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国为什么不降息?

作者:admin 2020-03-31 我要评论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快速升级,主要经济体都遭遇了巨大冲击,尤其是最近国际金融市场海啸,大幅度降息已经成为各大央行的常规操作。不过,相比之下,中国...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快速升级,主要经济体都遭遇了巨大冲击,尤其是最近国际金融市场海啸,大幅度降息已经成为各大央行的常规操作。不过,相比之下,中国央行的表现依然淡定。

3月20日,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了最新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无论是1年期还是5年期以上利率均保持不变。去年国际市场上就已经掀起一片降息潮,中国央行没有跟随降息,到最近国际金融市场已经惊涛骇浪,中国央行还是保持了相当高的定力。

去年8月份,中国央行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过去传统的贷款市场,很多商业银行都有一个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潜规则,以央行的基准利率为锚,设定一个最低9折的折扣,这样使得利率的实际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央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货币传导机制也不顺畅。所以,央行决定以LPR取代传统的基准贷款利率。

LPR具体怎么定价呢?由全国18家银行在每月20日,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这18家银行包括全国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等,报价按照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利率(MLF,也就是市场俗称的“麻辣粉”)加点形成的方式。

LPR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从去年8月20日到今年2月20日,一共实施了7次报价,1年期LPR利率从4.31%下降到了4.05%,5年期以上从4.85%下降到了4.75%。3月16日,央行宣布开展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操作1000亿元,中标利率与2月持平,由于LPR定价是在央行“麻辣粉”的基础上加点,央行在3月份的“麻辣粉”利率不变,市场其实已经预期最新的LPR也会保持不变。不出所料,在3月20日的报价日,LPR的利率果然和2月份持平。

由于疫情蔓延和石油大战,美国股市在两周之内4次熔断,目前国际市场上主要经济体开始紧急降息。3月初,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之后,3月15日又紧急降息100个基点,将联邦基准利率降到零利率区间,同时还启动了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紧随美联储之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宣布了降息。那么,中国央行为什么如此淡定呢?

从实体经济的表现来看,中国经济在头两个月已经遭遇疫情的严重冲击,很多关键指标都出现了两位数的降幅,如果要确保完成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货币政策有足够的理由更加宽松。但是,中国央行之所以和美联储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两国的通胀环境不同,中国正面临较大的通胀上行压力,而美国面对的是通缩,在通货膨胀的制约之下,中国央行的利率政策只能小步微调。

去年以来,在猪肉价格的带动下,中国物价指数一直在高位运行,去年11月份的CPI达到了4.5%,创下8年新高。进入2020年之后,物价指数继续攀升,今年头两个月的CPI指数大幅上涨了5.3%。如果说去年的物价压力主要来自猪肉,今年的通胀形势更加复杂。首先是猪肉的供应缺口依然很大,至少上半年都难以得到实质性缓解,而疫情暴发之后各行业大规模停工,带来多种商品供应短缺,更增添了物价上涨的动力,而货币政策的宽松,又将成为物价上涨最有力的推动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央行效仿美联储大幅降息,显然并不现实。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除了GDP增速之外,物价大概是最核心的目标之一。如果发生严重通货膨胀,往往会付出高昂的代价,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教训,所以,在中国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除了每年的GDP目标,物价指数也必然是最显眼的目标之一。对于中国而言,GDP当然很重要,但也绝不会为了增长目标而放任通胀恶化,如果GDP增速大幅增长的代价是通胀大幅上升,对老百姓而言不过是注水的GDP。所以,考虑到控制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性,央行对于大幅降息始终非常谨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降息到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之后,中国央行3月份也没有实施降息。

不过,中国经济在头两个月已经遭受了明显的冲击,主要经济指标都出现了两位数下降,一季度负增长已经是大概率事件。与此同时,疫情全球蔓延,欧洲已经成为重灾区,美国也处在大暴发的边缘,经济上也可能会陷入衰退,这对中国的外部需求也将带来压力。

在内外同时遭压的背景下,还要保证实现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那么,剩下3个季度必须要有强力的对冲政策,否则全年经济将可能严重下滑。在货币政策的空间被通胀制约之后,财政政策可能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最近一段时间,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速和轨道交通、特高压为代表的新基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热点,这几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压力相对较小,将担起新一轮稳增长的重任。与此同时,过去几年增速有所放缓的“铁公基”等老基建项目,预计最近几年的投资增速也会有所反弹,在最紧张的时刻止住中国经济下滑的势头。

从近期各地方政府公布的投资规模来看,初步估算已经高达40多万亿元。对于新一轮投资大潮,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钱从何处来。从中国的财政预算来看,可能会突破3%的财政红线。

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赤字率已经保持在3%以下,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2016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当时这样的赤字规模创下了1949年以来的新高,赤字率也是首次触碰到3%的国际警戒线,不过最终也没有超过3%。今年的财政赤字率会不会首次突破3%,将是今年财政政策的一大看点。

如果不想直接突破3%的财政赤字率,相对可替代的选项是大规模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近日发改委也表示,“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抓紧准备专项债券项目,支持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地方专项债的好处是不列入赤字,最终不会带来赤字率的直接上升。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瑞幸割了外国韭菜,重创的却是中国企业

    瑞幸割了外国韭菜,重创的却是中国企业

  • 中国为什么不降息?

    中国为什么不降息?

  • 声音(1080)

    声音(1080)

  • 好东西(1080)

    好东西(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