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

04 生命的诞生与消亡

作者:admin 2021-05-08 我要评论

大家一定要牢记,在解答孩子的性问题时,不要说瞎话,不要讲童话,不要编故事,更不要训斥打骂孩子,而是告诉孩子科学的事实。希望新时代的父母不要再在孩子的身...

大家一定要牢记,在解答孩子的性问题时,不要说瞎话,不要讲童话,不要编故事,更不要训斥打骂孩子,而是告诉孩子“科学的事实”。希望新时代的父母不要再在孩子的身上重复“过去的故事”,像我们的家长“忽悠”我们那样再忽悠下一代。
 
Q1:如何回答孩子“我从哪儿来”这个问题?

好日子的朋友,大家好,我是刘文利。这是我们最后一节课,来回答最常见、也似乎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上一小节中,我们共同探讨了和孩子身体有关的性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机会拿自己的孩子“练练手”呢?还记得上一小节最后给大家布置的小任务吗,带着你的答案,我们马上开始聊聊“我从哪儿来”!

“我从哪里来”是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问父母有关生命诞生的问题。央视记者曾在街头随意采访市民:“小时候是否问过爸爸妈妈‘我从哪里来’,他们又是如何回答的?”得到的答案千奇百怪,“垃圾堆里捡来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河水里捞出来的”“洪水冲来的”“充话费送的”“网上下载的”“问***去”……很多家长想不通的是,对于孩子提出的这个问题,回答还是不回答?什么时候回答?谁来回答?怎样回答,回答多少才合适?下面,我们一个个来看。

第一,回答还是不回答?当然要回答!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知道这种事”,所以就采取回避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提问,这样做会让孩子认为这个话题是不能问家长的,也是不允许在家里被讨论的。如果给孩子造成这样的印象,就等于把家庭性教育的大门向孩子关闭了。孩子的思维与成年人不同,他们只是想了解自己出生的故事,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不会像成年人以为的那样,给这个问题附加了太多别的意义。要知道,孩子对世界充满很强的好奇心,当然也包括对自己身体的好奇。所以,当孩子提出这一问题时,家长都要积极面对,对孩子说:“你提出这样的问题真是太好了!”并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以此满足、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科学家,请家长千万保护孩子的科学家天性。

第二,什么时候回答?孩子什么时候提问,就什么时候回答!孩子对一件事产生疑问,说明他在此前已经有很长时间的“思考”了,正是因为他“百思不得其解”,才会以问题的形式提给家长,他一定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和热烈的期盼等待家长给他“正确答案”。所以,当孩子提问的时候,就是家长回答的最好时机。需要注意的是,这要求家长提前做好知识储备,以此保证对问题能应答自如。

第三,谁来回答?孩子问谁,就由谁回答。父母都有责任回答!有人会认为,孩子出生的问题应该由妈妈来回答,因为生孩子的人是妈妈而不是爸爸。其实,教育孩子是家长双方的责任,包括性教育。关于性的问题,如果孩子能同时从家长那里获得解答,对孩子的成长是最有利的。和孩子谈论性的问题,是建立亲子信任关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相信很多父亲不会轻易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所以,认识到了这一点,就请家长都踊跃承担责任吧。也有人认为,男孩的性问题要由爸爸回答,女孩的性问题要由妈妈回答。但实际上我们更鼓励家长双方同时跟孩子谈性。尽管孩子可能把问题提给妈妈,但如果此时爸爸恰好也在身边,就和妈妈一起回答问题。这样的效果应该是最好的。不必进行家长间的“明确分工”,而是要“协同合作”。

第四,怎样回答?如实回答!

首先,大家一定要牢记,在解答孩子的性问题时,不要说瞎话,不要讲童话,不要编故事,更不要训斥打骂孩子,而是告诉孩子“科学的事实”。希望新时代的父母不要再在孩子的身上重复“过去的故事”,像我们的家长“忽悠”我们那样再忽悠下一代。

其次,回答问题时的表情、语气、声调等也非常重要,应该面带微笑,看着孩子的眼睛,用亲切的语调,就像平常跟孩子说话那样,自然而然地回答。如果家长的表情是尴尬的,眼神是回避的,回答是结巴的,那就等于向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性的问题是不被鼓励提问的。这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失望,甚至有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提出了一个很不好的问题,惹爸爸妈妈不高兴了,以后这样的问题不应该再提了。

那么,具体该怎样答呢?这里我们从孩子的简单问题开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问题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认知水平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来把握。

小的时候,孩子可能会问,“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时候只需要告诉他,“你是妈妈生出来的。”对2岁~3岁的孩子来说,得到这样的答案也许就满足了。

如果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继续问:“我是从妈妈什么地方生出来的?”有些孩子会以为小孩是从妈妈肚脐眼里钻出来的,或从妈妈嘴里吐出来的,甚至是妈妈大便时拉出来的。这个时候可以告诉他们,“在妈妈的两腿之间有一个通道,叫阴道,你就是从阴道里生出来的。在妈妈肚子里,有一个叫子宫的地方,你小时候就住在那里,你慢慢长大,等子宫里装不下了,妈妈就把你从阴道里生出来了。”在这里,我们建议家长把“阴道”“子宫”这些词教给孩子,孩子越早听到这些词,越不会觉得“敏感”。有的家长不好意思说“阴道”这个词,干脆告诉孩子是医生在妈妈肚子上划一个口取出来的。如果孩子是经剖宫产生出来的,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但是,如果孩子是自然分娩生出来的,就还是应该告诉孩子“事实”更好。

