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科幻作品中的2020年代

作者:admin 2019-12-26 我要评论

《银翼杀手》剧照 文/郜超 《银翼杀手》:数字时代到来 在现实世界中,2019年即将结束、2020年即将到来之前,人们对人工智能、智能家具、视频通话、电子广告大屏...

《银翼杀手》剧照

文/郜超

《银翼杀手》:数字时代到来

在现实世界中,2019年即将结束、2020年即将到来之前,人们对人工智能、智能家具、视频通话、电子广告大屏这些科技产品早已司空见惯。而其实在1982年,就有人将这些当时尚处萌芽阶段的技术拍进了一部电影,这就是《银翼杀手》(Blade Runner)的世界。这部影片在台湾地区还有一个中文译名——《公元2020》。

《银翼杀手》展现了未来光怪陆离的数字化社会。在电影拍摄的1982年,现实中大部分城市商业中心的广告牌还是由喷绘布、亚克力灯组成的“静态画面”(纽约时代广场那块令许多企业“不惜豪掷千金买下30秒”的纳斯达克大屏是在2000年才启用的),但电影就已经预言了21世纪都市里布满电子广告大屏的摩天大厦、霓虹灯装饰的小巷,以及雾霾密布的天空。

如今,科幻界把《银翼杀手》视作“赛博朋克”(Cyberpunk)运动在视觉风格上的起源之一,其中“赛博”(Cyber)在英语中有着“计算机网络”的含义。尽管我们现在知道,处于前端的LED屏幕一旦离开芯片和网络,和“数字化”相距甚远,但在80年代,这些巨型屏幕和五颜六色的灯光,正是数字时代即将到来的标志。

《攻壳机动队》:人机连接

作为《银翼杀手》视觉风格的继承者,科幻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诞生于1995年,其故事设置在2029年的架空都市“新港”,主人公是一名经历过“全身机械化改造”的警官。电影中,那时的几乎所有人类都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机械化改造,被替换上的义体直接与神经系统相连,治疗伤病的最佳方式是直接将它们更换。在另一端,大部分人脑又与整个互联网连接在一起。

《攻壳机动队》剧照

 

在《攻壳机动队》上映8年后的2003年,现实中第一代脑机接口正式面世。2012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为伤残士兵装上了机械假肢,这些假肢不用借助脑机连接,能够由人体产生电信号直接控制。

尽管现实中可以预见的2029年,人类在技术和心理层面都很难实现《攻壳机动队》的全盘“赛博化”,但技术的演进依然值得期待。正如全球第一个将电极植入大脑的人——纳森·科普兰(Nathan Copeland)在今年8月接受本刊采访时所说:“我依然能感觉到自己只是个人类,但我同时也在创造未来。”

《阿基拉》:2020东京奥运会

1988年7月16日,日本科幻动画电影《阿基拉》(Akira)在韩国汉城奥运会拉开帷幕前上映。影片故事被安排发生在2019年,主角金田骑着一辆充满肌肉感线条的红色摩托,穿行于“新东京”封闭的高速路和街角小巷中。这座城市于影片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后在东京的废墟上重建,到处是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和高科技工厂。军方已经掌握了天基激光炮、单体飞行器这样的武器。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问题也不断涌现。

《阿基拉》漫画

 

《阿基拉》最为影迷津津乐道的,是它通过影片中政客之口准确预言:2020年的东京将第二次承办奥运会。但“神作”的寓言性绝不仅限于此,有人说它展现了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危机,有人说它预示了民粹主义的崛起。有趣的是,漫画原著作者大友克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阿基拉》漫画开始连载的两周前,无论故事还是角色设定,他一点都没有想清楚,连给杂志社提供的宣传图也只是画了一张小男孩的侧脸,那个小男孩就是日后的主角金田。

《V字仇杀队》:人脸识别

《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描绘了一个被法西斯政权统治的想象中的英国社会。这里,科技沦为法西斯政府奴役英国人民的工具。为了在布满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的伦敦街头伸张正义,主角“V”戴上面具,成为老百姓眼里罗宾汉式的英雄人物。《V字仇杀队》的原著动笔于上世纪80年代初,故事开始的时间——也就是“V”初次登场的时间——是1997年11月4日晚至5日凌晨,但2006年上映的电影将这一登场时间改到了2020年的同一时日。

《V字仇杀队》剧照

 

如果V来到现实,恐怕很快就会被警察逮捕。2017年,来自剑桥大学、印度国立理工学院以及印度科学院的学者们,利用深度学习与面具人物图片数据,尝试对蒙面者进行身份识别。社会学家泽内普·图费克奇(Zeynep Tufekci)也在其Twitter上分享了这项研究成果,她表示这套系统能够以约69%的准确度识别以帽子和围巾遮挡面部的抗议者的真实身份。

