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余秋雨

作者:admin 2018-08-22 我要评论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县,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1-2]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县,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1-2]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3]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4]  
 
余秋雨以擅写历史文化散文著称,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后广受欢迎。此外,他还著有《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散文作品。 [5]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余秋雨 别    名秋雨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余姚县(今慈溪) 出生日期1946.8.23 职    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毕业院校上海戏剧学院 主要成就建立了时间、空间、人格、审美意义上的中国四大著述系列广受好评 代表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君子之道》《何谓文化》《冰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5]  
 
 
目录
 
1 人物经历 
2 个人生活 
3 主要作品 
▪ 文学创作 
▪ 散文精选 
▪ 学术著作 
▪ 经典译写 
4 创作特色 
5 获奖记录 
6 人物评价 
 
   
 
 
人物经历
 
编辑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在家乡读完小学。 [4]  
 
 
 
余秋雨
余秋雨(6张) 
 
 
 
 
1957年——1963年,先后就读于上海新会中学、晋元中学、培进中学至高中毕业。 [4]  
 
196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入学后以下乡参加农业劳动为主。
 
1966年遇到“文革”灾难,家破人亡。父亲余学文先生因被检举有“错误言论”而关押十年,全家经济来源断绝;唯一能接济的叔叔余志士先生又被造反派暴徒迫害致死。在饥寒交迫之中,1968年被下放到27军军垦农场服劳役,极端艰苦。
 
1971年9.13事件后,周恩来总理为抢救教育布置复课、编教材。从农场回上海后被分配到复旦大学鲁迅教材编写组,但自己择定的主要任务,是冒险潜入上海戏剧学院和复旦大学外文书库独自编写《世界戏剧学》, [4]  与当时以“革命样板戏”为旗号的极左文化专制对抗。
 
1976年初,编写教材被批判为“右倾翻案”,便逃到浙江省奉化县大桥镇半山一座封闭的老藏书楼研读中国古代文献,直至此年10月“文革”结束,下山返回上海。
 
1977年——1985年投入重建当代文化的学术大潮,陆续出版了《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学》、《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 [6]  其中,独自在灾难时期开始编写的《世界戏剧学》,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全国在这一学科的唯一权威教材。
 
1985年2月由上海各大学的学术前辈王元化、蒋孔阳、伍蠡甫等资深教授联名推荐,在没有担任过副教授的情况下直接晋升为正教授,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3月,因国家文化部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的三次民意测验中均名列第一,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主持工作一年后,即被文化部教育司表彰为“最有现代管理能力的四名院长”之一。与此同时,又出任上海市咨询策划顾问、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7-8]  ”、“上海十大高教精英”荣誉称号。
 
1989年——1991年,婉拒了升任几个省部级职位的征询,并开始向国家文化部递交辞去院长职务的报告。辞职报告先后共递交了23次,终于在1991年7月获准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包括多种荣誉职务和挂名职务。辞职后,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要遗址。当时确定的考察主题是“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在考察沿途所写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快速风靡全球华文读书界,被称为“印刷量最大的现代华文文学书籍”。他也由此成为在国际间最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之一。
 
1998年6月,在新加坡召集规模盛大的“跨世纪文化对话”而震动华文世界。对话主角是四个华裔学者,除首席余秋雨教授外,还有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威斯康辛大学的高希均教授和艺术家陈瑞献。余秋雨的演讲题目是《第四座桥》。
 
1999年开始,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性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地区实际状况的学者。由此被日本《朝日新闻》选为“跨世纪十大国际人物”。
 
从2000年开始,由于环球考察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国内某些媒体为了追求“逆反刺激”的市场效应发起大规模诽谤。先由北京大学一个学生误信了一个上海文人的传言进行颠倒批判,即把周恩来总理为了抢救教育而布置的教材编写组说成是“文革写作组”,并误植了那个上海文人自己参与的笔名“石一歌”。由此,形成十余年没有实际证据支撑的批判大潮。据杨长勋教授统计,诽谤文章多达一千八百多篇。余秋雨先生对此没有作任何反驳和回击,他说:“马行千里,不洗尘沙。”直到十二年后,诽谤消退,才写作《“石一歌”事件》一文予以说明。
 