到了6岁~7岁,孩子会继续问一些更复杂的问题,比如:“我是怎么跑到妈妈子宫里的?”这个时候可以告诉他:“爸爸身体里的精子和妈妈身体里的卵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妈妈子宫里发育成胎儿,这个胎儿就是你。”在这里,我们建议大家把“精子”“卵细胞”“受精卵”“胎儿”这些词教给孩子,让孩子在了解生命奥秘的最初阶段就听到这些词,并把这些词变为自己描述生命诞生奥秘的语言。

孩子再大一些,还可能有更复杂的问题,比如:“爸爸的精子是怎么进到妈妈身体里的?”这是最困扰家长的问题,有些家长感觉得很难回答,甚至张不开口。其实,这也是孩子非常想知道真实答案的问题。

父母不妨这样告诉他们:“当爸爸妈妈想要一个小宝宝的时候,我们相亲相爱。爸爸的阴茎放入妈妈的阴道,阴茎把精子送入妈妈的阴道,精子在输卵管这个地方与卵细胞相遇,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里安家,形成胎儿。胎儿一天天长大,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经过那么长时间(当然,在这里也可以告诉孩子需要10个月。但有的孩子对时间长度没有概念)。胎儿长大了,就从妈妈的阴道生出来;有些小宝宝不能从阴道生出来,医生就在妈妈的肚子上划一个口子,把小宝宝从子宫里抱出来。”在这里,如果需要,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出“自然分娩”“剖宫产”等词。对学龄孩子来说,理解这些词汇并不困难。家长最好能用绘本中的图,给孩子做讲解。图上会标出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等器官所在的位置和名称。

还有的孩子会问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么“吃饭”“喝水”“撒尿”“拉大便”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家长可以把“脐带”这个词讲给孩子听,告诉孩子胎儿是通过脐带与妈妈身体相连,获取营养,排出废物的。

第五,回答多少才恰当?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后续提问来决定。在前面我们提到的问答中,家长可以看到,这些问题都不是孩子一次性问出的,而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从简单到复杂,家长给出的答案也会随着问题的“深入”而变得复杂。所以,家长不用担心。

对于低龄段孩子的问题,他们的问题简单,那么父母可以简单回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回答可以稍微详细一些。重点看孩子想知道什么,也就是说,孩子怎么问的,就怎么答。孩子没有问到的,也不必做太多解释。建议家长除了做口头回答外,还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办法,如运用人体器官图讲解,和孩子一起看有关孩子绘本,一起观看相关影片、视频,帮助孩子理解生命诞生的过程。

总之,家长可以利用一切资源,帮助孩子理解“我从哪里来”这个探究生命本源的问题。

我们希望家长能够体会到,你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在回答孩子“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而是开启了和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一扇门,把孩子拥入你的怀中,在你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Q2: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我们一直在谈论“生”,新生命的降临固然会令全家人充满喜悦,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死亡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了解死亡,能够让孩子不再惧怕死亡,也更加珍惜生命。要知道,如何与孩子一起面对生死,这些都是性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孩子也会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思考“死亡”是怎么回事。

我一直觉得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探索“生和死”这样两个终极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敬畏孩子。

年幼的孩子不明白死亡,只能理解“不存在了”;

4岁左右的孩子会理解“死了就再也不能动、不能跑、不能吃饭、不能说话等”;

通常到6岁,孩子开始了解时间的运动规律,便会明白死亡的不可逆;

8岁左右,孩子能够接受死亡的普遍存在,能从亲人病情的恶化预感到死亡;

9岁~10岁,孩子会把死亡看作生命中的一部分。

虽然面对死亡,父母还需要处理自己的悲伤情绪,但请注意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不要以为年幼的孩子没有发觉家庭的变化。请记住,孩子对家庭事物变化的了解远比父母认为的要多,要敏感。通过观察、聆听和感受,孩子会从父母脸上读出疲倦、担心、痛苦;会听见大人的对话,即使并不是讲给他们听的。如果孩子没有机会知道真实情况,便会在自己的想象中焦虑不安。你越对孩子闭口不谈,孩子就会越担心。

孩子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爷爷死了,还会再回来吗?”“妈妈,你也会死吗?”“人死了,会去哪里呢?”……

和孩子讲述死亡,尽可能用简单、清晰的话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要过多地谈论他们没有问及的事。有的孩子因为察觉到父母的悲伤,不愿给父母增添烦恼,便不提任何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问题和担心。父母此时需要主动向孩子讲述发生的事情,不要拐弯抹角地说“奶奶离开我们了”,因为对于孩子,特别是小孩子来说,会认为一个人离开了还会再回来。

在安慰孩子之前,可以让他通过哭泣来发泄内心的悲伤。父母也不必在孩子面前忍住眼泪,悲伤是需要分担的。告诉孩子死亡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家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悲伤,这是正常的。家庭成员需要彼此理解和支持,多与孩子交流,听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非常重要。

处于悲伤中的孩子可能会拒绝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变得孤僻。父母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给孩子讲讲故事、陪他一起读读书,适当地谈论对那个亲人的爱和怀念,孩子也可以制作一些东西、写一篇文章,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思念。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关于逝者的记忆;鼓励孩子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如做运动、听音乐、画画等。可以让孩子参加追悼会,因为孩子希望向离世的人告别,父母或其他可信赖的成人需要陪伴孩子,安慰他,给他解释,和孩子一起面对。

 

“一则宇宙真理”

当一个家庭内部可以畅谈“性教育”的时候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就能被迅速建立

大家一起加油鸭!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中考定终身?

    中考定终身?

  • 为啥你爷爷奶奶可以生七八个,你却不行

    为啥你爷爷奶奶可以生七八个,你却不行

  • 我不要做一个乖女孩

    我不要做一个乖女孩

  • 淘宝网孕妇装秋装 教你如何选购漂亮的

    淘宝网孕妇装秋装 教你如何选购漂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