《明日边缘》:外骨骼机甲

电影《明日边缘》(Edge of Tomorrow)的故事改编自日本小说《杀戮轮回》(All You Need Is Kill)。电影的故事时间被设置在2020年,男女主角都是人类阵营对抗外星入侵的士兵,他们最重要的装备是一套集提速、射击、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外骨骼机甲。

《明日边缘》剧照

 

现实中,美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启相关的研究。2012年,美军开始对最新研发的外骨骼进行测试,这种设备可以让士兵们在负重90公斤的情况下,依旧能够丝毫不受影响地在任何地形中快速前进。

《铁甲钢拳》:机器人格斗

《铁甲钢拳》(Real Steel)着重展现了机器人技术在体育产业的影响。2011年拍摄的影片,背景设定在2020年,拳击运动已经被高科技的机器人互搏取代了,人类无需亲自上场比赛,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操纵机器人在赛场上厮杀。

《铁甲钢拳》剧照

 

这一设定唤起了很多“90后”观众的童年记忆——由英国TNN电视台举办的《机器人大擂台》(Robot Wars)。不过,节目中大部分机器人都是装上四个轮子的铁皮盒,对战的方式也只是使用弹射铲和钉锤一类冷兵器,把对手掀翻或者凿穿,这和《铁甲钢拳》中的机器人之间“拳拳到肉”的搏击无法相比。现实中机器人对战的胜负也完全依赖于人类的遥控操作,远没有达到《铁甲钢拳》中机器人拥有的自主意识的水平。但是,一旦你提起“利箭”(Razer)、“未来战舰”(Chaos)这些机器人型号,当年《机器人大擂台》的粉丝一定会去电影院观看《铁甲钢拳》,为情怀补上一票。

《她》:和Siri谈一场恋爱

《她》(Her)讲述不远的未来人与人工智能相爱的故事。主人公西奥多是一位信件撰写人,擅长写出最感人肺腑的信。他刚结束与前妻的婚姻,还没走出心碎的阴影。一次偶然机会,西奥多接触到最新的人工智能系统OS1。OS1的化身萨曼莎拥有迷人的声线,温柔体贴而又幽默风趣。西奥多仿佛从这个人工智能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两人”逐渐坠入爱河。

《她》剧照

 

《她》的故事背景被设定在2025年,此时人工智能不仅声线的抑扬顿挫和真人无异,而且不像如今苹果手机里的Siri只会随声附和,“她”是一个真正懂你的“完美情人”。在现实世界里,谷歌公司曾于2017年底发布语音合成系统Tacotron2。在发布会上,Tacotron给理发店打电话预约,骗过了电话另一头的服务员。

《我,机器人》:技术奇点

不同于《她》和《铁甲钢拳》,科幻文学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在《我,机器人》(I,Robot)中提出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担忧。小说改编成电影后,故事起源于2020年,一家虚构的美国公司U.S.Robotics成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U.S.Robotics公司开发的机器人从事着体力劳动、家庭保姆等职业,当时的芝加哥街头已经是一半人类居民,一半机器人居民。不过随着电影前段世界观铺垫完成,主角遭到失控机器人围攻,一场机器人试图颠覆人类统治的阴谋也逐渐浮现。

《我,机器人》剧照

 

电影上映第二年(2005),美国科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就在他的著作《奇点临近》中预言“技术奇点”将在2045年前后到来。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奇点”通常指机器人的智能被提高到不需要人类就能改善自身设计,进一步提高自身智能的时刻。数学家古德(I.J. Good)曾对此评价:“这将会带来机器智力的爆炸式增长,而人类的智力将远远落后。”

《终结者2》:液态机器人

1991年电影《终结者2》(The Terminator II)中那个液态机器人杀手让90年代的观众记忆犹新。影片中的液态机器人不断变化成各种人形,或是将双手凝结成武器,在电脑CG的加持下,效果十分惊艳。电影故事中,美国研制的智能导弹防御系统“天网”产生自我意识,向俄国发射了一枚核弹,引发了核战争,30亿人因此丧生,剩余的人类被机器人统治。《终结者》的世界观与《我,机器人》正好相反,可视作讲述技术奇点到来以后,一个后启示录风格的故事。影片中的液态机器人是由机器人设计的,它从2029年穿越回到1995年,企图杀死未来人类反抗军的首领。

《终结者2》剧照

 

在电影外,液态机器人不再是冷酷的杀手,有望在未来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2019年11月,天津大学宣布成功研发全球首个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未来液态机器人能够在医学领域发挥作用,成为进入人体检测治疗的“血管医生”,也可以用于杀死肿瘤细胞。

《猩球崛起》:全球流感

2011~2016年间拍摄的三部曲《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中,人类与智慧猿的战争主要发生在2020年代。也许是为了照顾两边实力的平衡,编剧让全世界70%的人类死于一场全球性的致死性传染病。电影中,病毒通过空气传播,通过飞机航班传播至全世界。这样的安排并非天马行空,2003年“非典”肆虐的情形依然令人痛心。在全球化加深的今天,这个风险也被放大了数倍。

