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 正文

《杀死伊芙》的“变态美”

2020-06-23女性 编辑: huazhu

由于根本没有被爱过,所以,她也不知道如何爱人。

 

电视剧《杀死伊芙》第三季剧照,剧中塑造的独具特色的女杀手角色——薇伦内尔

 

记者/张月寒

《杀死伊芙》第三季最近刚更新完。这部剧自第一季播出以来,热度就很高。它塑造了一个非常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杀手角色——薇伦内尔(Villanelle)。一直以来我比较好奇的是:为什么这个基于精神病态底子塑造的女性角色,会这么让人喜爱,甚至迷恋?这个“变态”角色的深层吸引力究竟是什么?

精神病态和反社会人格

刚出场时,薇伦内尔具有很多典型的精神病态特征:缺乏共情、无道德、极度自恋、非常容易感到无聊等。精神病态(Psycopath)常和反社会人格(Sociopath)混淆,但两者是不同的。在目前关于精神疾病的研究中,普遍认为精神病态是先天性的,是因为前额叶皮层损伤或功能失常,导致先天性无法感知其他人的痛苦,也不会有良知的谴责。反社会人格的情况则复杂得多,有先天因素但也可能源于后天环境。反社会人格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但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还是会去做错误的事情。

美国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的一篇文章指出,拥有精神病态或反社会人格的人,并不一定会成为变态杀手。变态杀手是这两种心理病症的一种极端表现。具有精神病态或反社会人格的人,大都在社会或组织中善于攀爬,尽管在这种攀爬中会伤害其他人,他们也并不在意。

《杀死伊芙》第二季第五集通过一名精神科医生之口,对精神病态做了官方解释:“当你幻想一名精神病态者,你会倾向于将之想象为一个正常人,然后再往他身上加入一些负面特征,如暴力、极端自恋、虐待狂,但这样是错误的。不应该加,而是要减,把任何能够让我们成为正常人的特征都从他们身上拿走。他们就像传真机、复印机,只会模仿正常人的行为。”

薇伦内尔在剧里的那些魅力,正是通过“模仿”获得的。她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可以模仿任何让她当下成功的人格。对于软弱者,她支配;对于年长者,她表现出女儿型的乖巧;对于异性,她利用外形优势去吸引对方。

有一集,她需要刺杀一名专门投资香水、彩妆领域的投资人卡拉。她花了数天时间研究如何制作一瓶香水。在卡拉出现的宴会上,她装扮成一名服务生,瞥见卡拉在洗手间单独补妆的机会,她拿着自己制作的有毒香水,向卡拉搭话。那一刻,从卡拉的角度看过去,薇伦内尔只是一个虔诚、充满梦想的年轻女性创业者。薇伦内尔利用自己高超的模仿能力,让卡拉看到努力和真诚,并三两句话援引卡拉年轻时创业的丰功伟绩。这种年轻人小心翼翼又充满诚心的恭维,真的恰到好处。卡拉心软了,或许也是想到曾经的自己,于是,她打开那瓶有毒的香水,闻了起来……

精神病态的一些特质,再加上薇伦内尔每一次出场,均伴随花团锦簇的时尚造型,让很多人惊呼这是被刺杀耽误的时尚博主。这一切构成了她独特的“魅力”。文艺作品利用这种平常生活难以达到的特殊性,凸显了他们想要的人物弧度。但是,如果薇伦内尔角色只是这么浅层的、一味邪恶加漂亮衣服的构建,《杀死伊芙》显然不会成为这么一部屡屡获奖、让人欲罢不能的剧。

精神病态会爱吗?

从遇到伊芙以后,剧集就开始往薇伦内尔身上构建“爱”。正是这种“爱”,平衡了薇伦内尔杀手的冷血性,但是,它又不是一种简单的洗白。

在这里,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一下,精神病态的人,到底能不能爱?精神病态者能被治愈吗?理论上来说,他们是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爱的。BBC有一部纪录片《精神病态者是如何形成的》(What Makes A Psychopath),精神病理学家就能否治愈精神病态做过诸多实验,最后得出结果,他们的实验只能衡量患者在自身利益与他人感受之间的取舍,但无法起到治愈效果。

在《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里,作者西蒙·巴伦-科恩把“恶”替换成“共情腐蚀”(Empathy Erosion),指出共情腐蚀的一个原因是人产生了激烈的情绪。一旦共情关闭,人就完全处于“我”的模式了。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只和物品产生联系,即使和人产生联系也只是把对方当作物品。

所以,薇伦内尔前两季那种杀了人以后全无反应、甚至享受地看着生命的光芒渐渐从受害者眼中渐渐熄灭的那种状态,或许是一种很典型的共情关闭行为。遇到伊芙以后,薇伦内尔展示出“爱”,但这种爱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爱。第二季结尾,薇伦内尔开枪杀死伊芙的情节,将“精神病态能否爱”很好地从心理学层面圆了回来——精神病态者并不会爱,他们理解的爱,就是占有,得不到就毁掉。

但是,第三季,通过对原生家庭的追溯以及自我觉察,剧集却为薇伦内尔安排了不少共情行为。比如她弑母以后并未杀死两个弟弟,还为小弟弟留下了看演唱会的钱;另一场刺杀行为,她结果了一个女人,却并没有杀死女人留下的婴儿,在电视中看到婴儿回家的画面后,脸上还露出了微笑。

电视剧《杀死伊芙》第三季剧照,剧中另两个主要女性角色,凯洛琳(左)、伊芙

 

难道,薇伦内尔真的变了?她真的开始产生共情行为,之后会一步步回归正常?由于薇伦内尔只是一个虚构角色,这里并不从学术角度探讨“精神病态究竟能不能修复”。但如此构建,却能看出主创对这个角色是极度偏爱的,正如观众对这个角色也很偏爱。如果第四季真的如此发展,那么适宜的想法是观众需不再那么纠结心理学理论,单从文艺创作角度去欣赏这一角色。

不过,第三季对薇伦内尔原生家庭的刻画,还是很能说明,她何以发展成一个变态杀手。约翰·道格拉斯那本著名的《心理神探:我与FBI心理画像术》里说,精神病态者易受环境影响,童年受虐是犯罪倾向的重要成因。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大多存在问题,亲子关系有严重间隙。

薇伦内尔的原生家庭,似乎就是对这段话的一个实景注解:丧父,年幼时被母亲遗弃,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母亲在童年时和女儿争夺丈夫的注意力,并对女儿持续羞辱、否定。由于根本没有被爱过,所以,她也不知道如何爱人。先天基因加上不利的后天环境,我们在一、二季所目睹的那个华丽时尚但杀人无情的女性,就这么形成了。

无论如何,《杀死伊芙》的薇伦内尔是一个成功的角色。她突破了过往女杀手性感、被迫从事这一行但实则内心善良等一些陈腐元素,让观众看到一个新型的女杀手。她身上的某些特性,也昭示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女性力量。同时,主创资料搜集到位,很多情节不乏心理学理论的教科书式展示。然而,虚构形象毕竟是虚构形象。薇伦内尔是文艺作品为了好看,在一些精神病态特征的基础上,附着诸多美丽花边形成的丰满角色,是带有丰富想象色彩的戏剧破格。


大家都爱看
秋冬季学院风如何穿搭秋冬季学院风如何穿搭 中考定终身?中考定终身?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

Copyright © Www.321455.Com 好日子,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