古印度语的斯坦因极大的兴趣。1898年9月,他在给印度政府的建议书中写道,据历史记载,和阗地区曾是古代的佛教文化中心,起源和特点明显受印度影响,“近年古代文书、钱币、雕刻等的发掘已充分说明,对这些古代遗址系统发掘,将会得到对古代印度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发现”。

大约同一时期,“不列颠中亚古物搜集协会”于加尔各答成立。他们收集到了来自中国西北地区一些值得注意的古物,包括纸质手稿残片、古代陶片等。这都是当地“寻宝者”在和阗古遗址中发现后,卖给印度政府在喀什噶尔、克什米尔和拉达克的代理机构的。通过俄罗斯驻喀什噶尔及其他地方的领事官员,圣彼得堡方面也收购到了类似的民间收藏品。除了明显是用印度文和汉文写成的真正文献外,其中大部分搜集到的东西都令人费解,都用怪异、不知名的文字写成。这些都引起了斯坦因的好奇。同时,收集到的这些东西,都没有可靠的现成资料来判定其真正来源。

斯坦因在后来第一次中国探险后写成的报告《沙埋和阗废墟记》中写道:“中国新疆还没有什么地方进行过考古学方面的探索,这不禁使我为之心动。无论能干的欧洲东方语言学家对这些特殊的发现品如何重视,如不去当地系统调查,就无法真正认识其历史和文物价值的全貌。”瑞典人斯文·赫定在1896年冬经过和阗所在大漠中两处被掩埋的废墟地带的旅行,让斯坦因确信自己的想法可行。他认为,赫定的报告已足以证明古遗址的存在,值得提前去发掘。

斯坦因感兴趣的是,佛教的教义早期如何从印度向中亚、中国及远东传播。根据现有的汉文记载,佛教不是直接从它的诞生地传到中原的,而是向北通过中亚传入。从公元4世纪起,像法显这样的高僧的足迹已来到印度佛教圣地;但他们把目光集中在宗教事务、教义、寺庙建筑和寺院礼仪上,对佛教所到中亚诸国的语言和文化艺术流传范围,却未能明确说明。根据中国编年史,斯坦因猜测,佛教传播的影响已经持续了好几个世纪。但是,“这些可能使我们重新编织过去文明时期主要面貌的原始记录和遗物,随着公元10~11世纪伊斯兰教对这一地区的征服,所有证物似乎消失殆尽”。他想象,西部荒漠中,那些为流沙所埋藏的废墟“将为考古研究提供帮助”,“新疆沙漠的气候在保存能力上并不次于埃及”。

1900年7月,斯坦因敲开印度政府驻喀什噶尔总领事马继业家的大门,受到了热烈款待。此后,他在塔里木盆地南缘所进行的探察活动,都得到了这位“英国利益代表”的关心和支持。19世纪末20世纪初,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是英、俄列强划分势力范围争夺的焦点,双方都伺机插足于此。印度和阿富汗当时已沦为英国殖民地,沙俄势力已越过锡尔河和阿姆河,从西伯利亚向南扩张了几千英里,欲吞并新疆西部的绿洲地区,控制通向印度的战略性山口。这也让斯坦因考古的背景更加复杂。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 生命与自由

    生命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