《刀剑神域》动画海报

 

《刀剑神域》:VR网游

2002年,小说《刀剑神域》(Sword Art Online)开始在作者川原砾的个人网站上连载。在那个年代,不仅虚拟现实技术(VR)还是普通人接触不到的先进科技,就连网游在日本的普及率都很低。但是《刀剑神域》的主人公已经带起VR头盔,和网友一起攻略游戏关卡了。在故事发生的2022年,一家机械公司发明了真正打通五感的VR头盔,能够控制人类的脑神经和虚拟世界相连,于是人类终于实现了完全的虚拟实境。玩家可以在游戏里品尝虚拟菜肴的美味,受伤时则会感受到痛。

不过,现实中的VR游戏还没能囊括触觉,也缺乏《刀剑神域》中那种完全沉浸式的体验。但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刀剑神域》的世界已不再遥远。那位全球首位将电极植入大脑的人——纳森·科普兰本是一名高位截瘫患者,在手术后重新获得了手部触觉。今年7月,埃隆·马斯克公布了他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突破性进展,并计划于2020年第二季度进行人体实验。

《蜘蛛侠:英雄远征》:全息术

漫威《蜘蛛侠》(Spider-Man:Far From Home)第二部的剧情发生在2024年,电影展示了全息技术的强大应用,这一技术也是这部电影绝不能被剧透的原因。“全息术”最早于1947年由英国物理学家丹尼斯·盖博(Denise Gabor)发明,他也因此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索尼公司在2019年7月展出了一款圆柱形透明式显示屏,该产品可以让用户观看360度显示的影像。另外,全息技术早已广泛应用于虚拟偶像以及复活像邓丽君这样的已故歌手的演唱会之中。

《时间机器》:月球殖民和人工智能

在2002年的电影《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中,主角亚历山大以来自19世纪英国的穿越者的身份,在2030年的纽约稍作停留。他惊讶地发现,那时人们所热衷谈论的,是关于在月球上建立新殖民地的雄伟计划,以及在月球低重力状态下的高尔夫球比赛。公众图书馆的电脑变成了全息影像下的人工智能助理。这位人工智能助理不像《她》那样会聊天,当主角查询失败后,它竟自顾自地唱起了歌剧,很符合00年代人们对聊天机器人的想象。片中有一个镜头,观众可以看到路上的各式公共自行车,还有专门的借还点,颇有“共享单车”的既视感。

《时间机器》剧照

 

有趣的是,当影片中亚历山大查询2030年有关“时间机器”的论文时,人工智能给出的却只有电影《时间机器》的原著——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的小说。毕竟主人公一把时间机器发明出来,就直接往未来一走了之了。

《火星救援》:火星生存

在2015年上映的《火星救援》(The Martian)中,人类首次登上火星的年份为2029年,与现实中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时间表不谋而合。NASA自然没有放弃这个在影片中为自己打广告的好机会,剧本里有50页的内容都是有关NASA的细节,影片拍摄周期大约70天,其中拍摄NASA细节的内容花了剧组21天。在原著小说中,作者更是花费大量笔墨解释了火星求生的各种科学原理。和以上所有其他电影相比,《火星救援》甚至真实得不像科学幻想作品,而是一部来自10年后的科学纪录片。

《火星救援》剧照

 

对于一般的科幻电影,网友的讨论通常聚焦于其中的技术能否实现,或者何时实现;而《火星救援》的评论区则充斥着各种化学、物理公式,论证电影中的各种生存、救援方案是否真实可靠。对于这种极致严谨的科学精神,影片主演马特·达蒙(Matt Damon)被困火星时,他的一句发言十分提纲挈领:“我要用科学干出一条生路。”

《红火星》:火星三部曲

如果你不满足于《火星救援》中对火星殖民小心翼翼的推演和考证,《红火星》将带来更加宏大的星际殖民的世界观。故事发生在比《火星救援》更早的2026年,火星上不是马特·达蒙的独角戏,而是形成一个小社会。其续作《绿火星》《蓝火星》更是把时空一直延伸到2128年,讲述火星反抗地球统治的过程,及独立建国之后的故事。

美国杂志《名利场》曾在报道中描述了马斯克和好友,同时也是高级人工智能的前沿开发者戴密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的一段餐桌对话。马斯克告诉好友:“我们殖民火星的原因之一是,将来如果人工智能向人类发起攻击,我们还有一个藏身之地。”联想到火星三部曲中的未来殖民史,或许火星才是人类的最终归宿。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文豪、史密斯和菲菲的炖菜

    文豪、史密斯和菲菲的炖菜

  • 读者来信(1073)

    读者来信(1073)

  • 虎妈威震逍遥津

    虎妈威震逍遥津

  • 《我的事说来话长》:治愈式“啃老”

    《我的事说来话长》:治愈式“啃老”