 
余秋雨照片
余秋雨照片(21张) 
 
 
 
 
2004年3月,参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的设计、研讨和审核。2004年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文化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2005年4月应邀赴美国巡回演讲:
 
1)4月9日讲《中国文化的困境和出路》(在纽约大学亨特学院);
 
2)4月10日讲《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所在》(在北美华文作家协会);
 
3)4月12日上午讲《空间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在马里兰大学);
 
4)4月12日下午讲《君子的脚步》(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
 
5)4月13日讲《时间意义上中华文化》(在耶鲁大学);
 
6)4月15日讲《中国文化所追求的集体人格》(在哈佛大学)
 
7)4月17日讲《中华文化的三大优势和四大泥潭》(在休斯顿美南华文写作协会)。
 
2005年7月20日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利玛窦的结论》,论述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非侵略本性,第一次从文化上质疑“中国威胁论”。
 
2005年——2008年,被香港浸会大学聘请为“健全人格教育奠基教授”,每年在香港工作时间不低于半年。
 
2008年5月12日,中国发生“汶川大地震”,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参加救援,并不断在现场对灾区民众、救援人员发表演讲。见到遇难学生留在废墟间的破残课本,决定独资捐建三个学生图书馆。但是由于每本书籍须由自己亲自挑选和购买,捐助款项不可能从中国红十字会账户中查到,因此被人在网络上炒作成“诈捐”。后由灾区教育局一再说明捐建实情,又由王蒙、冯骥才、张贤亮、贾平凹、刘诗昆、白先勇、余光中等名家纷纷为三个学生图书馆题词,风波才得以平息。
 
2008年9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此前上海教育系统仅有一所“周小燕大师工作室”)。上海市静安区政府决定为“余秋雨大师工作室”赠建办公小楼。
 
2010年1月,《扬子晚报》在全国各省青少年读者中问卷调查“你最喜爱的中国当代作家”名列第一。
 
2010年3月27日获澳门科技大学所颁“荣誉文学博士”称号。同时获颁荣誉博士称号的有袁隆平、钟南山、欧阳自远、孙家栋等专家。
 
2010年4月30日接受澳门科技大学任命,出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宣布在任期间将每年五十万元港元年薪全数捐献,作为设计艺术学专业和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的奖学金。
 
2010年5月21日联合国自成立以来第一份以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报告”,发布仪式的主要环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与余秋雨先生进行一场对话。余秋雨在对话中发言的标题为《驳“文明冲突论”》。 [9]  
 
2012年10月1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成立“秋雨书院”,任院长。该书院是一个培养博士生的高层教学机构,现培养两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一,中国文化史专业;二,中国艺术史专业。
 
2013年10月18日下午,再度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演讲《中华文化为何长寿》,第一次从文化上质疑“中国崩溃论”,当天联合国网站将此演讲列为第一要闻。
 
2013年10月20日,在纽约大学演讲《中国文脉简述》。
 
2014年4月《余秋雨学术六卷》出版发行。
 
2014年10月《秋雨合集》二十二卷出版发行。
 
2015年3月,再度应邀在台湾各大城市进行“环岛巡回演讲”,自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到高雄市。双目失明的星云大师亲率僧侣团队到高雄车站迎接,给予了最高接待礼遇。这是余秋雨教授自1991年首度访问台湾后第四次大规模的环岛演讲。本次演讲的主题是《中华文化和君子之道》。
 
2015年11月,被选为世界余氏宗亲会名誉会长。
 
2016年9月9日,辞去人文艺术学院院长职务。被荣聘为澳门科技大学荣誉院长和特聘教授。 [10]  
 
2017年8月,《门孔》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11]  
 
   
 
 
个人生活
 
编辑
 
 
 
余秋雨与马兰
余秋雨与马兰 
妻子马兰,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4]  是迄今国内囊括舞台剧、电视剧全部最高奖项的唯一人;荣获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纽约市文化局、美华协会联合颁发的“亚洲最佳艺术家终身成就奖”。马兰主要的舞台剧演出,大多由余秋雨亲自编剧。夫妻俩目前主要居住在上海。
   
