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 正文

慕尼黑音乐日记:海廷克与巴伐利亚的最后“会面”

2019-11-10娱乐 编辑: huazhu

文/何宇轩

一切事物在“时间”下都无固定性。存在的意义,有些是偶然的;存在的价值,多与原来情形不合。

——沈从文《烛虚》

元月中旬。慕尼黑历经连日严寒,温度暂时回暖。彼时于街中行走,绵雪蒸发,空气潮润,景致、心气难得阔然。不巧,社交媒体铺天盖地的一则消息笼罩古典音乐圈——伯纳德·海廷克将在2019/2020乐季后不再进行公开指挥。大师要退休了!

儿时读《水浒》《三侠五义》,每遇好汉退隐江湖,总有惋然痛惜之感:浪子燕青功成身退,未有震天的锣鼓,只是不经意间从乱世抽离,当是私断生存境遇后的个人选择;《三侠五义》以《西江月》一诗完结,暗示江湖众人归居山林,从此不再过问天下,实是叹息一个时代的终结。前者悄然而落寞,大隐于无声;后者凋敝却逍遥,颇如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终曲般壮阔。

毋庸置疑,海廷克的退隐是考虑到健康因素的选择(今年3月迎来90岁大寿的他,在去年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指挥马勒《第九交响曲》的时候就发生了跌倒的情况而连续取消了几场演出。当时,乐迷和指挥家自己都已心知肚明:他年迈的身体和健康状况已不再适合长时间工作),但他低调的退休宣告并未因此而静悄悄,反是一阵波澜。作为跨越千禧年的指挥大师,他的身份在时间的维度上发生了意义的扭转:20世纪,他是剑指摩登的“新新人类”;21世纪,他是古风遗存的“活化石”。人们心里明白,在这个时代,海廷克的肖像不仅代表自己,而是扑面而来的一连串名字——门格尔贝格、富特温格勒、莱特纳、贝奴姆、朱利尼、约胡姆……20世纪音乐风潮消散殆尽,渐入失落,却依然残存在这位指挥家的血液里。在他将要放下指挥棒的那一刻,即是一个过往时代错位的终结。前人孤魂残世十余年,终于老去了。当英雄们漫长的艺术生涯终近尾声,怎能不悲壮?

这样一番盘索下来,今晚的音乐会的确弥足珍贵。在落笔当下,2月21日,我刚刚在嘉斯台(Gasteig)爱乐大厅听完海廷克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现场演出。对于这个乐季后退休的他来说,今天及次日的两场音乐会是其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最后一次合作。之前我从未见过大师本人,直至赏毕乐音踏入家门,才猛然意识到,几小时前的第一次“相遇”很可能就是最后一次。

我努力回想方才的场景。无关振聩的掌声,亦非乐音的深刻,印象最深的居然是图像记忆的一瞥——海廷克微颤的左手。它与丢勒速写中祈祷者的手是多么神似!画里的一双手据说是描绘画家正值青年的哥哥,肌肤的粗糙缘于苦工的劳作。而年近九旬的海廷克这一只手的手背则因多次输液而血色发黑,与丢勒灰沉的笔触刚好契合。是啊,回忆的此刻真是精神恍惚,指挥家年迈的身躯竟与在录像中无数次见到的那个阿姆斯特丹时代的年轻人光影重叠。挥棒、展臂、左手细微的颤抖,与曾几血气方刚的30岁青年如此一致,毫无错愕。也许年老就是回归年轻的一种方式,我的观看与怀想在海廷克身上一时分不清长幼,在时空里混沌。

慕尼黑的“嘉斯台”文化中心 (作者摄)

 

听过海廷克的3张“贝九”录音:70年代与伦敦爱乐乐团、80年代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2006年与伦敦交响乐团。出人意料的是,相较三者,今天的现场竟与70年代的早期录音更加接近。它明显区别于时下的任何诠释,是我好久没听到过的贝多芬之声——那声音既来自过去又根植现在,少壮且老迈,正如记忆中指挥家虚恍交叠的影像。

21世纪的指挥风格,看似在喧闹和凌乱中难以辨别,却其实远非“百花齐放”,反是愈发趋同。追本溯源来讲,19世纪的指挥家对瓦格纳式浪漫主义的痴迷犹如病患,其浪涛般的情感倾泄一直延烧至20世纪上半叶,并逐渐引发逆反情绪。这种情绪由卡尔·穆克、魏因加特纳、理查·施特劳斯等人导火,再经托斯卡尼尼努力,终引向现代主义大潮席卷全球。至此,“反浪漫主义”的客观诠释渐成风尚。而对于21世纪的指挥家来说,学者般冷静的音乐诠释不再是潮流,而是必需品。这也带来了某种忧虑:指挥家在最大保障作品本意的基础上,个性越来越不明显——你很难从广播或录音中准确地辨认一位诠释者。海廷克与21世纪的任何一位指挥家都不同,他的诠释虽向来立足客观,但也缘自对门格尔贝格和富特温格勒等浪漫派大师的热爱和继承,使他从未脱离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灵动与自由。今夜,我亲耳听闻,于海廷克棒下,在新时代聆听旧世纪的滞碍与阻隔失效了,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握手和解。

 

 

 

 

今年年初,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推出“海廷克的肖像”CD大合集。这套唱片由1997年录音的海顿《四季》起始,横跨20年,以2017年录音的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作结,每一张皆是现场录制。若加之我今晚现场聆听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几乎可以称为是大师晚年与乐团合作的历史见证和艺术记载。以每张唱片的年份梳理下来,海廷克近20年的“履历”清晰可见。

