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为什么今年不设增长目标?

作者:admin 2020-06-05 我要评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引人关注的内容之一,就是没有设定年度增长目标。对于几十年来习惯了以GDP目标为指引的中国经济,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 对于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引人关注的内容之一,就是没有设定年度增长目标。对于几十年来习惯了以GDP目标为指引的中国经济,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

对于今年没有设定增长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解释是——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目标包括:“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和2019年相比,这些主要目标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城镇新增就业从1100万人下调到900万人,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分别上调了0.5和1个百分点,而物价涨幅上调了0.5个百分点。

在中国经济的规划蓝图上,2020年是一个重要节点,如果不是疫情的意外冲击,今年的中国经济原本有很多重要目标要实现,比如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GDP比2010年实现翻番等等。尤其是GDP翻番的目标非常硬核,这意味着今年的GDP增速至少要实现5.6%。

以中国经济去年6.1%的增速来看,今年实现5.6%的增长,原本是一个没有太大悬念的挑战。不过,疫情的暴发让原本板上钉钉的事情变得遥不可及。今年一季度,中国GDP负增长6.8%,如果想要实现5.6%的全年目标,已基本没有可能。

一方面国内的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复工复产始终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国经济没有办法在剩余三个季度里实现逆转;而且,国外的疫情更是没有得到有力控制,尤其是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因为疫情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这对中国经济的外部条件形成了极大制约。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大约为1.2%。

所以,在内外形势都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放弃年度增长目标是明智之选。从更长远来看,即使今年不能实现GDP翻番目标,明年甚至后年实现,也没有太实质性的区别。

放弃增长目标,同时还有利于中国将更多资源集中于保就业,而这才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可以说,只要就业市场不出现严重恶化,中国经济增速暂时慢一些并没有那么可怕。

虽然经济增长和就业是正相关关系,但是,过度强调经济增长,还是有可能弱化解决就业的能力,因为从短期来看,刺激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无非是大规模投资,而这些资本密集型行业,解决就业的能力其实并不是很强,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行设定一个增长目标,很有可能带来大规模投资一拥而上,而这并不能最大程度地解决就业难题。所以,放弃年度增长目标,其实就是为了集中资源解决就业问题。

从国外很多国家应对疫情冲击的办法来看,绝大多数也是以就业和民生优先,刺激经济基本上要等到疫情平复之后。很多国家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由政府直接帮助企业发工资,如果企业保留员工的工作,员工的部分工资可以由政府来承担。比较典型的是德国的短时工作制,企业遭遇困境之后,虽然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但是并不着急裁员,而是继续保留和员工的雇佣关系。企业业务量萎缩之后,员工可以减少工作甚至不工作,公司按照员工的实际工作量支付工资,员工收入减少的部分,由政府来支付,政府可以给员工个人补贴60%,有小孩的家庭补贴67%,这是一种政府、企业和个人携手共克时艰的模式。一旦将来经济复苏,企业恢复正常经营,这些在职的员工可以随时复岗,企业也不会出现大规模人才流失。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这套短时工作制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德国度过了危机,因为被证明行之有效,欧盟也在大范围推广这种做法。

当年中国遭遇次贷危机,主要是以“4万亿”的大规模投资来刺激经济,虽然短期之内确实有效,但也留下不少后遗症,至今还在困扰中国经济。而面对这一次危机,中国的做法和上一次明显不同,不再执念于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将更多的资源向就业和民生倾斜,《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财政政策,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种变化。

今年的财政政策做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首先是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这将是中国经济历史上的新高,由此带来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财政政策的另一大看点是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今年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发行特别国债,市场就一直在猜测特别国债的规模,以及最终到底会用到何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揭晓了答案,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等等。财政的主要发力点不是大规模投资,而是流向就业和民生,这是今年财政政策的最大看点。

正因为如此,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出台之后,A股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尤其是一些基建类的股票跌幅居前,股市的这种反应,主要是担心不设增长目标会导致经济增速下跌没有底线。但事实上,将资源集中于就业和民生,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经济增长,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其实是对中国经济更大的利好。

就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而言,外部环境越来越恶化,内需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着力点,而在内需当中,大规模投资只能起到短期效果,如果现在再来一轮大规模投资,用不了几年就会重新承受产能过剩等负面效应的冲击,到时候中国经济会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

相反,现在将更多资源用于解决就业和民生,其实也是稳定中国经济的消费引擎,只要民众保住了就业的饭碗,就有消费的能力和信心,中国经济才有重启的希望。反之,如果大量民众失业,越来越多的人失去消费能力,失去了需求,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关门倒闭,中国经济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再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也无力回天。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卧底”明星直播代拍

    “卧底”明星直播代拍

  • 中概股会不会大规模从美国退市?

    中概股会不会大规模从美国退市?

  • 地摊经济学

    地摊经济学

  • 消费·理财(1091)

    消费·理财(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