 
 
主要作品
 
编辑
 
    
 
 
文学创作
 
《中国文脉》 《山河之书》 《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 
《何谓文化》 《君子之道》 《吾家小史》 
《冰河》
 
《泥步修行》 [12]    《空岛》 《门孔》 [11]    
 
    
 
 
散文精选
 
《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 《霜冷长河》 [5]   《余秋雨散文》 
 
    
 
 
学术著作
 
 
《北大授课》
 《极端之美》 《世界戏剧学》 《中国戏剧史》 
《艺术创造学》 《观众心理学》   
 
    
 
 
经典译写
 
 
《重大碑书》
 《遗迹题额》 《庄子译写》 《屈原译写》 
《苏轼译写》  《<心经>译写》 《捧墨赠友》  
 
 
选自《余秋雨墨迹》
选自《余秋雨墨迹》(10张) 
 
 
 
 
   
 
 
创作特色
 
编辑
 
第一,余秋雨先生在写作散文之前,就已经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一切能够用学术方式表达清楚的各种观念,他早已在几百万言的学术著作中说清楚。因此,他写散文,是要呈现一种学术著作无法呈现的格调,那就是白先勇先生赞扬他的那句话:“诗化地思索天下”。他笔下蕴藏的“诗化”灵魂,是“给一系列精神悖论提供优美的仪式”。
 
第二,余秋雨先生写作散文前已经有过深厚的人生体验。他出生在文化蕴藏深厚的乡村,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灾难之后被推举为厅局级高校首长,还感受过辞职前后的苍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国和世界,把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国的穴位何在。因此,他所选的写作题目,总能在第一时间震动千万读者的内心。即使讲历史、讲学问,也没有任何心理隔阂。这与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龙散文”、“小资散文”、“文艺散文”、“愤青散文”有极大的区别。
 
第三,余秋雨先生在小说、戏剧方面的创作,皈依的是欧洲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通俗象征主义”美学。诚如他在《冰河》的“自序”中所说:“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重构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更大胆的是,《空岛》的表层是历史纪实和悬疑推理,而内层却是“意义的彼岸”。这种“通俗象征主义”表现了高超的创作智慧,成功地把艰深的哲理化解在人人都能够接受的生动故事之中。 [8]  
 
   
 
 
获奖记录
 
编辑
 
 
 
获奖荣誉  
 
 
▪ 2014    全国美术书籍金牛杯金奖(书法集)    (获奖)    
▪ 2010    台湾桂冠文学家奖(设立至今几十年只评出过五位)    (获奖)    
▪ 2006    全球数据测评系统推荐影响百年百位华人奖    (获奖)    
▪ 2002    马来西亚最受欢迎华语作家奖    (获奖)    
▪ 2002    台湾白金作家奖    (获奖)    
▪ 2001    香港电台最受听众推荐奖    (获奖)    
▪ 1998    北京《中关村》“最受尊敬的知识分子”奖    (获奖)    
▪ 1997    台湾读书人最佳书奖    (获奖)    
▪ 1995    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    (获奖)    
▪ 1993    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获奖)    
▪ 1992    中国出版奖    (获奖)    
▪ 1991    上海优秀文学艺术奖    (获奖)    
▪ 1986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获奖)    
▪ 1984    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    (获奖)    
 
 
   
 
 
人物评价
 
编辑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最多的作品。他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罕见的向心力奇迹,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白先勇评)
 
余秋雨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贾平凹评)
 
北京有年青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金庸评)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余光中评)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荣誉教授高希均评)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华美人文学会、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评)
 
秋雨先生的作品,优美、典雅、确切,兼具哲思和文献价值。他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正用得上李义山的诗:“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纽约人文学会共同主席汪班)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女排的方法论

    女排的方法论

  • 漳州基地:女排腾飞的起点

    漳州基地:女排腾飞的起点

  • 郎平说:“挺难的”

    郎平说:“挺难的”

  • 陈忠和:打造“黄金一代”

    陈忠和:打造“黄金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