海顿《四季》录制于1997年11月。当时海廷克最重要的身份还是柯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他已在这个位置上任职十年。此时,指挥家全心投入的歌剧院正关门整修。次年秋天,由于巨大的财政短缺,歌剧院董事会投票决定继续停演一年,英国文化部长也表示支持。这个决定让海廷克勃然大怒,他认为这么长时间的停演只会让优秀的乐手流失,剧院将无限制地走向下坡路。他写信给歌剧院总裁Colin Southgate,威胁说如果将停演的决定继续下去,他将引咎辞职。不过,总裁和董事会都没有对他的威胁进行回应和理睬,理由是他们认为经济亏空的很大原因确要归于这位音乐总监过高的艺术要求。

 

门格尔贝格

富特文格勒

 

富特文格勒

 

 

 

海廷克是个难得的伟大艺术家,但也成为了一位糟糕的运作者和领导人。两者看似悖论,实则互为因果。这个特点在他作为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首席指挥之时并未显现出来,在那个年代,世人眼中的海廷克既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家也是一个年青有为的乐团管理人才。但到了柯文特花园,海廷克对于艺术的要求“无节制”地提高,从排练、选角、舞台设计、到导演的选择和服装的制作,他什么都要把关。只要有一个环节有所遗漏或令他不满意,他就绝不会让这个剧目上演。如此苛刻的制作要求导致成本一步步增大,同时由于歌剧的上演率不断减少而收益甚微。据统计,一般的歌剧院音乐总监一年内指挥歌剧少则六七十场,多则近百场。但柯文特时期的海廷克仅每年指挥不到20场歌剧上演。更别提那些少之甚少的唱片录音了(虽然它们每一张都是精品)。

但一切都没能阻止指挥家强硬的态度。1998年,缘于对歌剧院董事会停演决定的不满,海廷克开始与媒体“联姻”,口诛笔伐管理层和文化部对歌剧院的管理不善,事件几乎演变成了政治与舆论的对立战争。最终,管理层不禁舆论的压力,只好在财政赤字的基础上继续亏本投入资金以此支撑新乐季的演出。

年迈的海廷克

 

情况一直延续到了2002年,海廷克终从柯文特花园卸职,转站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并签合同至2006年作为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德累斯顿时期的海廷克以一系列德奥经典歌剧开启,收效极好。本以为将是一次晚年职业生涯黄金时代的转折点,然而好景不长:2004年,海廷克与管理层再生矛盾,他不同意歌剧院总裁Gerd Uecker提出的继任人选,认为这将全然改变他给歌剧院设定的演出计划和排演需求。不料管理层不但没有同意他的要求且十分强硬地表示绝不妥协。一气之下,指挥家上交辞呈,将本该在两年后结束的合同提前中断。这一次,连新闻媒体都不再为海廷克辩白,评论说:“他可能更适合海顿时代的宫廷乐长,而不是一个本世纪的指挥家。”

在“海廷克的肖像”唱片合集中,马勒《第四交响曲》录制于2005年。这一年正是海廷克无任何重要职位的一年,虽有不少客席指挥演出,但他的生活似乎突然从多年的繁忙之中抽离了出来。我们的确能在这张录音里听到一种不常见的恬静和安然,马勒那些时而怪诞的音响此间如田园般舒和致远,轻柔入耳。海廷克曾向德国的媒体谈过:“在不太忙碌的这段时间里,我开始考虑我是不是真的老了。也许我更适合纯粹的音乐表达,不太适合再从事任何领袖职位了。”也是这一年,他撰文宣布自己将不再指挥歌剧(尽管他此后还是少量地指挥过几场)。

我注意到在“肖像”合集里,2006至2010年间录音空缺,2010年之后却几乎每年都有一个重要录音被收录。也就是说,在2006至2010这四年间,海廷克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没有任何重要的合作,直至2010年之后才逐渐来往频繁。大概查阅了资料,便晓其中因缘:2006年4月,芝加哥交响乐团任命海廷克为首席指挥,大师应允上任。次月,乐团邀请大师出任音乐总监职位,基于自己先前经历的判断和年事已高的考虑,他拒绝了这个请求。显然,他的选择是正确的,脱离了管理事务的繁杂,他才可以全心全意地深入到音乐中去。芝加哥时期的海廷克可以说是他晚年最和谐与愉悦的一段时光,其音乐会好评如潮,几张CSO.Resound唱片也被称作是近年来少见的录音效果与艺术水平均高水平的水乳交融的经典。

《海廷克的肖像》唱片

 

2010年2月,海廷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慕尼黑上演了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此现场录音也收录在了“肖像”合集里。在这版“布五”中,我听到了一种在前几年的录音里不曾存在的悠长和沉稳,它似乎接近了切利比达克的晚年录音。是的,海廷克的音乐和人生选择都更加纯粹了:同年6月,海廷克在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完成了贝多芬交响曲全套音乐会后,便卸任了首席指挥职位。此后,海廷克没有再从事任何与乐团领导事务相关的职位。他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在琉森长期教授指挥大师课)中去,每一场指挥的音乐会也皆是深思熟虑、潜心钻研所修炼的成果。

在2011年至2017年录制的马勒《第九交响曲》、海顿《创世纪》、贝多芬《庄严弥撒曲》、马勒《第三交响曲》、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唱片里,我听到了一位音乐风格横接古今的指挥大师。这些录音记录了海廷克晚年如火纯青的指挥技艺和艺术深度。无论何时谛听它们,都是一次聆觉盛宴。在海廷克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最后年华里,我们见证了历史。

大家都爱看
中国式男性气质中国式男性气质 红衣女鬼是什么来历,怨气太深的厉鬼/永世不得超生红衣女鬼是什么来历,怨气太深的厉鬼/永世不得超生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

Copyright © Www.321455.Com 好日子,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